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变革条件下的中国高师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中国论文,高师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社会变革;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
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在社会变革中诞生和发展
教育是社会的产儿,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兴衰有着直接的深刻影响。人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1840年以来,在外患内忧、国势日衰的形势下,一批中国人在“落后”“挨打”的事实面前,举起了改革的旗帜。当时的“洋务”和“维新”两派,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企图使中国实现“自强”和“求富”。两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都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发展教育,首先要有师资。师资的严重匮乏,使他们萌发起兴办师范教育的主张。维新派领袖梁启超1896年在上海《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义》中,专门撰写了题为《论师范》的文章,称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认为创立师范教育是“第一义”的事情。兴办师范教育的主张,很快得到有识之士的响应。1897年2月,政府官员、民族资本家盛宣怀第一个采取行动,在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中首先创立“师范院”。“师范院”于1897年4月7日正式开学。第一批录取师范生共40名,都是20—35岁的青年。“师范院”为师范生免费提供食宿和学习费用,每月还发给津贴。南洋公学师范院办了7年,于19-03年停办,共培养师范生71人。继南洋公学师范院之后,相继出现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等高等师范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是在中国转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出现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以下简称高师教育)的诞生。与此同时,中国的高师教育在社会变革中开始了艰难发展的历程。
在本世纪内,中国曾先后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一次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我们可以把20世纪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1912—1949年)。中国社会激烈动荡,其间既有封建势力的复辟,又有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背叛;既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又有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这个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民族存亡、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的高师教育发展非常缓慢,办学水平也十分低下。民国初期,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大力倡导办学,并明确提出:“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1〕,并认为“此时注重师范,……是真当务之急者”〔2〕。因此,在1922年,中国一下就办起了7所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近万人。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政局不稳,经济萧条,征战频繁,教育事业日渐衰败,高等师范学校一度仅剩1所(1928年)。在有识之士和学校的强烈抨击、要求下,从1932年起,国民党政府又重新恢复发展师范教育。高等师范学校最高发展到22所(1947年),在校学生数2万人。这是中国高师教育在20世纪中期的最好纪录。
第二个历史时期(1950—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高师教育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新中国未来的发展,国家对高师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先后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10月)、全国师范教育会议(1951年8—9月)、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1956年3—4月),对高师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针作了研究和规定,并在1953年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将高师院校独立出来。这些重大举措为以后的中国高师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师教育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初步发展。到1965年,高师院校数已从1949年的12所发展到59所;在校生人数也由1-949年的1.2万发展到9.4万。此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高师院校被迫撤、迁、并,仅存44所,整个师范教育处于瘫痪状态,在新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沉痛的教训。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我国拨乱反正,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针。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高师教育进入了稳步发展期。1985年,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对中国高师教育提出明确的发展方针,使高师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到1993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065所,其中高师院校251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3.57%,在251所高师院校中,有本科院校78所,专科学校173所,在校生56.6万,拥有专任教师7.5万人〔3〕。高师院校数和在校学生人数,分别是1949年的14.4倍和22倍。这一时期,是百年来中国高师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们绘制了一张“中国高师教育发展示意图”: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变革对高师教育的直接影响。具体说来,近百年高师发展的历史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1.社会变革为高师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中国高师教育只有在社会变革条件下才能诞生和发展。诞生已无须再说,就发展而言,每发生一次变革,都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就人才的需求来说,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这一要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因而又推动了高师教育的发展。对照示意图,从20世纪中国高师教育出现的每一次发展高潮看,都能说明这一点。以学校数为例,第一次是7所(1922年),第二次是22所(1947年),第三次是227所(1960年),第四次是260所(1987年)。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第二次是在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第三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四次是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后。
2.社会发生变革后,社会稳定与否对高师教育至关重要。社会发生变革之后,若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高师教育就能获得新的发展;若社会出现剧烈动荡,将导致高师教育的萎缩和萧条。如图所示,高师教育发展的前三次高潮出现后,接着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出现下降,并进入低谷:第一次因资产阶级背叛革命,社会动乱,高师学校数由7所降为1所,在校生数由3000人降至不足千人;第二次因内战,社会动乱,学校数由22所降为12所,在校生人数从2万降到1.2万;第三次是十年“文革”,社会再次动乱,学校数一度降到44所,在校学生仅1.6万人。第四次高潮出现之后,社会比较稳定,学校数虽从260所调整到251所,但在校学生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47.9万人上升到56.6万人,创下中国高师教育发展史上在校生人数历史最高记录。
