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经之路论文,传统产业论文,以高论文,新技术论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4)01-0049-06
一、改造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人才、技术等外部环境条件,而且还为其提供完备的工业基础设施和辅助工业系统,以及大量的资金。例如,美国加州的“硅谷”企业总数为8000多个,高新技术公司只有3000多家,一般的机电制造厂家2700多家,各种机电技术服务公司3000多家;作为世界第三大集成电路生产基地,日本九州“硅岛”拥有众多的外围企业,如硅晶片厂、石英加工厂、化学药剂制造厂、设备制造厂以及各种原料加工厂和维修服务厂。另外,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的启动资金几乎全来自于传统产业。作为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筑波科学城”,从1963—1985年共投资100多亿美元。
(二)传统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对高新技术的积极吸收
鉴于我国传统产业的状况及其技术水平,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已经濒于“二次创业”之地。没有对高新技术成果的积极吸收,就不可能有“传统产业”的再次辉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40多万的工业企业中,几乎90%属于传统产业。如果在这些企业中渗入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都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压力下,也只有通过对高新技术的融合吸收,来迅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无论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积极吸纳适合自身发展的最新水平的高技术,否则只能衰退或萎缩。反之,如果传统产业积极吸纳高新技术成果,就不会显得生长乏力,必将继续展拓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改造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各国均把高新技术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项重要国策。这不仅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和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因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能给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继而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对其原有低水平技术进行改造。这主要源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传统产业要为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提供能够满足一定技术要求的生产装备;其二,传统产业将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市场发展空间。没有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积极吸纳,就不可能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1.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等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其主要成功经验在于:把提高整个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切实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作为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计划部与巴西美国贸易理事会美方组,在80年代中期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政府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计划。该研究选择巴西、法国、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中国台湾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方面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这项研究的结论是: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政策效果良好,而印度、巴西、法国的高技术产业政策效果不好,其原因就在于对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认识不同。印度、巴西和法国,确定高技术往往是根据对精尖产品技术的掌握情况。相反,台湾、韩国和日本认为高技术是以改进制造、管理和市场技术为基础来提高产品产值。”[1]
1994年底和1995年初,我国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组织以副主任季国标、鲍奕珊为组长的专题组就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问题,赴上海市、江苏省无锡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市、萧山市、绍兴市、宁波市等地进行了专题调查。专题组经过详细的讨论并和地方的有关同志座谈之后,首先认为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势在必行。“以我们这次调查的轻工、纺织为例,它为人们解决吃穿用,200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担负的责任重大。轻工、纺织行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近50%,职工占全国工业战线的40%,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轻纺产品占70%左右,出口创汇600多亿美元,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0%。从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轻纺工业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业,如到本世纪末,要求这两个行业出口创汇翻一番,仅从产品数量上的增加是远不够的,况且还受到配额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将依靠质上有个大的提高,即需要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产业一般装备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上不去,出口价很低,企业本身经济效益不好,身上背的包袱和社会负担很重。以纺织为例,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不仅向我国大量输出纺织生产设备和原料,而且近年来我国印染织物的进口总值已超过出口。目前国内的高档纺织品市场也有许多被进口货或外资企业所占据,如再不促进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与调整改造,就等于自己让出了自己的市场。”[2]仅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电视台1996年11月30日“北京新闻”报道“今年北京已安排纺织工业下岗职工4000名。”所以说传统产业的形势十分严峻。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刻不容缓,且是其本身发展的重要目标。
2.开拓国内市场,渗透国际市场,是当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市场战略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自然是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但就目前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言,国际化目标对我国还很不现实。其一,传统产业的低技术水平,不可能迅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发展;用高新技术装备传统产业部门,不仅是传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传统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换代,就不可能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创造物质和意识性的准备条件。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技术和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最容易做到的还是发挥本国优势占据国内市场,并借以减少国外相关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份额。其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凭借市场经济方式,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下子因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大规模国际市场投放而占据国际市场的,都是在对本国市场积极而有效地开拓之时,向国际市场渗透并逐步侵占和扩大国际市场的。
以日本为例,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应归功于其有效的国际化发展,即认为日本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不够成熟,或者市场规模较小,因而将其重点推向国际市场。然而日本的经济奇迹,却并非源自于这种“出口导向型”战略。“从进出口总额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看,日本1931—1940年为39.1%,而整个二战后才20%,其中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期更低。从出口的有效需求效果即实际出口额在GNP的增加中的贡献度来看,从1888年到战前为25%,其中1930—1938年为29%,而1955—1960年才6.5%,1960—1970年只有10.1%,1970年以后才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几的水平。”[1]所以许多日本经济学家都纠正过这种把经济高速增长归结为“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说法。例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伊藤诚曾说:“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是内部市场的扩大推动了经济规模的扩展。”
