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的影响、特点、原因及后果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效应、特征、成因及其后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中国论文,效应论文,后果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87(2003)01-0107-08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罗兹曼,1988)。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盲目移植西方现代化不会生长出中国的现代化。同样,中国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如果忽视民族地区特点,盲目照搬或模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或发展模式,这一现代化也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廖伯琴,1997)。

一、追赶效应:大大缩小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

中国民族地区(中国民族地区一般是指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然而,从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上来看,通常将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云南、贵州、青海等8个省区视为民族地区。虽然四川、甘肃和重庆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分别只有3.86%、6.80%和5.06%。但是,四川、甘肃和重庆的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较大、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广大。为此,本文亦将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广大的四川、重庆以及甘肃视为民族地区。)是一个工业化追赶的后来者。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的话,东部地区陆续开始工业化,而民族地区发动工业化的时间至少滞后了100~120年,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其不仅发动工业化的时间晚,而且工业化水平起点极其低下(刘再兴,1981)。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将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增进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本方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以坦诚质朴、真切感人的态度,正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金兆丰,1995),始终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超过了历史上的五千年,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现代化追赶”的一大奇迹。

1.速度效应

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20多年,民族地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之间的发展差距大大缩小。1978~1999年民族地区人均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2.04个百分点;人均GDP平均翻倍时间为7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地区要快2年左右;1999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加6.14倍,其增加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高出2~3倍,这表明民族地区在缩小与东部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差距方面具有明显的现代化追赶特征(见表1)。

表1 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民族地区人均GDP增长趋势

人均GDP1978~1999年人均GDP

地区

 1978年 1999年 1999比1978增加 年平均增长 翻倍时间

 (元) (元)

 (倍)率(%)

 (年)

内蒙古

 317

26537.37 10.657

广西228

15025.59  9.397

西藏375

10801.88  5.1714

宁夏370

9901.68  4.8015

新疆313

10892.48  6.1211

云南226

12004.31  8.278

贵州175

10665.09  8.998

青海428

15182.55  6.2111

甘肃348

6110.76  2.7226

四川253

23578.32 11.216

民族地区

239

17056.14  9.827

东部地区

433

20703.78  7.749

全国379

19774.22  8.189

数据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所谓人均GDP翻倍时间是指GDP翻一倍的时间,人均GDP翻倍时间=log2/log(K+1),K为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3.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n表示年限;4.表中数据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四川省数据含重庆市。

2.结构效应

国际经验表明,传统产业结构演进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即第一产业份额比重高、传统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前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份额超过农业、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的初步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份额仍保持较高份额、技术贡献份额增大、第三产业走向发达的成熟工业化阶段;以多种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份额跃居首位、传统制造业开始衰落、新型产业逐步崛起的后工业化阶段(陈栋生、魏后凯等,1996)。由此可以判断,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国民族地区绝大部分省区经济发展仍处于待开发时期,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仍然相对较低,但是伴随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追赶,其追赶绩效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非农产业GDP份额已占经济总量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已基本跨越传统的农牧业经济形态处于初步工业化阶段,非农产业就业人口、非农产业GDP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见表2)。这一结构变化不仅引起了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而且还成为促进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从而加快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以及工人技能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改善、生产组织制度的改进、国际贸易更大范围的交往开放,使民族地区经济又更进一步地快速增长。

表2 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化结构变动(%)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非农就业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就业总人口×100%,非农GDP产值比重=(第二产业GDP产值+第三产业GDP产值)/GDP总产值×100%;3.表中GDP数据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四川省数据含重庆市;4.年平均增长速度=,n表示年限。

3.社会效应

中国民族地区不仅在人均GDP、就业结构、工业化等重要经济指标方面迅速追赶东部地区,大大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而且在主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还迅速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差距。从人口预期寿命来看,民族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由1982年的63.9岁增加为1990年的65.5岁,增加幅度珞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东部地区;从人口受教育年限来看,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年限由1978年的2.9年上升为1999年的6.1年,增加幅度略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1.4%上升为1999年的22.2%,增加幅度远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见表3)。这表明民族地区不仅明显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差距,而且还促进了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表3 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指标变化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人口预期寿命引自《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7》(UNDP,1997)、《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UNDP,1999),分别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民族地区、东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为相应各省区平均数;3.1978年人口受教育年限,引自《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差距研究》(李春波,2001),民族地区、东部地区1978年人口受教育年限为各地区平均数;4.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5.表中四川省数据含重庆市。

