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给排水设计探究论文_高兀昌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给排水设计探究论文_高兀昌

广州茏腾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 510665

摘要:本文主要从海绵型居住区景观给排水的设计出发,结合现代人居理念打造出一个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常年有水的纯园林生活社区,打造一个更加生态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生态循环给排水体系。通过一个小范围内的设计理论和研究实践工作来抛砖引玉的推动我国其他绿地类型中包含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理念的给排水设计,对进而大范围内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居住区;景观;给排水

引言

由于过去的城市规划不成熟,导致许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都陷入了雨季内涝频繁的无奈境地,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通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大部分降雨蓄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并加以利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结合某住宅小区的景观给排水设计案例,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1项目概况

某住宅项目总规划面积5.5公顷,其中建筑占地面积有一万平方米,别墅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有独栋、联排、双拼别墅群总共61套),建筑容积率为0.47,绿地率高达70%。选择以别墅区为对象进行海绵型住宅绿地景观给排水设计研究。

2设计目标

本项目景观给排水设计严格按照国家《海绵城市生态优先、景观协调、建设指南》的要求进行,达到综合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目的。项目通过雨水调蓄设施和景观布置紧密协调,科学选用和布局低影响开发雨水调蓄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用适合于本工程的海绵设施及其组合,实现发挥出雨水调蓄设施的功能作用的同时又实现景观效果的最优化。即“融雨水、生活污水、自然水系、人工水系、植物种植为一体”的给排水生态设计。

3设计策略分析

3.1设计的原则

该住宅给排水设计在凭借良好的地理本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三个基本原则来体现居住环境水准。

3.1.1设计的完整性。

景观给排水设计的完整性要求在整个住宅区域内的水景从源头到水景设计区域,再至后续废水的排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体构造,保证水景中水资源的充足供给,为水景品质的完美呈现提供现实基础。

3.1.2设计的亲水性。

人类文明源自水域,可以说人的天性是亲水型的。景观水景的给排水设计不应该只要求单纯满足我们的视觉享受,还应该多方面、多层次的满足我们听觉、触觉。从满足听觉得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有瀑布、跌水、音乐喷泉。关于水景的触觉享受,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水域环境,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与水接触、开展“水上活动”,如可入性的旱喷泉设计、设有安全水位的小溪流等。

3.1.3设计的和谐性。

景观给排设计的和谐性包涵景观单体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性,也包涵水景中水资源的利用和谐的。在整个住宅区域内,水景单体包涵山溪、园内溪流、涌泉叠水、喷泉跌水等,需要精心设计使它们完整的结合起来。通过从东方到西方、北方到南方一气呵成的流畅式设计。水资源利用的和谐性,要求水景的水源尽可能多的使用自然水源而非城市给水系统中的自来水。此外因为山溪会因天气原因,在雨季时会有雨洪,所以山溪水资源的使用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即不能因为使用溪水的缘故引起园区内的排水不利、甚至是水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设计策略提升

根据对项目的实地调研情况,将龙湖湾中水元素来源分为三类:自来水、雨水、山溪。基于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的住宅绿地中,城市给水网管提供居民生活用水,通过低冲击设施维园林景观灌溉用水和水景,中水用于住宅区内卫生间马桶冲水和植物灌溉,雨水用于植物灌溉和水体蒸发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另外,引入山溪中的水元素对整个水循环系统提供一个辅助补充。

3.2.1海绵型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雨水的利用主要用于地下水涵养和水景水的补给,龙湖湾中雨水的收集与利用通过主入口的透水性铺装设计来做说明,采用透水性铺装的工艺手法,让雨水能够全面下渗来涵养地下水。

铺装在打造主入口的景观。原始设计中采用花岗岩铺面结合竖向设计,将雨水排入机动车道再排入自然水池或是雨水井中。针对于此,改进措施为:①采用透水性铺装的施工工艺手法,以透水性铺装材料替代原有的非透水性铺装材料,让雨水能够全面下渗来涵养地下水;②竖上设计,改变原有直接将雨水排入水体的方式,而是通过周边绿地微下沉,即将绿地在原有标高基础上进行微调,降低0.1-0.08m,打造一个具有小容积的蓄水空间,使得雨水充分下渗的同时,消减雨水径流中的杂质,降低排入水系中的污染物,并调控雨水径流。

3.2.2生活污水的生态回收与利用

居住小区每年可回收的生活污水在8906.00吨以上,在生活污水收集、净化和中水利用采用三段式净化的设计,根据已有的平面规划图,可将处理池的位置设置在住宅东南方向的绿地地块中。

3.2.3人工水系循环系统构建

将该住宅内的一个自然式风格的水池改造为雨水湿地,在自然式水池联通自然山溪,喷泉废水进入水池的位置在山溪进水口附近,与山溪水共同构成“雨水湿地”的进水口;中靠近最窄处的区域内放置配石水笼,以此来降低水流速度,使部分杂质污染物沉淀下来;水池建设的集水坑和集水井;集中在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实现生物净化功能。

4总结

现代城市住宅区中从居民日常生活到居住环境景观品质的营造都涉及着丰富的水元素,且居住绿地作为城市绿地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住宅绿地中开展海绵型给排水设计设计的研究为促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和实际实施方法,对解决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本论文基于对海绵型住宅景观给排水设计的研究,相关结论如下:

(1)宅绿地中给排水设计应物尽其用,不能造成水资源使用不合理或是存在浪费现象,相应设计措施应包括水资源各方面的需求量估算、水资源使用顺序的合理详细规划、符合国家节水标准建筑材料的使用等;

(2)基于海绵型概念的住宅景观给排水设计,应当是“雨水友好型”的给排水设计,通过结合基地条件(包括透水性铺装材料的使用、适宜的低冲击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充分践行海绵城市建设中提倡的雨水“滞留、过滤、渗透、净化、回补”;

(3)基于海绵型概念的住宅绿地给排水循环体系应当是一个合理的、基于自然的、囊括住宅区内所有水元素类型的水循环系统,即将居民生活用水、污水排放、水景用水、水景打造、自然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融为一体的水循环体系;

(4)海绵型住宅绿地中给排水的设计应当是经济型的水元素设计,即便是前期的建设可能花费较大,但从长远计算一定是优于现代普通住宅绿地水元素设计的;

(5)基于海绵型住宅绿地中给排水设计方法,对住宅区进行局部的海绵型给排水设计,通过使用雨水友好型铺装材料、对中水进行充分利用、引入生物净化水质的方法等为该小区的水资源的使用提供的更加生态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钟汉华.海绵城市建设简析[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48.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论文作者:高兀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给排水设计探究论文_高兀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