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背景下中国企业书院的使命研究
程雪莲1 晁 罡2 王 磊3常赛超2郑孟育4
(1.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台湾)逢甲大学企业管理学系)
摘要: 在文化复兴大背景下,中国一些企业创办了一批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使命的书院。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3家企业书院的创办动因、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和师资,建构使命导向与使命强度相结合的双维度理论模型,讨论企业参与社会教育、教化与洗脑、孝道与企业运营、教育的适用对象等问题。研究发现:创办企业书院体现了企业的高使命强度和较高的社会导向;企业书院对员工的教化更适合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层员工;企业书院推行的孝道实践具有增强内部信任等经济学意义,且已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 企业书院;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复兴; 使命导向; 使命强度
在经历了100多年的积贫积弱和文化屈辱之后,自20世纪末,中国逐渐迎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林毅夫[1]认为,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创新的,21 世纪将迎来中国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张允熠[2]认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辩证法、“以民为本”的政治哲学、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优秀传统是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重基石。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
在这一大背景下,大约自2005年以来,中国大陆陆续出现了一批企业,它们创办书院,面向全体员工乃至全社会开办免费的传统文化培训班,获得了组织和谐、人员稳定、绩效稳健等良好的管理效果。有别于以盈利为目的,或是以获得竞争优势和高技术人才为目的的企业办学,这些企业以强烈的文化使命和忧患意识,并以创办书院这一独特的形式,承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和造福全人类这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多次反传统浪潮,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进城而带来的家庭教育缺失,高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背景下,企业创办书院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使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3家案例企业创办书院这一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企业书院的创办动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师资选择等,进而提出相应的命题和理论模型,最后进行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1 文献回顾
1.1 书院
书院肇端于唐中期,唐开元六年(718年)最早出现了“书院”的名称。传统书院具有教学、藏书和祭祀这三大功能[3]。至宋代,书院日益兴盛,这与理学的兴盛分不开,周敦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大师都开设书院,授徒讲学,达到了古代学术的高峰[4]。朱熹亲手拟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规定了其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传统书院历来重视文化精神的传承,其中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书院精神[5]。
今天的社会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柯小刚[6]认为,现代大学已经堕落为职业培训公司和学术工业制造公司,丧失了教育的古老责任[6]。朱汉民[5]认为,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有必要汲取中国历史上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统一等重要经验。杨雪翠等[7]认为,古代书院师生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以道相交、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对于当代大学重建师生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今天,一些高校、企业、宗教团体、图书馆等组织开始重新汲取中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赵卫东[8]归纳了近年来中国大陆新兴书院的种类,包括政府、文化科研机构、企业、宗教团体创办的书院等7种类型。
1.2 企业参与教育事业
在众多社会议题中,教育是企业慈善捐助的最优选择对象[9]。美国部分企业是通过慈善基金会的形式对教育进行捐助[10]。SHAKESHAFT等[11]对福布斯500强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常常通过提供讲师和奖学金等方式对教育进行捐助。企业还以自己办大学的方式为各层次的员工提供全面的技能培训[12]。企业办大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员工发展[12],以提高员工的绩效和生产力,最终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培训对象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大学的受益对象仅局限于公司内部[13]。由此,企业大学的培训主要是与企业战略相关。
1.3 企业使命的导向和强度
企业使命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使命宣言的提出。KLEMM等[14]指出,使命包括公司价值观,是管理者在组织内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工具。邓路等[15]认为,使命的目的在于向外界阐明企业“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一个组织的存在意图和原因。饶远立等[16]发现,国内企业的使命陈述比较重视创新精神,还有部分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情感。林泉等[17]提出,中国企业使命陈述的要素可以分为3种导向类型,即行为导向、利益相关者导向和竞争导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比较重视公司哲学和公众形象,但是,国有企业较重视产品,而民营企业较重视客户。
