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拱墅区小河湖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10011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价值,为社区高血压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社区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1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1:1比例分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加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期间负性情绪评分、血压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护理前,2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以及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对比,P>0.05。护理后,2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相同观察指标评分以及水平对比,P<0.05。组间护理总满意度对比,试验组社区高血压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满足社区高血压患者身心护理需求,利于负性情绪、血压水平改善,具有实施价值。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血压水平;负性情绪;护理效果;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多发疾病代表,也是心脑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且有年轻化发展趋势[1]。以社区收治患者为例,高血压患者占较高比例,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高血压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疾病持续时间长,导致患者明显负性心理,影响血压水平控制效果。相关资料指出,心理护理干预利于患者负性心理的改善,是提高疾病治疗预后的重要辅助措施[2]。基于此,本文就11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心理护理方案以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病例选自2016年8月-2017年8月,均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心肺功能障碍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总计116例。实验经患者知情同意,进行1:1比例分组。试验组:5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介于45-78岁,均值(68.05±10.20)岁;学历情况:小学患者18例,初高中患者29例,大专以上患者11例。对照组:58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46-76岁,均值(68.10±10.05)岁;学历情况:小学患者15例,初高中患者28例,大专以上患者15例。试验组、对照组社区高血压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高血压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运动指导、饮食指导以及血压监测等。
试验组——高血压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干预形式。形式包括集体宣教、个别宣教,以高血压疾病共性知识、常见问题进行集体交流,安排患者之间进行互动,以诸多成功病例作为参考建立患者治疗信心。另外,综合患者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宣教,以特殊案例进行辅导,安排家庭访视,和家属沟通叮嘱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关注,最大程度上发挥家庭、社会支持作用,减轻患者孤独感。(2)心理护理干预。支持性心理护理——每周安排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了解,明确负性心理、不良生活方式对血压水平的影响,指导患者客观看待疾病。另外,鼓励患者主诉,给予患者关心、鼓励,多提积极、健康的建议,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提高依从性、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认知心理护理——通过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错误认知并加以纠正,以心理疏导方式打开患者心结,帮助患者认识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生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方法包括呼吸法、暗示法、音乐法等,通过放松训练放松患者的肌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缓解负性心理情绪,指导患者放松训练方法的同时告知患者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综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1.3观察指标
记录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负性情绪(参考SAS、SDS评分量表)评分变化、血压水平变化。另外,进行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116份问卷均有效收回[3-4]。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进行11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观察指标计算。护理满意度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负性情绪评分、血压水平均以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的情况下,指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负性情绪评分变化对比
试验组、对照组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变化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护理后试验组社区高血压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社区高血压患者SAS、SDS评分情况对比()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患者分别为33例、22例、3例,总满意度94.82%(55/58)。
对照组: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患者分别为22例、25例、11例,总满意度81.03%(47/58)。
经统计学计算,X2=5.1989,P=0.0226。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常见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病死率明显递增,近年来开始呈年轻化趋势,是危害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研究指出,高血压病因、发病机制和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负性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效果,心理护理干预利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心理状态的改变,促进治疗预后、提高生活质量[5]。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稳定了患者患病期间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身心舒适度。
结果显示:组间血压水平、情绪评分、护理总满意度对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等人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治疗后2组组间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血压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6]。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符合患者心理需求,促进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预后,具有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姣燕.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观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4):232.
[2]沈红五,宋艳,耿桂灵等.冥想综合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7):67-69.
[3]罗勇,姬芳琴,梁玉华等.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病人治疗效果和用药依从性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6):150-151.
[4]潘贻芬.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35-36.
[5]廖艳霞.护理干预对34例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128-128.
[6]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43-44.
论文作者:陈静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患者论文; 高血压患者论文; 高血压论文; 社区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评分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