二、战略特征: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

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趋势。传统的现代化追赶,通常被认为是工业化的追赶,工业化又被简单地理解为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工业化。虽然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资源开发导向型工业化的传统现代化追赶(注: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落后地区无论是选择大工业战略,还是农牧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如果单就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而论,都不失为符合落后地区实际的可行方案。但由于受人的素质、交通约束、市场狭小及经济效益低等因素限制,大工业战略与农牧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均不能实现制定产业方向的两个基本目标,即较快地实观资金积累、较好地促进其它产业相应发展。特别是选择农牧业为主的发展战略,等于是对开发已有物质潜力和人的素质潜力的负投资,弄得不好带给落后地区的则是生态恶化和自然资源破坏的巨大灾难(王小强、白南凤,1986)。然而,我们认为落后地区特别是民放地区,发展的本质问题除了受人的素质、交通约束、市场狭小及经济效益低下等因素制约外,政府行为、经济制度及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某些时侯政府行为、经济制度及发展战略的选择还会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发展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温军,1999)。),其主要特征是:

1.经济追赶

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演进历史表明,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是以单纯追求"GDP"增长,追求以“物”为中心,实行“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目际,就是实现赶超东部地区的经济追赶。如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九五”计划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发展居中的河北、安徽、河南、湖北、吉林等省,将“建设经济强省、力争进入发达省份行列”作为未来奋斗的基本方向。与东部地区发展目标相一致,民族地区各省区均将“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基本解决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温饱问题、进入国内中等省区的行列”作为其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陆大道,薛凤旋等,1999)。

2.资源开发

传统的现代化追赶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通过利用资源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通过对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发展(胡鞍钢,1995)。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地区促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就是加速资源开发,实现经济追赶的主要途径是依靠资源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大项目建设为主体、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的区域开发模式(陆大道、刘毅等,2000)。根据统计资料计算表明,1999年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高达63.5%,远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采掘和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0.6%,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分别为63.8%、61.9%、59.6%、52.5%和52.3%,云南、贵州也均在30%以上,全国平均仅为28.9%(见表4),具有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业结构特征。

表4 中国民族地区呈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特征(1999年)

资料来源:根据《1999年中国工业统计年报》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3.产业趋同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立足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推行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以及以种植业为核心的粮食主导传统生存战略(注:粮食主导战略认为建国以后农业发展的历史业已表明,农业发展演进的主导方向始终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主导中国农业发展的走势和农业政策取向(陆大道、薛凤旋等,1999)。),致使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趋同化特征。根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公式计算表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89)(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式中Sij为n部门第i种产业和第j种产业的结构相似系数。当Sij值等于1时表明产业结构完全一致,相似系数愈接近1表明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愈高;反之,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则愈低。Xin为n部门在第i种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Xjn为n部门在第j种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1980~1999年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年平均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高达0.9958和0.9969,相似系数几乎等于1,这表明其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基本上趋于一致(见图1,表5)。

图1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表5 中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化趋势(1980~1999年)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0》、《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等于1时表明产业结构完全一致,相似系数愈接近1表明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愈高,反之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则愈低;3.“-”表示递减趋势,“+”表示递增趋势。

三、形成原因:缺乏民族特色的导向性产业政策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M.Gillis认为,政府的政策经常导致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和自然环境的退化。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失误,往往是造成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Gillis,M.et al.,1998)。那么,中国民族地区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的形成原因何在?

1.褊狭的“汉化”发展观

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观,始终是以汉族聚居地区的中原文化为核心。认为汉族聚居地区的中原文化发达,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落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追求与汉族或东部汉族聚居地区的发展一致,其实质就是追求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致性的“大一统”观念和褊狭的“汉化”发展观(马戎,1996)。这是导致民族地区战略目标单一化(见表6),发展目标倾向于赶超东部地区的根本原因。

