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主张——让语文在心根处蔓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实践与研究,我发现语文教育的沉沦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骛驰于外界”(黑格尔语)。语文改革,宜“转向心灵”,诉求于儿童内在心灵的实践。因此,我提出并倡导“心根语文”,希冀语文在儿童的心根处蔓延,为他们滋长出美好的心灵,葱茏出枝繁叶茂的人生。
一、终极追求: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
从终极追求来看,语文到底要干什么,又能干什么?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是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的终极追求也就是它的终极追求。那么,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教育,乃人的教育,而非其他。“人之所以最为灵性聪明,在于心也,在于心的虚灵不昧,在于心之洞然而虚,昭然而明,能够超乎尘外,轴乎八极,在于它能够弥纶天地,贯通古今,烛明天理,使万象无所隐遁。”(《心性灵明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教育要培养人,就得始于“心”而止于“心”,“为生命立心”应是教育的本质追求,那种“小和尚念经”或“只有外在热闹”的教育都不是真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接受的是最基础的教育,为其一生打基础的关键在于“育好根”,因为根健苗才状叶才绿花才艳果才实。统而言之,“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则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基础教育课程的终极追求。如何理解这一终极追求呢?
有了“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的终极追求,教育活动就有了追寻之“的”,教育改革就不会陷入迷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范畴概念,一切理论方法,一切原理、定理、定律,一切事实的归纳,一切理论的设定,一切经验的实证,一切逻辑的运演,一切观念理念的提出,一切法则秩序的肯定,一切信仰信念的建立,一切主义与世界观,一切见解与皇皇大论,以及种种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都源于生命,源于生命中的“心”,源于生命中的“心根”。简言之,“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就是培育“心根”。譬如打靶,瞄准了“心根”这个“靶心”,就会方向明确,路径直接,事半功倍,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就有可能实现。
“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意味着教育要内在于、建基于、发展于人的心根。所谓心根,它不是泛指“心灵”或者“内心”,而是限指“人的心灵之根”,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积累心理经验所形成的最本源的心灵根基,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精神之源,是人心灵最深处的世界,由潜意识和部分稳定的意识要素所组成。教育要“内在于”这个心根,就是说我们所组织的教育活动要触及儿童的灵魂,开启儿童内心的活动,尽可能激活他们心灵深处沉睡的世界,唤起其内在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教育要“建基于”心根,就是说我们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从儿童出发,从儿童心灵根基的现实出发,尽可能切合儿童“心灵的实际”。教育“发展”儿童的心根,就是要让儿童的心根丰润起来,活跃起来,更有智慧和心力。
就语文而言,“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还有其独特的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培育儿童的心根最主要的凭借就是语言。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曾指出,“我们实际上不仅是一方面具有心灵,另.一方面具有语言,而是心灵和语言相互补充、相互丰富,以至于对于成年人来说心灵是通过语言来构成的。”(《心灵、语言和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版,第148页)由此可见,语文所开展的语言活动,是最直接的“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的活动,语言与心智是同根同源同发展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儿童起初有简单的前语言的意向性,然后便学会了简单的词汇,紧接着,这种词汇又反过来丰富他的意向性,而这种意向性又转过来促使他掌握更多的词汇,如此相互着力,推动着儿童语言与心智的协同发展,也就是儿童“心根”的发展。
那么,我们的儿童要有怎样的心根呢?在我看来,至少要培育这样“五根”:一是仁爱之根,爱是生命最神奇的造化,爱是人之为人的起点,爱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爱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的源泉,因此,儿童一定要以“深爱作根”(王阳明语)。二是惟实之根,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求实也就是“求真”,尊重科学,讲究科学,儿童有了这科学作根基,就会不断求索,不遗余力地探寻所感兴趣的未知世界。三是崇善之根,儿童有一颗善心,于己则能自安自足,于人则能以诚相待,让生命在给予中不断生长。四是尚美之根,罗丹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生命中,我们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就是心灵之“美根”。儿童有了惟实之根、崇善之根,也应该具有尚美之根;正如王国维所言,“‘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五是智慧之根。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儿童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智慧,因为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将儿童心根的“成分”抽出来论述纯粹是表达的需要,对任何真实具体的儿童来说,这“五根”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二、因循理路:世界言语化,言语心根化
“教育意味着打开觉知之门,使我们通向人生的巨大活动。”(印度克里西那穆提)就语文而言,世界、人、语言是其构成的三大要素。儿童学习语文,是凭借言语来打开走向世界的“觉知之门”的。世界以言语编码的形式与儿童心灵相遇,在儿童心根处展开连绵的画卷。儿童则在与言语,与世界的对话中丰盈心根,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言语化,言语心根化”是儿童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遵循这个基本的心理过程。
世界一旦以言语的方式进入儿童心灵,在心根处互动蔓延起来,儿童的心根就会得到滋育。一方面,言语本身成为构筑儿童心灵的养料,因为“除了最简单的思想以外,儿童需要某种语言来思考某个思想,除了最简单的言语行为以外,儿童为了执行某种言语行为也需要某种习惯语言,而其语句具有习惯的语句意义。”(《心灵、语言和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这就要求我们让儿童积累一些经典的词语、句子,并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言语背后还有多种养料,比如,科学的,文化的,思维的,情感的,艺术的,信仰的等多种养分。我们在教学时,千万不可自我放逐言语中的这些“微量元素”,给儿童送上残缺的“精神食粮”,而是要引导儿童透过言语这个孔去吸取其中的多种营养,让儿童心灵在言语的一次次叩击下,发展语言,丰盈情感,形成智慧,铸就信念,激励他们朝着真、善、美的美好人生迈进。
只有当我们通过语言把世界与儿童的心根链接在一起时,我们的语文才有宏大的“思维基座”和足够高的境界,才可以自由行走在儿童心根与世界这两极之间,成就“心根上的语文”。
三、筑境策略:建基于心根,在场于心灵
儿童走进语文课堂,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这已经初步形成的心根走进来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在儿童已有的心根上,而不仅仅是当前的心理上。要着力分析儿童已有的心灵模式,关键是了解真实的儿童,不要依据原则和理想来思考,因为“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印度,克里西那穆提:《一生的学习》,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对语文教师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与儿童对话,透过他们的口头语言、书面作文,或课堂表现等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因为心灵躲藏于人的公式化的行为之中。比如,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通过与儿童交谈,我发现,他们对古代那种“千里共婵娟”的心境和情感难以理解,习惯于按照现代人的方式去想问题。我便以此为基准展开了这样的教学——
师:孩子们,要是在现代,你和手足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打电话。
师:怎么说?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个人在外,要多保重哟!
