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探究
李晏军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摘 要: 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作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年来大多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优化创新与治理结构对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影响颇大。本次研究将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参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应用技术;治理结构;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当下我国地方高校战略发展对策之一,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及整体队伍建设、多元化培养模式应用、构建校企互动培养机制等,本次研究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3.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经济特点,形成相匹配的包装思路。在互联网电商日益成熟的今天,运输物流尤其是跨境电商模式在逐渐成熟。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包装设计活动的新方向,同时对大众消费者自身的兴趣与关注度进行分析,这是当前整个包装设计活动实施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想做好商品的包装设计,企业必须从包装图案、文字使用和色彩选择、色彩搭配这三个重要角度出发,通过合理搭配和巧妙应用,从而在诠释其设计活动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实现其艺术性的诠释与观赏性的表达。
一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问题现状
(一) “产教融合”理念缺乏
“产教融合”理念是当下我国高校及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所在,通过产教融合合理实现生产、教育的结合性,对日后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1]。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产教融合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应用,但部分我国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缺乏其理念性、观念性,单一片面认为教学理念及相关工作开展无非是形式化、过场化及流程性,不能充分认识到产教结合的实质性及影响性,从长远角度来讲,缺乏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及工作开展。因此,缺乏“产教融合”理念是当下主要问题弊端之一[2]。
(二) 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权责不分,缺乏明确性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其主要问题为“权责不分”。在其治理结构中往往多以校企合作为模式方法,但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如何划分一直较为棘手,即谁管谁、以谁为主的管理理念。由于当下我国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多为刚刚起步,在诸多问题方面缺乏国通交流,部分校企合作存在大量的局限性、形式化,多为应付上级教育机构检查,并没能将治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缺乏权责明确,导致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问题频出,冲突不断,影响了产教融入及结构完善[3]。
在产品质量信息收集、利用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规模大、效果明显,少数企业后来居上,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正在积极赶超。我国自1985年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以来,国家、省、市、县组织开展了各级监督抽查。仅2013-2017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共计抽查107047家企业的112080批次产品,广东省省级监督抽查共计抽查18687家企业的20548批次产品(详见表2),将抽查结果向社会、企业进行公告,并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督促企业进行整改。此外,原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从2006年开始开展上一年度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调查,至2016年共调查311万家次制造业企业。
(三) 部分地方高校对企业介入管理不认同
部分地方高校对企业介入高校管理极不认同,校企合作过程中多以“企业为主”,企业在其实际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对相关决策进行“一言堂”,导致企业出现集中管理、全面管理、片面管理情况出现。而地方高校又无法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协调,使其二者关系较为微妙,这种较为敏感的微妙关系长期以往下去,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对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造成一定影响。一旦出现矛盾激化,企业会单独宣布终止合作,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造成严重阻碍[4]。
二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对策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存货核算系统执行业务核算|正常单据记账,完成2018年1月16日销售汇源1L100%苹果汁发票记账;继续执行财务核算|生成凭证,生成结转销售成本的会计凭证如下:
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对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进行明确,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与经济全体一体化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身技工院校实际情况,以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强技能的综合性发展性应用型人才专业高端人才为方向,摒弃传统陈旧的落后教育培养思维,不断强化与结合校企合作力度及模式,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质性充分诠释出来。其次,地方高校应该站在长远发展角度,对未来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构建长久性校企合作平台。这种联合性培养模式可以大程度解决学生理论性强,且实践性弱的实际现状,主要包括: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习、参观企业生产及管理模式、顶岗实习等。最后,应该发挥校企合作平台实质作用,地方高校应该与相关企业签订长期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前三年可以在本校进行应用型人才理论及基础知识学习,第四年可以进去企业进行实际应用型人才沟通交流与实践工作,在增长工作经验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及社交技巧,第一、明确市场需求与就业方向,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市场调研,将环境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技能要求等进行明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及战略对策,即满足企业需求。第二、树立与企业合作的教学理念,学校是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基础,而企业则是实践操作的历练场所[5]。
(二) 明确校企“权责”
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必须进行科学调整,从治理结构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二者的“权责”进行划分,具体如下:第一、以学生为核心,高校为基地,将主导权侧重放在地方高校一边,行业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应该赋予一定的实际管理权,包括场地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指导教学管理等,在重大教学决策及模式应用中应该与地方高校进行实质沟通,加强校企高层领导沟通,各中层干部遇到问题应该及时交流,通过校企教学、管理小组构建,将具体教学预案、方案等进行汇总分析,提升其时效性与优化性,从多方面、多角度为相关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另外,企业应该放弃对地方高校的介入管理,转变人才培养思维与主观意识,以企业发展为核心,通过管理权的移交与放弃,提升了高校整体效能发挥。
(三) 多元化培养模式应用
地方高校教育培养应该打破传统的固化模式,并采用多元化科学培养模式,在实施内容、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开展。多元化培养模式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指将单一化的工科专业培养教育进行全面化、综合化的系统培养,其中需要加入主动元素,从课程设置、配置,内容选定,教学环境、施教模式等都需要进行结构重构与实质创新。同时,高校应该对其未来工科专业所面临的发展市场化、高端化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例如:软件工程及机械工程相结合产生的“软件机械工程专业”,并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以人才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掌控能力为核心基础,将多元化培养以更为科学、效率的立体模式充分呈现出来[6]。
(四) 构建“校企互动”培养机制
第一、从地方高校教学发展及人才供给角度出发,将校企互动培养机制进行科学构建,教师与管理者应该将“企业”纳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当中,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例如:可以融学生走进环境设计企业,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设计、成果展示等实践流程,锻炼学生应变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及临场处置能力等。第二、以制度进行保障,在校企互动培养模式中必须将其制度进行完善,独立学院可以与企业签署互动人才培养合约,并建立长期的人才供给、就业、培训、实践等活动,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影响、作用发展进行体现。第三、加强效果宣传,独立学院通过采用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式,起到了应用型人才及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作用。此时建议对其成果进行大力宣传,通过效果宣传可以起到模式推广、加速创新、优化改革的实际作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问题现状,其包括“产教融合”理念缺乏、教学体系建设缺乏多元化、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其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及整体队伍建设、多元化培养模式应用、构建校企互动培养机制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进行概述,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军,郭洋洋.应用型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16-18.
[2] 王敏.面向数据分析与大数据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37-39.
[3] 袁理锋.校企合作背景下“习惯—能力”双主线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52-54.
[4] 杨茹,吴长伟,王鑫.“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1-3.
[5] 蒋建清,贺冉,何敏.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36):83-85.
[6] 胡计虎,王召义,薛晨杰.安徽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6):107-114.
本文引用格式: 李晏军.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的治理结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3):72-7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3.03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5C0954)
作者简介: 李晏军(1969-),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科学技术哲学、现代科技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