泄与泻的辨析论文_钟缘1,尹紫薇2,张冰冰3,简维雄2

泄与泻的辨析论文_钟缘1,尹紫薇2,张冰冰3,简维雄2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摘 要】现代中医对于泄泻的命名较为简单,甚者以腹泻代替泄泻,但在古代文献中,医家对于泄泻的分析十分细致,命名规则复杂,往往根据命名,我们可以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认识.本篇文章通过对泄泻病名历史沿革的研究,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分析泄泻在病性,临床表现,病势等方面的区别,以求能更加准确的运用泄和泻。

【关键词】泄;泻;区别运用;说文解字;中医

1.泄泻的概念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作为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泄泻相关记载,泄与泻作为疾病,首载于《内经》,多分开论述,直到宋代医家张杲《医说》中首次出现泄泻病名.此时泄泻合称作为一种病证,为后世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直至明清时期,随着对泄泻理解的深入,医家开始将泄与泻区分开来.

2.泄泻病名的历史沿革

2.1 先秦至两汉

多以“泄”或“泻”简而称之,先秦至两汉时期,泄泻的命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粪质的性状或泄泻程度缓急,另一部分则直接以泄或泻代称。如濡泻,窍泻,泄注,洞泄,维泄,以及“暴注”代称“暴泄”“泄注”。

始见以脏腑命名,随着对泄泻病机的认识深入,认为泄泻因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导致,因此始见以脏腑命名之。如《难经?五十七难》有云“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以“利”字代称泄泻,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于泄泻的类似命名,而是将具有泄下表现的统而称之为“利”或“下利”,如“腹内痛者,必欲利也”,“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而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对“下利”则是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专篇的形式进行讨论。

2.2 隋唐时期

多见“痢”与“利”混用,且以“利”字代称泻,相关文献记载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秘涩候》:“此由肠胃间有风热故也。凡肠胃虚,伤风冷则泄利。”

2.3 宋金元时期

首见“泄” “泻”合称,泄与泻并用可追溯到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治脾劳诸方》,其云:“治脾劳、胃气不和,时有洩泻,食少无力,宜服松脂圆方。”《释文》中记载“洩”作“泄”。

多以导致泄泻的病因命名,如“风泄”“寒泄”等外感六淫所致,《丹溪手镜?泄泻二十六》中:“风泄,久风为泄,水谷不化而完出也。”也有七情内伤等内因所致,如朱丹溪则有对“气泻”“惊泻”等做阐释。

2.4 明清时期

此时最大的特点便是细化“泄”“泻”之别,因为对泄泻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对两者加以鉴辨细分,如《奇效良方?泄泻门》中对两者进行了区别阐述:“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孙一奎根据排泻物的含水量与病势的缓急区分两者,诚如他在《医旨绪余?泄泻辨》所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在《丹台玉案?泄泻门》亦有类似描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稍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为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因为泄与泻的临床症状仅稍有区别,有时很难截然分而言之,故统名称作泄泻。1

3.从说文的角度看泄泻

3.1 说文解泄

泄字分为水和世。重点在理解世的意思,世的意思我们依托于葉,即“叶”的繁体,通“业”。葉,篆文中的葉分为三部:从上往下为叶,世,木。木即指树木,叶指树叶,世表达的其实就是树叶的变化。意为树叶一年又一年的更迭,树叶由绿变黄,由繁茂转为枯萎的过程为一生一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说文解字中有记载:“三十年为一世”2。《公羊传》中则曰“世室世世不毁也”。3

世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从中医角度,泄中的世代表从生机勃勃到枯萎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于生物元精的流失所致,是肉眼不能看见的精微物质的散失,所以说在中医里,泄的意思,讲究肉眼不可见的精微物质散失,偏向于无形物质的流失。

3.2 说文解泻

泻字由” 氵”和“写”组成,重点在于写字的理解,写原与“酌”为对,都是饮食相关之事。酌是液体,如酒浆类,曰斟曰酌——从一器中倒入另一器中之动作也。写,则是与固体食物有关,把原盛在一器中之食物倾倒在另器中,这就叫“写”。说文解字中写道:”写,置物也”.古礼,尊者赐食,须将原器倾倒在自用之器中后方可进食。诗圣杜甫咏樱桃的诗中:万颗匀园……数回细写…….”这句中的“写”正是说把樱桃由一个筐筐倒在一个盘中,或须从几种不同盛具中多次倾倒,而泻字,为“写”加“水”的偏旁,有固体与液体想混合的意味,偏向于有形之物的流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将泄与泻区别开来:泻是有形物质的流失,泄是无形物质的流失。

4.泄泻的区别应用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重在无形精微物质的流失,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重在有形之物的流出,若倾泻之状者为泻.

4.1在中医方面

首先在病势上,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中曰:“泄者,如水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由此可见,泄者较缓,泻者较急。

在病性方面,董宿原在《奇效良方》中亦有关于二者鉴别的记载:“泄者,泄露之义,时时溏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可以看出泄易反复发作,属慢性过程,大多属需;泻多为急性发作,大多属实。

在临床表现方面,万全在其《幼科发挥》中亦言“泄泻二字亦当辨之。泄者,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者,谓肠胃之气下陷也。”故推断出“泄”的临床表现为大便稀薄为主;“泻”的临床表现则为大便如水,倾注直下为主。

在病机方面,“泄”还有“向上向外”之意,如“疏泄肝气”;“泻”则为“向下”之意,如“久泻久痢”。

4.2 其他方面

泄还有下面三种用法:表示“尽量发出情绪、欲望”等。例如“泄愤”、“泄恨”;或者表示“透露出某种信息”,如“泄底”、“泄漏”、“泄密”、“泄题”、“报纸泄露出事情的内幕”等;亦或是表示“失去劲头、信心”等如“泄劲儿”、“气可鼓而不可泄”、“遇到挫折别泄气”。

而“泻”字还有一种情况,指“大量的液体从高处向低处急速流动”。例如“流泻”、“倾泻”、“河水奔腾一泻千里”中的“泻”都有这个含义。

综上所述,因为读音相同,意思也相近,泄泻多为合用,在内科学上泄泻表示的也为同一种病症,但细究其源流,泄和泻在病性,病势,临床表现,病机上都有细微区别,不能换用;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孙锦程,陈仁寿,任丽顺,陆玲,李加慧. “泄泻”病名源流考[J]. 江苏中医药,2018,07:59-61.

[2](汉)许慎.说文解字图解详析[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汉)何休主;(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钟缘,女,在读本科生,湖南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简维雄,男,副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

论文作者:钟缘1,尹紫薇2,张冰冰3,简维雄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  ;  ;  ;  ;  ;  ;  ;  

泄与泻的辨析论文_钟缘1,尹紫薇2,张冰冰3,简维雄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