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七小学,325603)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性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有益于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和高尚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引导学生阅读,以确保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研究
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书本内容教学,还应积极尝试利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进行开发,从中挖掘拓展性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阅读并不应该以考试为导向,不能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学好语文阅读知识就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阅读应该伴随在生活的左右,而不是停留在语文教材和试卷内容之上。
1拓展性阅读的主要作用
1.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起传统语文教学,拓展性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文本内容来看,教师在进行拓展性阅读教学时,主要是对教材基础性知识内容的深入拓展,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都不同于常规性的教学内容,其切入角度也充满新意。
1.2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之上的,为此学生对于阅读文本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而文本本身就是以文字为主体,在文字中传递足够的信息量,来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升级,丰富知识结构。此外,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而主动发现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学习,将充满困惑的问题解决,就必然会增强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记忆效果,从而达到知识积累的效果。
1.3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写作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写的大多是他们看到、做、听到、思考和感受的东西。然而,由于年龄限制,小学生信息少,知识面窄,接触事物少,他们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小学生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很难将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他们的作文中,这使得他们的作文空洞无味。延伸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敦促和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看、多思考,尤其是阅读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著名艺术家的思想内涵,这将有助于他们丰富自己的物质储备,然后利用他们成为自己的写作养料,并在需要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用途。
2现阶段我国小学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授学生疏通文章大意、概述文章主旨等,形式较为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在拓展内容方面,又常常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个体性,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阅读教学的方式比较落后,抑制了学生思维发散以及多种能力提升的积极性。造成小学阶段拓展性阅读教学质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即学生以及教师。就学生而言,学生的阅读意识不够强烈,主动性比较差。在阅读种类的选择方面,学生往往选择自己中意的类型,常常忽视了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意志力不强,因此常常会半途而废,没有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就教师而言,在引导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引导方式和阅读形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教师引导效果不理想。另外,阅读知识需要经过教师专业化的选择,继而实现高效化的迁移。但是,部分教师为了省事,通常重复教学,缺乏新颖性,甚至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及时实施知识的迁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高效实施拓展性阅读的有效举措
3.1以文本为起点,丰富阅读
课堂所学文本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精选出来的,学生拓展性阅读从这些优质的文本出发是最好的选择。教师首先要精研教材,对教材全面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解读,开发拓展阅读教学的素材,比如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章中提到“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有深度的语言就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时紧紧的让学生抓住“黑洞洞”和“碰壁”两个关键词,从因果关系出发,让学生明白“碰壁”的原因就在于“黑洞洞”,再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文章人物的遭遇之后,让学生明确这些话所隐喻的深刻内涵,理解语言和文字的深层次意图,这里的“黑洞洞”和“碰壁”暗指黑暗的旧社会。
3.2实施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后,便会在内驱力的带动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即增强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对新事物常常充满好奇心,模仿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师可借助这一年龄特征为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兴趣以及感知力。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有趣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鼓励学生将其粘贴在教室的阅读角,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在这个环节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正强化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分享阅读经验,并且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还可定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将书籍交换阅读。课堂上的情景类型可丰富多样,例如问题情境、游戏情境以及故事情境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将阅读内容实施迁移,采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适当情境下的阅读内容,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分享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继而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神话故事,并将其粘贴在阅读角的位置。课堂上,鼓励学生将其大致概括。通过这些方式提升学生的细读主动性,增强阅读兴趣和信心。
3.3合理实施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信息化技术已经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之一,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媒介,能够完成课堂知识的补充,还可以依据自我兴趣以及教师的要求实施阅读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立足于课本知识,继而实施阅读拓展内容,将相关知识多样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一来,学生便会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知充分掌握阅读的魅力,活跃课堂气氛,最终实现高效的学习成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小动物过冬》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特殊动物的过冬方式。生动的动画图像,以及鲜艳的色彩、有趣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主动加深知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总的来说,不管老师教哪门学科,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正确理解他们想教的方法,这样他们在使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就能有一定的效果。例如,延伸阅读,如果学生对它有正确的理解,他们会有兴趣通过使用它来参与学习。只有当学生真正获得快乐,并且他们想从扩展阅读中学到什么,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扩展阅读,不会觉得扩展阅读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学生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时,他们的语言积累会更丰富,写作水平也会自然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丽.浅谈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李英.刍议预学——拓展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7(3X).
[3]雷伟凤.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训练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论文作者:陈乐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内容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他们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