图1 社会企业分类
ALTER[18]提出可持续性发展光谱概念,他根据组织目标导向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类型,而中间是一些过渡形态;他还依据企业使命导向,将社会企业分为使命中心型、使命相关型和使命无关型(见图1[18])。HIROTA等[19]发现,强使命的日本企业更有可能留住现任员工。MAGNIER-WATANABE等[20]发现,在员工中共享和实施的强大使命是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
(2)员工家属 虽然员工的家属与企业没有雇佣关系,但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达成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TW公司的李总说:“他们(员工)的家人是解决我们企业产品品质的关键……员工今天不认真做事,可能是他孩子昨天晚上没回家,或是他妈妈生病住院了……你首先问他家里有没有事情。”一个好的企业是由众多好员工组成的,而好员工又常常来自于幸福的家庭。GD公司的吴总说:“我们每年定期请一些家长来,家长也需要开智慧啊,我们把孝养分为4个层次,最高一个层次是孝养父母之慧,让父母懂得老祖宗怎么教的,你怎么做家长,怎么做老人……所以我们把员工的父母请到公司里,参加家和万事兴的课程。”
2 研究方法
2.1 案例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本土化情境下出现的企业书院现象进行理论构建。EISENHARDT等[21]认为,多案例比单案例更具有普适性、稳健性和精炼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案例间的“复制逻辑”来相互检验所得到的理论[22]。
笔者于2010年首次观察到此类企业里的TW公司,之后约有20~30次前往该公司进行观察或调研,并陆续调研了具有类似属性的其他企业,其中包括ZX、GD等公司,这些类似属性就包括它们均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书院。
本研究的多案例研究设计遵循“复制逻辑”方法,即把一系列的案例看作实验,每个案例的研究是为了验证或是推倒前一个案例研究得出的推论,在验证或者驳斥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概念和观点[21]。于是,围绕“企业书院和企业使命”这一主题,笔者对多次深度访谈过的TW、ZX和GD公司分别进行了案例内分析。分析的主要依据是受访者对访谈问题的回答,以及从3家案例公司分别获得的二手数据,由此形成每个案例初始的构念,而每一个初始的构念都与企业书院和企业使命有关,如传统文化、德性教育、文化使命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并廓清了这些构念及其关系。
在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发现,在TW公司作为高频词汇的传统文化、文化使命、教学内容、培训师资等构念,在ZX公司亦重复出现,并发现了如何推进精益生产等新的管理现象。至检视GD公司这一案例时,再无发现新的管理现象。如此反复这一过程,直至最终出现显著的共同维度:企业使命(使命导向和使命强度)、创办动因、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和培训师资等,并依此构建了企业使命导向与使命强度双维度理论模型。
2.2 案例企业概况及选择依据
本案例研究的对象属于制造业。选择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是:①制造业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多且难以管理,这为企业办学提供了机会;②制造业的工人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农村,这为本土化情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本研究从中选取了TW、ZX、GD 3家公司为样本,其基本信息见表1。样本选取依据在于:①影响力。样本企业在办学培训、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表现十分突出,且企业运营良好,在业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②典型性。样本企业的办学对象、培训内容等方面均具有区别于传统企业办学的典型特征。③差异性。样本企业在规模、办学的措施和实践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有助于将企业书院的特征挖掘得更透彻。
表1 3家案例企业基本信息描述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数据收集具有以下特点:①数据收集的持续性。本研究既包括笔者自2010年4月开始的长期观察,又有2015~2016年的集中调研,以及2018年1个多月的蹲点调查,以保证观察的深度和数据的可比性。当遇到新的管理现象或学术问题而数据不够充分时,均会按照理论抽样原则开展补充调研。②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以保证数据之间的多角验证。本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仅仅这3家企业的录音逐字稿就有29.9万字。在此基础上,又收集了大量的二手资料,如企业视频、企业内刊、领导讲话、内部照片作为补充,以强化多角验证。多源数据的三角验证能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和稳健的理论结果[23]。③数据采集方式的多样性。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既有个人深度访谈,又有小组焦点访谈及作业现场采访等,以及通过拍照,索取企业内部数据、企业内刊、讲话、图片等获得的信息。④访谈对象包括企业创始人、企业中高管和基层员工多个级别。访谈者的话语和叙述是从定性数据中发现主题的有效工具[24]。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3家案例企业调研情况汇总
3 案例分析
3.1 创办企业书院的动因
使命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理由。本研究案例企业在适度兼顾经济导向的同时,无论是GD和ZX公司的“用心将圣贤文化带给全世界,造福全人类”,还是TW公司的“为社会培养一身浩然正气的谦谦君子、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均将传播传统文化、唤醒人的良知、培育社会栋梁这一社会导向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使命。而且,企业在践行这一社会导向的使命时,力度很大,态度很坚决,也就是使命的强度很高。要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社会栋梁,培养为人的德性,自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因此办学也就非常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的选项。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6.查看提示信息,关闭点火开关,小钥匙拔出来,并将旋钮拔下来,把遥控贴在旋钮孔位置,如图6所示,然后点击“确定”,开始匹配,如图7所示。
问:老师您好!我老公43岁,有时会有眩晕症状,发作时根本不能动,而且睡觉时必须侧身,仰卧就会眩晕,睡眠也不是很好。请问,他该服用哪种补品?谢谢!