总之,我国是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且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国内市场十分广大,但因被国外各大厂商竞相竞争,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日渐缩小;而同时真正能打入国际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却寥寥无几。所以,以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方向;以开拓国内市场和积极向国际市场渗透为策略,才是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要因素还是要处理好其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充分发挥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自我开发投入的相关作用;要合理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关系;要摆正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三者的关系,促进宏观及微观的协调发展。
(一)传统产业改造的重点选择
目前,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但其整体的产业技术水平却相对落后,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突出重点,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1.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配合宏观经济改革的步伐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有效结合部位,发挥技术的关联作用,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准备及装备。如利用高新技术对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技术改造,可极大地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起到倍增效应。
2.确定技术引进的领域及其扩展渗透范围。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工艺,适时地改造传统产业,再通过对其的研究和发展来加速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接轨速度。
3.从产品入手,确定进口替代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节能产品的发展领域,加快产品结构的更新速度,推动创汇产业和节能产业的改造步伐。
(二)传统产业改造的运作机制选择
在以上重点领域,推进技术改造可以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的资产存量,加之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实现传统产业内部技术结构的调整,以期使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机制和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机制同时运作,从而走工业集约式的经济发展道路。这种“吸收扩散”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1.以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机制。政府对企业引进、采用和推广高新技术给予特别优惠贷款和税收政策,使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观,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业经济效益。
2.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吸引周边企业并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传统企业群的核心,以高新技术的渗透和扩散来积极引导企业集团向高新技术领域的转移,力争在短期内培植和成长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并进而带动传统企业集团的良性发展。
3.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技术引进的消化及创新机制。利用外资不应为手段所限,应采取更为广泛的形式,并积极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及合作;技术引进应借鉴日本的“上游引进”战略,强调“软件”,即通过高起点的引进,强化消化及创新机制,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技术基础。
4.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方式,逐步调整全国的各个专业性产业群体,提高其产品及其连带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升级换代水平。如背依于科技园区和数家企业集团而建立的以计算机产业和软件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仅能够有力地提高本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够积极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带动作用。
5.充分利用国防科技的高新技术优势,实现“军转民”的战略扩散,适时地提高民用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由于各国把大量的先进和尖端技术的发明与创新首先应用于国防工业,致使其整体水平高于民用工业,所以冷战结束后,各国又相继把国防工业的技术成果、资金、设备和人才转移到民用工业,大力发展以民用品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6.建立健全风险的支撑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通过政府的介入,协调财政、金融和科技等各方面力量,尤其是健全企业技术进步的各项激励政策和风险分偿政策,使企业摆脱资金及风险的困扰,勇于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对高新技术成果转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总之,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选择重点领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依靠市场的积极引导促进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融合,以期建立一种二者互促互进的新型运行模式。
三、传统产业走向集约经营的现代化模式
经济有效发展的困境实质上是源于经济结构的失衡,而结构失衡又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水平的局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与过去的历史相同,近十年来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变化的主要动力。它们对工业结构变化,更具有特殊的意义。”199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不到整个工业产值的1/10,且发展后劲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困于传统产业的有效发展。因此,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素质,切实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以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整个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
(一)我国传统产业的现状
我国传统产业普遍具有资本有机构成落后、技术设备状况差、设备超役龄运转、折旧率低等通病,继而导致其产品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亦无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甚至有些在过去完全由我国民族工业所占据国内市场的行业,亦已屈存于外国资本的主导地位之下。发达国家大多采取一系列措施更新及改造其传统产业,有的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协调过渡。如日本政府已明确指出造船业、电炉炼钢业、矽钢业、肥料业、合成纤维业、纸版业、棉毛纺织业和石油化工等行业为“夕阳”产业,并于1978年通过《衰退工业法》,以期协助有关企业的顺利调整和过渡。
就我国而言,虽然十几年的改革已使经济总量趋于平衡,但结构性矛盾却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1)名新产品短缺,而普通产品滞销,即在产品结构上短缺与积压并存。(2)企业技术结构扭曲,缺乏应有的开发及创新能力。(3)企业规模结构及组织结构扭曲,缺乏应有的集中度。(4)能耗结构扭曲,粗放经营式企业难以维持现有的经济增长。因此,若不在传统产业中扭转其技术落后的局面,就会在国际竞争中灭亡,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酷现实。
(二)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实质
现代化本身并不是一个目标化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化概念。以往我们常常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目标,甚至是远期理想目标,这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在观念上是一层阻碍。这一观念上的偏差,导致我国长期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方面处于落后境地。除体制及政策上的原因之外,其他主要原因如下:(1)技改资金挪为它用。(2)大量原层次上的设备更新。(3)技术创新意识薄弱。(4)技术改造的市场导向不明。(5)技术市场的交易障碍过强。(6)技术贸易形式过于单一。(7)技术引进上的无谓重复与较低的消化及吸收水平同时并存。由此,致使我国的技术改造长期处于欠账局面。
摈弃以往的狭隘观念,将现代化准确地理解成为一个长期的、内涵技术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必要的观念转变。同时,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不应仅仅包括技术改造(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改造),还应该包括管理上的“更新改造”,而二者均以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为前题。所以,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过程。
(三)我国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就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而言,在我国必须将侧重点放在传统产业上,即必须运用一切手段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所以说如何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武装传统产业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在科技没有物化之前,它是以信息状态存在的,但却是产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江泽民同志强调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指出:“振兴我国经济,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倍增器,是现实中能够发挥作用最大、渗透性最强的新技术。”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价值、竞争和供求等三大规律的同时运作,致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加依赖于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继而使企业将其信息资源看成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必须以其信息化为前提,牢固确立信息化的先行原则。