3.中国的高师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师教育的发展远远超过1949年以前的任何年代。特别是1978年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不仅加快了高师教育发展的速度,扩大了规模,使1993年在校学生数和学校数分别是解放前最高年1947年的28.3倍和11.4倍,也分别是1978年的1.6倍和2.27倍;而且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从19-87年起,在高师院校总数基本不变,甚至有所下调的情况下,在校学生数还逐年增加,1993年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达2250人。从示意图看出,高师教育1949年以后虽有“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仍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新中国高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了近600万高师毕业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的骨干,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确立并始终保持高师院校独立建制,使高师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及其它类大学保持平行的办学地位,有利于高师教育的发展。3.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高师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前培养教育系统,包括学制2—3年的师范专科学校和学制4年的高等师范院校;一是职后培训教育系统, 包括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高师教育体系的建成,使未来教师的培养与在职教师的培训前后衔接起来,保证了中学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4.坚持了社会主义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制定了高师教育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计划,使新中国的高师教育与1949年以前的高师教育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5.建立了学位制度。与其它普通高校一样,有些高师院校(主要在本科院校)现在不仅可以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还设有少量的博士后流动站。这对于中国高师教育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高师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未来教师的学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在社会变革中走向未来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中国社会又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世界性的高科技革命和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面对挑战,高师教育如何变革,如何与之相适应,并使高师教育在改革中发展,正是需要我们探讨的。
如前所述,历史已经证明,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对教育产生推动作用,教育的发展又对高师教育提出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变革给高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那么当前的社会变革能够给中国高师教育提供什么样的机遇呢?我们认为以下三点是可以肯定的:1.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科技和经济将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教育的依赖将日趋增强。由于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师,因此,高师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其它教育法规的颁布,将使我国的教育和教师受到法律的保护,使高师教育及其它类教育的发展有规可循,有法可依。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使国家物质基础得到增强。随着分配与投资结构的多元化,社会为高师教育及其它类教育提供比较充裕的办学经费将成为可能,从而使高师的办学条件、教师的待遇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变革为高师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新挑战。这种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中等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更担负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重任,其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中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我们且不说地区间中等教育师资状况的不平衡,也不说中等教育各学科之间师资水平的差别,仅就全国中等教育师资的学历达标情况以及数量需求来看,办好高师教育的紧迫性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学历达标情况看,1994年我国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现有专任教师351.03万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资格,其中不合格率,初中占36.16%,高中占46.62%,职业高中则占到72.51%,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比例依然很大,大约有140多万现任中学教师需要进行培训和提高。从数量需求上看,1994年,我国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在校生4379.8万人,普通高中和职业初中在校生1007.36万人,中专和技校在校生506.88万人。没有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师资来满足这近6000万人接受中等教育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便是一句空话。另外,若按人口的增长、义务教育和初中以上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每年中等教育还需要补充师资数万人。自1976年以来,我国高师院校虽然连年扩大招生规模(表现为在校生连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目前中等教育对师资的需求。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是要求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15.-88%,小学毕业程度者占37%,初中文化程度者占23.3%,而大学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42%。全国12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加上1962年—1975年期间是我国第二次生育高峰,累计出生数有3.6亿人,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约占目前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0%〔4〕。如果使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文化素质获得普遍的提高,就会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建立一支宏大的、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