(1)使命导向的差异 普通企业的使命导向种类繁多,但多以提供优质产品、服务为主,少数以提高国家或人类福祉为己任。本研究案例企业家深感当前的中华文化处于传承危机之中,因此决心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社会栋梁、造福全世界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创办企业书院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出现传承困境这一特殊时期承担的一种文化使命,是当代中国企业履行社会使命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企业经常将实业报国、科教兴国、民族振兴作为企业的使命。随着时代变迁,当代中国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却遇到了民族文化传承困难、国民道德滑坡等危机;值此重要时刻,一些深怀忧患意识的企业家,立身行道,接续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履行企业使命的形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案例企业创办书院与一般企业办学的动因不同。在中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远不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常常面临着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等问题。在TW公司创始人李总的眼里,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寻找到长治久安的生存之道,剩下的民营企业不是烦死了、忙死了、累死了、吓死了,就是气死了、困死了、苦死了、恨死了、急死了。这种现象,他称之为“九死一生”。他说:“促使我把传统文化引入到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己的企业经营得很苦。”
3.3.2幸福人生讲座和精益管理
命题3 b 作为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中国企业特殊使命表现形式的企业书院,其教育内容越是能够切实结合学员们的生活世界,越是能够被学员们认同和接受。
近数十年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当代商业大潮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人们信仰缺失,做事丧失道德底线。要解决道德问题,就要从教育入手。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员工的素质问题解决不了,企业就没有合适的员工可用。如ZX公司的王总所说:“(当今一些人)把道德丢得一干二净,没有底线,所以我们企业现在是经营也是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恶补传统文化,等政府推动那就太晚了,其实(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在补课。”
不少中国企业引入西方或日本的管理方法,如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或丰田的精益管理,但是能够成功的却少之又少。原因在于无论是西方的管理方法,还是日本的经营哲学,其背后均有文化精神的支撑。由此可见,如果不能从精神层面回答“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这些生命意义的问题,员工就始终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当下的人、事、物这些具体问题。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深入的教育,包括文化精神的培育和人的德性的教化。ZX公司的王总认为:“德鲁克思想在西方很多企业运用得很成功,那是因为它有基督教背景下的文化土壤,人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中国现在缺失信仰,人们没有道德底线。制度是网,人心是水,制度流程搞得再好,也没有办法解决更深层次的激励问题。”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 b 对于具有社会使命导向的企业而言,社会的德性教育越缺乏,企业的使命强度越高,企业为满足对德性良好、敦伦尽分员工的需求而创办书院的力度就越大。
3.2 企业书院的培训对象
一般来讲,员工、顾客和供应商是企业大学的主要培训对象,但本研究中企业书院的培训对象大大拓宽了。根据企业投入精力的多少,可将培训对象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员工和特殊员工 在这些企业,一般员工都是要反复轮训的,而且常常是占用上班时间而非员工的业余时间,这等于说企业是将培训当作与工作一样重要的事务来对待。如TW公司的杨总说:“从2005年开始,每周四下午4个小时,基本上是所有人都要学传统文化,即便再忙也都要学。”作为特殊员工的怀孕女工是重要的培训对象,企业要教会准妈妈如何胎教,将来如何当好母亲、教育孩子。如GD公司的吴总所说:“我们会把准妈妈当成是自己的媳妇,当成自己的女儿……最重要的是给她们学习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引导她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母亲。”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5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的脑瘫儿童家长42名。诊断标准:住院儿童必须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脑瘫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脑瘫儿童家长;且未曾接受过相关心理干预和辅导。排除标准:因视力、手部残疾等因素限制不能完成问卷填写的家长。