从1977—1986年的10年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美国降低了2.37倍,日本降低了2.6倍,而我国却增加了1.1倍。就煤产量和发电量而言,我国为世界第三大能源大国,但能源利用率仅为30%,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50%以上。十几年的改革,虽有些改观,但却使能耗及运输等瓶颈问题荒上加荒,这主要是粗放式经营的结果。据联合国的一份统计报告,如果合理运用信息手段,可以减少现有交通流量的30%—40%。我国铁路运输编组站信息系统建设经验表明,建成全国的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后,可提高运力30%左右。据统计,在物质、能源和信息等三大资源的消耗中,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资源的耗费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2。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引进、消化、吸收新工艺和新技术;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和工业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物耗、能耗和货物运输量。因此,我国发展经济过程中,诸如基础设施薄弱、能源紧张、设备陈旧落后、科研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及员工素质低等瓶颈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依赖于整个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而面对目前信息设备制造业和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局面,国家必须在宏观上加以积极引导,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纲要和近期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整体协调、适当控制和效益为主的发展策略,以期尽快提高我国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2.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核心是技术规范的转换。这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传统产业的常规技术改造,其特征是技术进步的连续性拓展;其二,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其特征是技术进步的间断性拓展,即开辟了具有本质差别的新的技术途径。而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改造是用于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设备的技术水平并没有多大提高,改造仍然是在原有的技术层次上循环运作,并没有体现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原则。加之,技改战线过长、资金分散且挪为他用现象普遍存在,致使技术改造的账越欠越多,产业的技术水平徘徊不前,集约经营难以为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扩散和融合,将其注入传统产业,以期加速传统产业的高级化进程,促使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
为此,传统产业必须以市场导向为原则,采取“新老技术融合”的改造策略,加速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步伐。具体而言:(1)完善企业背依于市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吸收机制。国家应适当放宽企业技术改造的有关政策及决策权限,并把因技术进步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同时,就重点项目为企业提供适当比例的发展基金用于其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2)增强科技体制中的“消化、吸收”功能,通过“嫁接”的方式引进和消化技术,高起点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宏观上应切实改变技术引进与科技体制不相适应的状况,积极采取经济手段和有关政策措施,推进引进计划与科研计划的结合机制,以期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这就需要以研究成果为基础确定引进项目: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目的确立科研课题,继而推进引进技术和自研技术的融合生长。(3)采用高新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高级化发展。以市场导向为原则,注重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武装,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适时地推进传统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合理性转变;发挥高新技术的“种子”效应,强化支柱产业,“成龙配套”地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4)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期有效地吸收农村广大的富余劳动力。为此,国家必须积极推进农村技术和职业教育进程,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工业的宏观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5)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结构及技术发展水平。在优化外部环境,健全乡镇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更新的激励机制的同时,做好宣传工作,使乡镇企业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再通过示范工作,培植一批技术性企业的典型,从而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升级进程。
3.传统产业的管理创新
十几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局面。绝大多数企业仍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性”管理体制,其高层管理人员及资金的调拨仍然依赖于政府的指导,还远没有成为市场经济运作中的主体。同样,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产业的现代化。企业不进入市场,何谈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无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配置运作,何谈集约式经营?所以,为推进两个转变,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政府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其二,运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
依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制是人为所形成的,并且内含着一个可变的过程,应把政府和其他具有经济作用的机构都看做是不断发展演经的过程。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也就应该逐渐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调整,以期创建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是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必要环境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家仍然执行着政府所分派的管理者职能,还远没有承担起企业家的重任,致使其“明哲保身”的意识,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但目前毕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市场的企业家阶层。他们与全体职工一起凭借着“人才、市场和技术”三者并举的管理理念,积极迎接挑战,适时把握机遇,为民族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真正实现其市场主体身份的先驱经营者。因此,为推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
4.在传统产业现代化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占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总额的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仅能占至10%左右,其余大部分归于传统产业的贡献。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传统产业是基础,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向传统产业渗透并装备传统产业。就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障碍来看,其首要约束就是资金限度。我国还没有在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即使予以支持,资金仍然有限,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资金仍然有待于传统产业的贡献。为此,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有效武装,亦是传统产业走向集约经营的必由之路。一切渗透和装备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均是传统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技术。国家必须在这一方面划拨专项资金及专项贷款予以资金援助;打破条块分割,健全科技人才的流通机制,予以人才援助。
总之,技术,尤其是现代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各种资源,是政府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单元演化的主要动力,也是传统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其相匹配的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物耗和能耗的必由之路。此外,在物质、能源和信息等三大资源的消耗中,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均衡机制。所以,我国应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以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物质及能源的消耗,而最终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