表6 中国民族地区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主要特征

2.少数民族经济平等论

长期以来,中国指导民族地区发展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民族政策理论(马寅等,1981)。由于深受这一理论的作用影响,发展形成的少数民族经济平等论,对于究竟如何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同题,认为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状态的民族,不会产生向外发展的要求,也不会使一个民族发展成为现代民族。在当代,各民族要使自己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只有围绕振兴民族经济这一中心,才有可能达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关桂霞,1990)。这种将民族问题经济化,将经济发展问题绝对化的倾向,是导致形成民族地区以追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资源开发导向型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的深层根源。

3.缺乏导向性产业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是完全照搬或承袭前苏联模式(薛暮桥,1979)。适应这种工业化战略,长期推行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形成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正是在国家这一宏观大背景的影响作用下,中国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注重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还是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直至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重视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基本上都是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一脉相承。除以少数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政策为主的第三产业政策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的特点之外,农业、工业等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政策均几乎是与国家宏观指导相一致的产业政策(见表7、表8、表9),缺乏符合少数民族特点而又能将少数民族经济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轨道的产业政策,更缺乏切实可行、具有民族特色的导向性产业政策,这是导致民族地区经济特色丧失、经济结构与东部地区不断趋同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7 中国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政策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演变与评价》(温军,1998)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保证执行程度=该项政策中继续执行的政策数/该项政策总数×100%。所谓保证执行程度,是指某项政策能够继续执行的程度,用以表示该项政策执行的连贯程度。保证执行程度愈高,表明该项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愈高,且执行时间也愈长;反之,则表明该项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愈低、执行时间愈短,且政策变更频率愈高。

表8 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政策

资料来源:《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演变与评价》(温军,1998)。

表9 中国少数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政策

资料来源:《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演变与评价》(温军,1998)。

四、影响后果:对民族自身发展问题重视不够

中国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追赶,既存在着如何加快促进民族地区融入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问题,又存在着如何尽快促使民族地区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区域现代化发展问题。然而,总体来看,这一现代化追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作用影响的后果也各不相同。

1.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了“超英赶美”的战略设想,6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赶超战略,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政策,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赶战略,采取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路线,实行高度保护的进口替代方针,致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胡鞍钢,1999)。正是在这一宏观背景的作用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失衡,就在于选择了“资源开发导向型工业化”的传统现代化追赶模式。这一时期战略选择的主要缺陷是:忽视少数民族特点以及异质同构的平衡发展(注:所谓异质同构的平衡发展,就是指既允许和保证各民族异质差别性质的存在,尊重民放差异的现实,为各民族提供按自己民族特色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但同时又能够抑制防止民族的对抗与分离,确保国家主权的稳定与巩固,从而实现不同民族在统一政治构架下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王力雄,1999)。),强制性地消除民族差异性(注:所谓异质差别是指由于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特性上存在的差异,性质不同的各民族共同结合于一个完全一致的政治构架之下、服从于同一主权(王力雄,1999)。),致使民族文化生态受到冲击,导致形成的资源密集型工业结构体系,经济发展代价巨大、自然环境遭致破坏、产业部门经济效益极低(见图2)。这说明实行以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不仅不能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反还会成为其发展的沉重包袱,即债务包袱、亏损包袱、下岗失业包袱,并加剧其经济发展对中央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见表10)。

表10 中国民族地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省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收入)/省区财政支出×100%(胡鞍钢,1999);3.因重庆市设市较晚,故四川省数据含重庆市。

图2 中国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与工业竞争力(刘楷,2000)

2.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其中GDP翻两番的目标已提前实现,有效地利用了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出口导向增长,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市场竞争。在这一国家宏观战略环境的影响下,20世纪80~90年代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失衡又在于:为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民族地区在确保民族差异性发展、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仍然沿袭“资源开发导向型工业化”的传统现代化追赶模式。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缺陷就在于: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自力更生、自我封闭,强调赶超东部地区实现现代化,其后果势必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丧失、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民族边缘化程度加剧、经济结构日益趋同化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退化。