(3)其他社会人士 对于社会人士,案例企业也是通过设置不同的传统文化公益课程,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此,TW公司的李总如是说:“我们给老人、小孩、企业家、农民,监狱、精神病院、吸毒的人开各种班。企业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开发了一系列的课程。”对于案例企业来说,能携手更多的人以及企业家将圣贤文化带给全世界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截止到2018年10月,TW公司已成功举办了约200期传统文化学习班,GD和ZX公司亦分别举办了150期培训班。这些培训都是公益的,不仅员工能够参加带薪脱产培训,对社会人员同样免费提供膳食和住宿。这么多培训活动一定需要庞大的开支,对此,TW公司的李总认为,TW公司就是办教育的,他说:“我要让企业变成学校,企业是我们的校办工厂!”李总借用孟子的一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就是社会大众,社稷就是公司员工,君就是公司董事会成员。公司的利润在留出发展资金以后,也要按照这个来分配。”他进一步解释道,孔夫子是他们的大股东,孔夫子不在世了,精神应当长存,因此要成立一个公益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社会大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留出发展资金以后公司利润的51%放在这个公益基金中,剩下的25%分配给员工,24%分配给董事会成员。他们将这种分配方式称为“51∶25∶24”模式。这就使得企业跳出了一己之私,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念。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 企业的使命导向与企业的使命强度交互作用于企业将培训对象从内部向外部拓展的力度,即企业的社会使命导向强度越高,企业将培训对象从内部向外部拓展的力度就越大。
3.3 企业书院的培训内容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进一步调整着我国的生态环境。但是,林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则需要相关技术的发力支持。然而,在对林业技术推广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劳动力的素质也不是很高。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林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林业管理部门,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本研究案例企业之所以选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根本原因在于,相对于西方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中国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土壤,员工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耳濡目染,更易于接受。访谈资料表明,这些培训课程得到了员工和其他学员的普遍认同。如TW公司的员工所说:“其实最让我高兴的是自己的家庭得到了转变,学习圣贤因果伦理教育,我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 作为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中国企业特殊使命表现形式的企业书院,其教育内容越是能够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情境,越是能够被学员们认同和接受。
3.3.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案例企业认为,人心问题始终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他们将“人心”作为一切管理的出发点。如果不从人心入手,唤醒人们的良知,即便管理手段再如何先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危机问题。而人心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正如ZX公司的王总所说:“经营是赚钱,教育是救命。”那么,教育如何才能打动员工和其他学员的心灵呢?本研究发现,案例企业无一例外地把“孝道”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如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它最能引发员工的共鸣。如ZX公司的鞠总说:“孝是中国人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所以最容易打动人。每次很多人在分享如何孝敬父母时,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文化氛围,案例企业设立了多种奖项来激励员工。如TW公司的李总说:“我们每年都会评选优秀,如评选孝子、和谐夫妻、优秀父母等,并给予奖励。”在实践中,案例企业的领导者身体力行,用行动去感化员工,员工对此也十分认可。以下分别为ZX和TW公司的员工对各自老板的评价:“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老板很和蔼可亲。有一次,我们10年以上老员工的父母都过来了,我们老板帮我妈妈洗脚,这个事情很让我感动。”“我回到家乡,家里的老人说,TW的老板真好,帮我们洗脚,还用毛巾给我们擦脚,太感动了。”在案例企业领导者的感化下,员工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庭关系也日渐和睦。
“公益践行”是“孝道践行”的延伸,它将员工对父母的“孝”延伸到社会。植树、净山、净街、净社区培养了员工保护环境的意识;慰问福利院老人、关爱空巢老人和孤儿等活动体现了员工视天下的老人为自己的父母,视天下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有需要的人,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 a 作为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中国企业特殊使命表现形式的企业书院,其教育内容越是能够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孝文化,越是能够被学员们认同和接受。
第一,推动金融机构合作,将金融链与产业链相结合,针对新兴产业的行业生命周期对产业融资模式进行顶层设计,推动以政府机构为平台,多机构合作的多阶段融资体系的构建。