生:我会发一封电子邮件,对弟弟说,“秋天天气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不要担心我,密州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会提前给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饼,重庆宾馆生产的那种。(众笑)
生:我也会给弟弟发一封伊妹儿,对他说,“祝你中秋快乐!”
生:我会坐飞机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会给弟弟寄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
师: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
师: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又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又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又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圆。苏轼怎能不思念,难受,忧愁,祝福?又怎能不凭借月亮,来寻觅那一丝淡淡的宽慰?(至此,教师语言有些哽咽,许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孩子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这一份人间真情吧!
生:(配乐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学,我不仅是要针对儿童已有的心根来展开,也想以此内聚儿童的注意力,将全部心思投身到对文本的理解上,这也就是让儿童的每一个心灵都在场,都整体地在场。这既有利于儿童全心投入学习,又有利于儿童全部身心的发展。因为儿童心根的内在滋长,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堆砌,也不是额外的增加。当然,“在场于心灵”,不仅仅指儿童,也包括教师,包括教学中的所有的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师尤其需要有完美的心根并整体出场,上述教学中,我满含深情地说了一大段话,不是炫耀,也不是累赘,而是我内心情感的进发,正因为如此,才引发儿童泪眼涟涟,因为我坚信: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是灵动的,心灵交融的,充满人性光辉的个性化的劳动。
四、实施路径:心飞亦字舞,内聚亦外扬
就语文教学的实施而言,我期盼达到“心飞亦字舞,内聚亦外扬”的境界。何谓“心飞亦字舞”?就是指在课堂中,儿童的思维、情感等飞动起来,让静态的言语舞动起来,活跃出一幅幅美丽的教学图景。具体地说,就是活画出这样的图画来:语言文字在儿童那里鲜活起来了;文本意象在儿童那里丰富起来了;语言感悟在儿童那里深刻起来了;情感体验在儿童那里充盈起来了;语文技能在儿童那里发展起来了。何谓“内聚亦外扬”?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纵横驰骋,谈天说地,展得很开,毫不拘束,但主题明确,目标明确,直指儿童的心根。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何种步骤能够逐步实现“心飞亦字舞,内聚亦外扬”的美好愿景呢?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步,心灵对接。师生通过谈话,或开展其他活动,让心灵真正走到一起。这一步十分关键。一旦有所闪失,再好的教学设计都有可能难以实施。因此,我在教学中,不管是面对陌生的儿童,还是熟悉的儿童,都十分注重在1分钟内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的心和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第二步,磨砺心智。把文本或其他言语作品引入儿童的视界,启发他们快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提出有关问题,或者选择问题开展研究,在琢磨语言中磨砺心智。这种磨砺,不仅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高扬,是立于人性和美之上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抗拒。正因为如此,在磨砺儿童心智的过程中,既要高扬儿童美好的梦想和想象,也要善于给儿童心灵“捉虫”,消除一些不健康的想法、思维方式或情感习惯等。
第三步,丰盈延展。“心根语文”不只“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我们可以在磨砺儿童心根的基础上适当延展,或引入课外内容,或加以想象发挥,等等,打开儿童觉知世界的大门,走向未知的世界。
第四步,自我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有两个世界,一是物质世界,一是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是心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儿童自我建构。因此,在教学中,或者教学后,都要给学生心灵留下自我反思,自我融通,以及自我总结的时空,以帮助儿童在“觉知”后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心根语文”是一个博大的研究命题,以上片言只语虽然难以企及其浩瀚而未知的研究领域,但是借此可以“抛砖引玉”,只要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转向心灵,滋育心根”,让语文在儿童心根处蔓延,那么语文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明媚的春光!
标签:世界语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