3.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民族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为重视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但却对少数民族自身发展问题重视不够(注:新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尽管已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未将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置于西部开发战略最优先的地位予以考虑。),致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追赶只注重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兴办资本密集型产业、忽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区位优势地区发展、忽视偏远落后地区发展,重视政府计划、忽视市场导向,重视发展国内市场、忽视开拓国际市场,重视“硬环境”建设、忽视“软环境”建设,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重视物质发展、忽视社会公平和民族文化保护等社会发展问题。例如,“九五”期间民族地区各省区仍然提出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的重点仍然是实施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各省区均将能源、原材料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见表11),各省区制定发展战略考虑的影响要素,均尽可能考虑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增长环境建设等经济影响因素,但是却没有一个省区将少数民族自身发展问题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见表12),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仍然主要考虑的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因素,即使考虑经济因素也仅仅是单纯注重资源密集型的第一产业或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发展,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贸易发展、投融资政策以及环境保护等战略要素却重视不够(见表13)。

虽然这种以资源开发导向为主的发展战略和主导支柱产业选择,对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全国性能源、原材料短缺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化开放条件下的国内外新经济形势下,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使许多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闭的状态,大型水电站和火力发电也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魏后凯,2000)。如果继续沿袭以往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不仅难以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加剧民族的边缘化程度,不仅不能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以及民族地区内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还会拉大与东部地区之间以及民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

表11 “九五”时期中国民族地区支柱产业选择方案比较

资料来源:《各省区发展战略的评价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候永志、翟凡,1997)。

表12 “九五”计划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战略要素考虑程度

地区

 产业发展

制度创新

对外开放

经济增长环境建设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内蒙古

 + + - - + + - + + - + + +

西藏+ + + - + - + - + - + + -

宁夏+ + + - - - - - + + + + -

新疆+ + - - + + - + + - + + +

云南+ + + + + - + + + - + + -

贵州+ - - + + + + + + + + - +

青海+ + - + + + - + + - + + +

甘肃+ + + + + + + - + - + + +

四川+ + + + + + + - + + + + -

民族地区战

略要素充分 100 89 56 56 89 67 56 56 100 44 100 89 56

考虑程度(%)

东部地区战

略要素充分 100 94 100 78 100 83 89 67 94 72 83 100 67

考虑程度(%)

全国战略要

素充分考虑 97 97 66 72 97 76 76 62 97 28 90 97 66

程度(%)

资料来源:1.根据《各省区发展战略的评价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候永志、翟凡,1997)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A表示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E国有企业改造、F非国有经济发展、G区域内部协调发展、H对外贸易发展、I对外经济合作、J投融资政策、K劳动力素质培养、L基础设施建设、M环境保护;3.“+”表示充分考虑的影响要素,“-”表示未充分考虑的影响要素;4.区域发展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区域发展战略影响要素总数-未充分考虑影响要素个数)/区域发展战略影响要素总数}×100%;5.四川省含重庆市,缺少广西资料。

表13 “九五”计划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战略要素重视程度比较

序号

 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

 民族地区 东部地区 全国

第一产业(A) +++

+++ +++

1

产业发展 第二产业(B) +++

+++ +++

第三产业(C)

 +++  ++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

  ++

++

2

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改造(E)

 +++

+++ +++

非国有经济发展(F)

++

 ++

++

区域内部协调发展(G)

 +++  ++

对外贸易发展(H)+

  ++

++

3

对外开放 对外经济合作(I)

 +++

+++ +++

投融资政策(J) +

  ++

 经济增长 劳动者素质培养(K)

+++

+++ +++

4

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L)

 +++

+++ +++

环境保护(M)

  ++

++

资料来源:1.根据表12计算整理;2.依据区域发展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数值大小,可将战略要素重视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即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数值介于81%~100%,为高度重视要素,用“+++”表示;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数值介于61%~80%,为较重视要素,用“++”表示;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数值介于41%~60%,为一般考虑要素,用“+”表示;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数值介于21%~40%,为不重视要素,用“-”表示;战略要素充分考虑程度数值介于0%~20%,极不重视要素,用“--”表示。

五、结论

中国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异质同构平衡发展的互动过程。正因为如此,对于长期推行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自力更生、忽视异质同构平衡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的民族地区来说,在影响民族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作用过程中,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这就意味着在民族异质性极强的民族地区大量注入经济资本,也并不意味着能够组织起经济有效的生产活动方式,采取把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经济制度推广到民族地区的做法,至少作为一个近期的现代化转型战略难免过于简单机械化了一些(马戎,1996)。因此,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追赶除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革之外,还必须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成功的现代化追赶应该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标签:;  ;  ;  ;  ;  ;  ;  ;  ;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的影响、特点、原因及后果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