GD和ZX公司亦经历过生存上的危机,企业的创办人多方寻求良方,或向西方学习,或向日本学习,最后才接触到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经历了反省、改过、学习、力行的心路历程,个人心性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并非如一些学者那样仅仅将传统文化当作一般性的知识,而是当作日常修行的课程,态度非常诚恳、恭敬、坚定。之后他们开始着手将企业办成教育、教化的道场,用传统文化经典反复对员工进行轮训,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可以说,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企业内部创办和大力推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道场,无不源自于企业家强烈的文化责任意识。TW公司的李总将“成为践行儒家思想的学校型企业”作为企业的愿景,其推行传统文化的决心不可谓不坚定。他说:“我立志弘扬传统文化,除非有人拿板砖把我砸死!”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幸福人生讲座的目的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到员工的现实生活中去。员工家庭关系处理得好坏,家庭幸福与否,对幸福企业的创建是至关重要的。GD公司的吴总告诉我们:“我们认为幸福企业首先要让员工家庭幸福。如果家庭不幸福,即便他赚再多的钱都没用,只有当他的家庭是很幸福、很和谐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做一个好的员工。”
由表14说明,土样2土壤中添加2%土壤修复剂Ⅱ(E)时,土壤中的重金属锌、铅、铬、铜、砷、镉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在种有狼尾草的土壤区域主要污染物锌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值为145.7mg/L。在种有狼尾草的土壤区域主要污染物砷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最大值为3.75mg/L。
本研究案例企业的培训内容,更多的是从以“孝”“德”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入手,启发员工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进而通过“幸福人生讲座”“传统文化与精益管理”等系列课程,将传统文化与员工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训内容包括3个部分,具体见图2。
案例企业不仅关心员工和学员家庭的幸福,还关心饮食的健康、疾病的防治以及社交礼仪。所以,健康部分的讲座主要是从疾病、疾病预防、饮食、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员工的生活中;礼仪部分则是从社交的视角去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员工在社交中,如何提高自我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为此,案例企业不仅为员工和学员们开办素食餐厅,提供原始点疗法(1) 原始点疗法是中国台湾地区当代中医师张钊汉创立的一种新兴医疗方法。 ,还开展了“好话一句分享”“道人善”等系列活动来提高对员工的培训效果。
精益管理也是案例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精益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只有让具有良好修行的人驾驭,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如ZX公司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哲学手册》中,成效卓越。ZX公司的王总称之为奇迹:“导入稻盛和夫哲学,学传统文化,奇迹就出现了。我们去年(2015年)、前年(2014年)在制造业大环境萧条的情况下,连续两年都是30%的增长,去年(2015年)我们获得了9 000多万(人民币)的利润。”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 a 就企业家个体而言,企业家的社会使命导向强度越高,他为弘扬传统文化而推动企业创办书院的力度就越大。
吴建华等认为,网络的交互性特点要求其语言具有简洁性﹑明快性。网络热词因能回避屏蔽﹑通俗形象﹑琅琅上口﹑寓意深刻﹑形象快捷等特点而倍受网民青睐,在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对立体,“形式和内容密不可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体现,内容只有借助形式才能存在”[7]67。形形色色的网络热词,其特征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概括。在内容上网络热词具有时代性﹑互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形式上具有新颖性﹑多样性﹑简明性和风趣性等特征。
以40个蛋白为研究对象,分析这40个蛋白的互作网络,其中,小鼠库里面没有这几个蛋白,另外增加了这几个蛋白,共计还是40个蛋白一起构成了蛋白互作网络,见图3。
3.4 企业书院的师资
企业大学的培训师一般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团队成员和企业外部的专家。但在本研究案例企业中,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培训的内容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培训讲师既有一些德性较高的企业界人士,还有一些佛教界人士,或传统文化的力行者,他们对传统文化均有着深刻的体悟。ZX公司的王总认为:“传统文化的培训不像其他技能培训,如果讲错了就会伤人慧命,所以我们用蔡礼旭的课程来讲,然后通过我们的理解来引导员工认识传统文化和课后分享。”
在中国大陆,并不缺乏各领域的研究专家,但是知行合一的讲师却为数不多。如果教师们的知与行是分离的,就缺乏人格力量,那么,无论他所讲的知识多么重要,也难以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人生楷模,更无法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灵和行为。本研究案例企业的讲师大多不是来自高校,而是来自社会上的修道者、践行者,他们的知与行是合而为一的,能够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心路历程分享给学员们听,因此充满着人格的力量,能够更好地感染学员或听众。如上文提及的蔡礼旭,来自中国台湾,他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生志向,在中国大陆、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广泛开办公益课程“幸福人生讲座”,影响甚广。由此,提出以下命题:
