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是指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对职业充满了厌倦情绪,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身体疲惫。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前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说过:“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教师的职业倦怠会给个人、学生、社会、学校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探究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对促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职业倦怠调查分析
1.1 调查方法简述
本次调查的工具是《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General?Survey,简称MBI-GS)职业院校职业倦怠普适量表》,问卷共16个题目,包括:情绪耗竭5道题、去个性化5道题和职业效能6道题三个维度。整个问卷共16道题。
计分标准为:量表采用7级计分方法,七点计分之平均值中间数为3分,3分以下者表示职业倦怠较低,3~5分者表示职业倦怠比较严重,5分以上者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个体在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严重;在职业效能维度上得分越低,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严重。
本次抽样对象是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56份,无无效问卷。
1.2 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职业倦怠状态,但还不是非常突出,职业倦怠在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职业效能三个维度表现为中度。
2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本文采用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归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总结出引发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2.1 教学改革的因素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终身教育的新时期,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加入了改革的大潮。从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有的公共基础课教师由于个人知识结构和能力有限、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事物慢,很难适应当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在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产生了挫败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2.2 教学压力的因素
过度的压力会消耗教师的情绪和精力,并最终导致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状态。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大部分教师周课时量均在12课时以上,有些教师还同时承担了两门课程。不少教师还承担了班主任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繁杂的班级事务。除此之外,要求越来越高的科研任务,从论文到课题,这无疑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和承担的。多数教师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工作压力较大。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教师身心疲惫、沮丧,甚至抑郁。当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教师就会失去对教育和教学的热情,对学生表现出被动,消极或漠不关心的态度。
2.3 课程安排的因素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心理健康等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任务,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常常处于边缘化的状态。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方向,高职院校加强了对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大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这一过程中,公共基础课不断地被弱化,不少高职院校存在压缩公共基础课的现象,教学资源和经费也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建设。面对这些问题,公共基础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和困惑,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2.4 教学对象的因素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Shaknarov & Farber, 1983)。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众所周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主性不强。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师授课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维持课堂纪律, 教学也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 授课的效果不理想。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就学习动机而言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他们从进校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未来的工作上,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出现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成就感。
3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成因主要来自工作环境、教师个体、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无法选择教育对象,但我们可以从教师个体和学校两个方面综合考量,缓解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状态。
3.1 教师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增强个人适应能力
3.1.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积极调适不良心理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要认识到职业倦怠是一种不良的病症,会影响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自身职业发展。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积极了解个人的职业倦怠程度,寻找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学会及时调节情绪,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比如,合理宣泄、适当的心理暗示、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必要时应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
3.1.2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认为:“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工作压力所致, 不如说是你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当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时候, 职业与教师个体生命之间必然产生断裂并构成紧张关系, 这种紧张关系, 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许多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自身无法高质量完成工作或不能应对工作的要求。因此,要想缓解职业倦怠的症状,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进行学习或参加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严格的专业要求和日趋激烈的工作竞争中游刃有余。
3.1.3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如果一个人如果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就比较容易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人际关系,如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关系。因此,教师要学会平衡好各种关系,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舒适的工作氛围,保持健康的心理。
3.2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3.2.1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学校应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关注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教师提供心理保健服务,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组织教师参加释放压力的拓展训练。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疏导、释放。
3.2.2 转变观念,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和发展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校在加大专业课建设力度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和弱化公共基础课,而是要兼顾和协调好两者的发展。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使公共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信心。
3.2.3加强人文关怀,构建良好的公共基础课生态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地位和利益,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师资培训、科研政策等方面为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
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学校和教师双方的重视和努力,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艳, 高爱芳.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倦怠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
[2]张宝玉, 朱晓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研究[J].校园文化与教学管理, 2017 (9) .
[3]朱永新.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J].基础教育论坛, 2015 (11)
(本文为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基于行动研究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刘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倦怠论文; 教师论文; 基础课论文; 职业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工作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