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商业化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日趋重要。中国电影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产业升级换代,电影的商业性更加为电影行业所关注。艺术性作为电影的根本属性,与电影的商业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电影;商业性;艺术性;新时代;产业发展
1.引言
近年来,国民消费升级,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电影观影群体规模也随之扩大[1]。政策的开放也使电影行业与市场获得更多探索发展的空间,中国电影呈现爆炸式的增长[2]。然而中国电影在商业投资和艺术创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3]。因而,新时代下中国电影寻求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新时代与中国电影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产业重心逐渐从第二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文化产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电影作为文娱产业的一种重要产物,正在逐渐形成完整的一套工业化体系,其创作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从最初的叙事、启蒙宣传功能向商业盈利转移。我国电影事业起步较晚,21世纪到来前后,中国电影主要以引进好莱坞电影大片为代表的国外高投资商业大片为主,国产电影则以主旋律电影和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影片为主。随着电影市场与电影工业的体系化发展,国产商业电影在实践中不断证明着,其商业价值越发被大众所接受,电影作为商品的属性逐渐被释放。然而当今中国电影产业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商业投资环境的不理想,商业投资回报率较低等等问题,这与我国的电影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有关,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尚不完全成熟。与此同时,我国电影在艺术性上也遇到颇多问题,艺术性不强、文化缺失严重,过于挖掘影片的商业价值,亦或是晦涩难懂的艺术表达,对观众的观影体验和理解不加以考虑。因此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对于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电影从诞生之初便与商业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咖啡馆中第一次放映电影,在电影放映取得初步成功后,卢米埃尔兄弟改进放映机技术并推广到各地,从而取得商业利润,这也使电影得到了普及。电影诞生时值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熟之期,可以说电影从一开始便同资本主义有着某种注定的联系。
电影的商业性,主要基于其生产制作的需要。电影的生产需要大量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回笼和增值是确保电影产业进行继续生产运作的关键,早期好莱坞电影大多生产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主要迎合大众口味,属于类型化的商业片。商业化与生活密不可分,对电影行业也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影产业是一个较为庞杂的产业,不论是从内容、剧本还是技术层面,到电影的运作、管理、宣发阶段都需要有多种岗位的参与。在大数据时代下,评价一部电影需要有数据作为参考依据,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来适应市场,适当调整风格,以求谋得更长足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的涌现,电影虽然不再局限于院线上映的模式,但是依旧会以票房额度来衡量电影的商业价值。近年的国内电影不论是在数量还是票房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这背后也暴露了种种前文所提到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电影从业者对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存在认识误区:只单一性地侧重艺术性或者商业性,对另一方面有所忽略。因此,平衡电影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则是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自2002年张艺谋凭借转型之后执导的首部武侠电影《英雄》,以2.5亿元投资获得约14.2亿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并创下近十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纪录后,越来越多的商业片随之涌现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等,但也有赢得了票房却口碑较差的作品。而当电影过分追求艺术性,曲高和寡,脱离大众审美趣味时,在主流大片的夹缝中生存,它同样也不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我们应当认识到,电影不是普通的娱乐项目,而是启迪、探索人性的艺术。商业性是电影的本性,电影不可能离开观众存在,真正好的商业电影同时也是真正的艺术电影,只有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创作出既收获高票房又赢得口碑的电影作品。
4.寻求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商业片从项目策划、题材选择开始便是以吸引最多数的观众为目的,而艺术片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导演理念的自我感悟与表达,侧重于观念的表述、自我沉浸式的艺术追求,两者的艺术理念几乎完全不一样。要平衡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电影从业者要具备作出优秀作品的意识与能力,并要有一个让受众有效接收到该作品信息的宣传渠道。商业性与艺术性无法平衡的矛盾的存在,表明电影主创人员尚未理解什么是商业性与艺术性。对作品艺术性的追求和必要的商业运作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这样才能保证一些品质低俗的产品可以从源头被遏制,而真正好的作品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同。
实际上,电影也是通过其商业性来实现艺术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经典作品都是商业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技术升级与产业变革使中国电影在观念、市场、产业链、技术、营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面对新形势下的行业环境,新生代导演们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实践上也遵循某种“工业美学”原则,在体制内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电影可以充分调动丰富的美学元素和启迪人心的艺术魅力,引导大众的审美,从而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商业电影的发展也因此在商业与艺术的博弈中得到满足。
5.结语
电影发展至今日,应该更加植根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沃土,以此为优秀电影的创作源泉,制作人员也应立足于传统文化,开拓探索,不断创新。同样,无论什么类型的艺术作品都需要重视其商业属性,商业化的运营与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作品的传播渠道与速度,将电影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发挥到极致。往后的中国电影作品的制作、宣传推广也必须以深刻的文化精神为基础,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秦尉.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机遇与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18(10): 25-33.
[2]王金琰.解读国产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J].电影文学.2016(09): 36-43.
[3]陈旭光.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1):18-20.
论文作者:吴雨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电影论文; 艺术性论文; 商业性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 商业论文; 艺术论文; 新时代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