这样的“校外足球”成为了吸引孩子们投身足球运动的主要手段。英国许多精英球员的发现与挖掘大都来自社区足球活动。社区足球不仅为俱乐部输送大量青少年球员,也为俱乐部融入当地、募集资金、提升俱乐部形象、培养球迷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命题4 作为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中国企业特殊使命表现形式的企业书院,其教育者的文化使命意识和践行担当精神越是相互结合即知行合一,越是能够被学员们认同和接受。
3.5 模型建构
CARROLL[25]提出金字塔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4个层次。AUPPERLE[26]提出个体的社会责任取向包括两大因素:一是对社会的关注,二是对经济的关注。实际上,在关注社会和关注经济中间,还有很多中间状态。如前文献所述,ALTER[18]就是依据企业使命导向,将社会企业分为使命中心型、使命相关型和使命无关型。
本研究认为,ALTER[18]对使命的分类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上文图1,“使命导向”的组织表现为“使命中心导向”,而“利益导向”的组织却表现为“使命无关”。本研究认为,“使命”既可以表现为“社会使命”,亦可表现为“经济使命”,因此,“利益导向”也是一种“使命导向”,并非与“使命无关”。一种企业使命,根据其强度,可以划分为强或弱。强使命表现为对企业使命的强烈追求;而弱使命表现为对企业使命的追求缺乏紧迫感,甚至或有或无。而使命导向,可以划分为“经济”和“社会”两个导向。据此,本研究提出理论模型(见图3)。根据上文陈述,本研究案例企业应处于C、D这些区域,理由如下:①案例企业都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因此属于高使命强度;②案例企业的创始人都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偏向于社会使命导向;③案例企业并非慈善组织,它们仍然具有经营性质,即通过经营手段实现社会价值和社会理想,因此它并不属于E这个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一个示意图,C、D只是一个大概的区域,说明本研究案例企业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较高的社会导向。
4 讨论
4.1 企业创办书院与普通企业参与社会教育的差异
企业创办书院与普通企业参与社会教育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命题1 企业的使命导向与企业的使命强度交互作用于企业为弘扬传统文化而推动创办书院的力度,即企业的社会使命导向强度越高,企业为弘扬传统文化而推动创办书院的力度就越大。
2)本文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鸡蛋图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图像有效特征,建立图像特征参数与双黄蛋之间的关系模型,结合鸡蛋面积、蛋黄指数、蛋黄轮廓拐点数目、蛋黄与整蛋周长比、蛋黄面积与周长比这些特征值作为识别双黄蛋的标准,进而建立双黄蛋检测系统,识别效果较好,可以满足小型禽蛋生产企业的检测要求。
(2)使命强度的差异 普通企业向社会机构捐资助学,常常局限于捐资,自身的参与很少。案例企业创办书院不仅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更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这些企业家常常以身作则,力行践履,以人格和榜样的力量示范给学员们,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量。
(3)教学内容的差异 世界上许多私立大学和中小学均为企业家所创办,但这些学校一般会纳入国家的教育体制,这与公立学校几乎没有差异;也有一些企业大学以培训工作技能为主。但企业书院没有纳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它以儒释道经典特别是孝文化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
(4)组织目的的差异 企业大学以培训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服务于企业自身的经营;但企业书院以开启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主要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4.2 是教化抑或洗脑的争论
本研究3家案例企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员工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或普通技校、中专、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所占比例较少。在这些企业推行学习的传统文化以塑造人的行为为重要特色,如《弟子规》《孝经》和《了凡四训》等。那么,这里人们常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些企业是不是为了股东利益在给员工洗脑,或者是在驯化员工?
先说“洗脑”这个词,在今天的语境里具有明显的贬义。事实上,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是人的大脑知识更新的一个过程。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说一些同样具有强势价值观的外资企业是在给员工洗脑呢?这是因为,中国教育界长期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早已被西方文化浸染。而中国的本土文化,自近代以来,已经被丑化甚至妖魔化多年,也被许多中国精英人士看作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今天,当人们再次倡导学习传统文化时,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因此就有“企业是在给员工洗脑”这样的看法。
必要性:若m ≥2,由于Sylow q-子群的个数nq≥q+1,若不等号严格成立,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势至少为t+2q+1的点独立集,矛盾,即nq=q+1.若m=1,由CP(Q)=1可知Q在P上的作用是无不动点的,此时G为Frobenius群,相应的Frobenius分划为 〉取点独立集D={x1,···,xt,y,yg2,···,yg|P|},若要使等号成立必须有 t+|P|≤ t+q+1,又 q+1||P|,故得|P|=q+1,若p是奇素数,显然q=2,|P|=3,此时G为非交换的6阶群,即G~=S3.若p=2,则有q=2n-1为素数,此时G为2n(2n-1)阶Frobenius群.
对于所谓“洗脑”的评价,关键还不在于是否给员工洗脑,更在于其内容。中国历史上的教化、西方的传教,不都是在为民众洗脑吗?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历史,自周朝开始教化实践,到了汉代,教化作为一种治国策略逐渐展开并发挥其重要作用。李景林[27]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教化哲学’”。黑格尔[28]认为,教化是自在性的存在物能够被承认、成为特定的存在物,从而实现其向现实世界的某种转化的过程。从这些意义上讲,教化是人成为社会存在物的一个必要过程。本研究案例企业培训员工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课程,教化员工向善,也是一个让员工进行再教育和再社会化的过程。
4.3 践行孝道与企业运营的关系
无论是从文化根源还是历代影响,孝道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历来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张践[29]认为,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民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企业而言,推行孝道具有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意义。推行孝道具有稳定组织秩序的政治学意义。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这既是“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也是中国古代“举孝廉”这一政治实践的重要依据。就本研究案例企业而言,它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不少员工还是留守儿童长大的,普遍缺乏家庭关爱和家庭教育,也不太懂一些为人处世的规矩,这也影响到员工做事的态度和员工之间的协作。“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人有了孝心,就能启发人的良知和仁心,心中就会多一份对人的关心和对工作的敬意,由孝悌次第扩展生发而为敬、为忠,进而敬业乐群,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如此,企业经营方能井然有序。通过改善人的心性,可以实现心灵和谐,进而实现系统和谐[30]。
推行孝道具有增加内部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意义。雷鸣等[31]认为,如果将孝道看作一种治理机制,其本质在于将孝道中的情感和责任人格化,从而形成维系信任的稳定的道义纽带,降低家庭、宗族、国家政治运行和商品市场交易中产生的各类成本,其机制在于长期、重复背景下各类交易和博弈之间的“关联”。有了伦理教化,被管理者才会树立起荣辱观,才会形成由内而外的自我约束,从而使得管理变得更加低成本和有效[32]。而企业里推行孝道实践,大家相互信任,相互视为“家人”,可以降低员工之间的人际交易成本,进而可以提高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此外,李金波等[33]认为,孝道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储蓄机制,是对纵向代际交易产权的保护,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孝道实践无论对企业经营有序,还是对社会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从16S rD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见(图1),HS_01和HS_02与S.salivarius ATCC 7073分在同一个簇中。而S.salivarius在这些链球菌中,与嗜热链球菌的亲缘关系最接近。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S_01与 S.salivarius ATCC 7073(Genbank:AY188352)序列的同源性为100%,HS_02与S.salivarius ATCC 7073同源性为99%,最终可鉴定以上两个临床株均为S.salivarius。
4.4 大传统与小传统:教育内容的适用对象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这些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且推行的传统文化内容又是《弟子规》《孝经》这些以塑造人的行为为特征的典籍,而不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这些内容呢?笔者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不同阶层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34]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一书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理论,用以说明在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其中大传统多指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多指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多受大传统的影响,但大传统在向小传统演化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适应农民阶层的变化;否则,大传统就会因曲高和寡而消亡,或因太过强势而僵化,玛雅文化和一些原教旨主义宗教就是典型。依此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从精英阶层常吟诵的《论语》,转化为民间更容易被理解的《弟子规》这样的行为规范,非但不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反倒是中华文化非常智慧和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因为它让中华文化拥有了一个广泛而深厚的土壤。而且,这些企业也并非仅仅讲《弟子规》和《孝经》,当这些员工或学员在知识水平和心性上有了较大提高,它们也会进一步讲《论语》《大学》这些内容,因此,先讲《弟子规》和《孝经》,只是这些企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便做法。
Clouds cover whole sky in winter-morning, snow will fall on the same day.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创办企业书院体现了案例企业的高使命强度和较高的社会导向,是企业全方位投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事业,是当代中国企业履行社会使命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使命。企业书院既不同于一般企业兴办的私立学校,也不同于企业创办隶属于自己的以培训技能为目的的部门,更不同于企业向社会机构捐资助学。②企业书院对员工的教育更接近于历史上的教化,而不同于当前社会上一些企业推行的洗脑式的培训。企业书院将员工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仅当作企业购买的劳动力来看待,全面关心员工的成长,包括员工的家属,因而获得了员工的深切认同。这种教化实践更适合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层员工,他们对民间小传统有更多的认同。③企业书院推行的孝道教育和实践,具有稳定组织秩序、增强内部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意义,且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企业书院的办学时间前后不过十余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这些成效仍需更加长期和更加深入的观察,如这些成效与企业书院更具体的关联是什么,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里是否具有不同的特点等。本研究仅仅考察了3家企业创办书院的情况,对于其他企业创办的也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书院,如阳明书院等,却具有不同的特征,也需要深入的研究。更进一步,企业书院对企业自身运作产生哪些更具体的影响,对企业社区和社会产生哪些影响等,均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21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1):21-28.
[2] 张允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5):21-29.
[3] 徐梓,黄漫远. 传统书院的现代价值[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5-76.
[4] 曹磊.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6):80-84.
[5] 朱汉民. 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J]. 大学教育科学,2011(4):3-5.
[6] 柯小刚. 书院作为现代社会通识教育的形式:以古典书院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1):9-10.
[7] 杨雪翠,刘福才. “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J]. 高校教育管理,2013,7(3):27-32.
[8] 赵卫东. 德、才、功:当代新兴书院的基本精神[J]. 大学教育科学,2017(5):16-20,124.
[9] GUTHRIE D, ARUM R, ROKSA J, et al. Giving to Local Academies: Corporate Philanthropy, Tax Incentives, and the Ecology of Need[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8, 37(3):856-873.
[10] 蒙有华. 民间慈善基金会组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 教育学报,2007(6):85-94.
[11] SHAKESHAFT C, TRACHTMAN R. Business as Usual: Exploring 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EB/OL].(1986-04-16)[2018-12-19].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268361.pdf.
[12] ABEL A L, LI J . Exploring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Phenomeno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Survey[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2, 23(1):103-128.
[13] GARRETT R. The Observatory on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J]. 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Networking, 2003, 9(1):113-122.
[14] KLEMM M, SANDERSON S, LUFFMAN G. Mission Statements: Selling Corporate Values to Employees[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1, 24(3):73-78.
[15] 邓路,符正平. 全球500强企业使命宣言的实证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7(6):19-20.
[16] 饶远立,邵冲. 46家国内企业使命陈述的实证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5,8(1):64-68.
[17] 林泉,邓朝晖,朱彩荣. 国有与民营企业使命陈述的对比研究[J]. 管理世界,2010(9):116-122.
[18] ALTER K.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Virtue Ventures LLC [EB/OL]. (2019-02-13)[2019-02-23]. http://www.4lenses.org/setypology/print.
[19] HIROTA S, KUBO K, MIYAJIMA H, et al. Corporate Mission, Corporate Policies and Business Outcomes: Evidence from Japan[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0, 48(7):1 134-1 153.
[20] MAGNIER-WATANABE R, SENOO D. The Role of a Strong Corporate Mission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1, 10(2):109-122.
[21]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25-32.
[22]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0, 44(1):108.
[23] ANAND N, MORRIS G T.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Emergence and Embedding of New Practice Areas in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2):406-428.
[24] ANDERSON A R, WARREN L. The Entrepreneur as Hero and Jester: Enac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Discourse[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1, 29(6), 589-609.
[25]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 Business Horizons, 1991, 34(4): 39-48.
[26] AUPPERLE E K. An Empirical Inquiry into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Defined by Corporations: An Examination of Various Models and Relationships [D]. Georgia : University of Georgia, 1982.
[27] 李景林. 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8] 黑格尔 G W F. 精神现象学:下卷[M]. 贺麟,王玖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2-43.
[29] 张践.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J]. 中国哲学史,2000(3):74-79.
[30] 齐善鸿,肖华. 管理的科学本源性回归——自我与心性的管理[J]. 管理学报,2013,10(3):326-335,352.
[31] 雷鸣,邓宏图,吕长全,等. 孝道、宗族、社群和市场——传统中国孝道社会实践的经济逻辑[J].经济学:季刊,2018,17(2):471-498.
[32] 巩见刚,胡子康,卫玉涛. 传统文化与本土管理研究——对李鑫教授相关观点的一点思考[J]. 管理学报,2018,15(11):1 621-1 628,1 646.
[33] 李金波,聂辉华. 儒家孝道、经济增长与文明分岔[J]. 中国社会科学,2011(6):41-55,222.
[34] 雷德菲尔德 R. 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 王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9-129.
Research on the Mission of Chinese Corporate Academy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Rejuvenation
CHENG Xuelian1 CHAO Gang2 WANG Lei3 CHANG Saichao2 CHENG Mengyu4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China; 2.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China; 3.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4.Feng Chia University, Taizhong, Taiwan, China)
Abstract :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renaissance, a number of academies have been successively established for the mission of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corpor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multi-cases study, this study aims to conduct case analysis in teachers, objects and contents of training and business motivation on 3 typical corporations, and a two-dimensional theoretical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mission orientation and mission intensity.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4 issues of corporations’ participating role: social education, the distinction of cultivation and brainwa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education objects. Through this study, several findings have come to ligh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cademies reflects the corporations’ high awareness in both mission requirements and social intensity.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orporation academies suits better for grassroots employees of labor-intensive corporations in China. Moreover, the filial piety behavior in corporation academies not only has the economic value of enhancing internal practice, but also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
Key words : corporate academ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renaissance; mission orientation; mission intensity
收稿日期 :2019-01-03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884x.2019.07.0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672062,71572060,71832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8PY12)
中图法分类号: C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84X( 2019) 07- 0977- 10
(编辑 桂林)
通讯作者: 晁罡 (1968~),男,河南商丘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 510640)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本土化管理和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E-mail:gzhao@scut.edu.cn
标签:企业书院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复兴论文; 使命导向论文; 使命强度论文;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台湾)逢甲大学企业管理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