有人预测,在21世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将比20世纪更为突出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高科技的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竞争并且竞争更趋激烈的世纪。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决定性的战略对策就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大计。要使这一根本大计得以实现,认真办好高师教育,培养大批优秀教育人才是关键。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高师教育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高师教育在体制改革方面的进程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滞后于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方面,高师院校同其它高等学校一样,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得不够明确和规范,学校实际上仍然是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主管部门对学校“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和活力。2.办学体制方面,封闭性严重。片面理解对口普通中学,忽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师资培养。高师院校一方面专业设置重复性大,部分专业已呈饱和状态;另一方面,又缺乏培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3.投资体制方面,受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制约,筹资渠道狭窄,融资办法不多,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师范生不能收费,师范院校的经费来源单一,加之师范院校的科技产业受学科性质局限,对外横向联系较少,也使师范院校预算外经费大大少于其它类型院校。4.师范院校本身的机制缺乏生气与活力。从高师院校整体来看,实力不够强,学术水平较低,教师队伍较弱,有的院校特别是专科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有的甚至专科毕业后留校经过培训教学生),而研究生愿去师专任教者不多。在科研上,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难以与其他类型院校竞争,这些都给高师教育的发展带来困难。
21世纪的到来和当前的中国社会变革,要求高师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培养众多的优秀教育人才,以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的需要。但体制改革的滞后,拖住了高师教育改革的后腿,因此,在当前社会变革条件下,能否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成为中国高师教育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改革高师教育的管理体制,使高师院校在中央宏观政策、法规管理下,能够面向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实际需要,自主办学。从50年代开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师院校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经费使用到招生名额、毕业生就业,都由国家有关部门采取计划的方式、行政的手段进行管理。因为国家包揽办学,经费由政府给,所以,什么都由政府直接管理,主管部门不批准,学校就不能办。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高师院校缺少面向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实际自主办学的活力。按照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今后高师教育的办学经费虽然主要仍由国家划拨,但为了增强学校活力,在管理体制方面,高师教育需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鼓励社会参加,学校面向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实际需要,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高师院校在执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有权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其次,要改革高师教育的办学体制,使高师院校既能扩展外延又能增强内涵。所谓扩展外延,指的是以原有的单一定向型师范教育模式不断地向外扩展,在保证高师教育办学方向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从高师教育诞生之日起,一个天经地义的观念,就是高师教育只为普通中学培养文化基础课教师。在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高师教育适应当时的中等教育需要,对发展中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等教育的结构已从单一走向多样,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总数和在校学生已占中等教育的50%以上。如果高师教育仍然局限于原来那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了。因此,高师教育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经济建设的大格局着眼,扩大高师教育的外延,打破以往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把服务对象从单一的为普通中学培养师资,扩展到为整个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师资。所谓增强内涵,指的是在高师教育现有的规模上,通过改革、调整,增强其整体功能。一方面发掘高师教育内在的服务潜能,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受培养目标的制约,高师教育过去完全对口普通中学,几十年来高师院校设置的多是些沿袭不变的专业,缺乏与改革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新专业,尤其缺乏科技应用专业。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但知识面相对狭窄,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师资一专多能的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应用技术专业师资的需要。因此,高师教育需要及时地调整、改造现有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性专业和应用性专业,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对专业师资的需求。另一方面,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中等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需要不断提高。目前台湾师范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师专培养幼稚园教师,师范学院培养小学教师,师范大学培养中学(主要是初中)教师,高中大部分是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担任教师。现在,大陆有些省市中学已提出逐步提高中等教育教师学历的要求,并采取种种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部分师范大学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高师教育的内涵,适应培养21世纪中等教育教师的需要。
第三,改革投资体制,走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之路。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穷国,人口多,起点低,加上长期受“左”的思潮影响,一直未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教育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平均水平。即使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到本世纪末达到4%,也是较低的投入标准。事实证明,单靠国家财政拨款这一条渠道,不可能满足高师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和现任教师的稳定。高师教育需要改变单纯依赖国家办学和政府拨款的状况,建立面向社会办学、面向社会筹资的机制。一是国家要继续对高师教育采取扶植和倾斜政策,加大对高师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持师范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应补足师范院校因政策性规定(如免收师范生学费等)而造成的与其他类型高校在经费来源上的缺口;由于物价等因素的影响,应及时调整提高高师院校学生助学金标准。对高师院校的特殊需求(如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费应全额拨足。对师范院校的特困生应给予专项经费补助。二是拓宽高师教育经费来源的其他渠道。如从教育附加费和其他税费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于教师培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社会捐助,解决高师教育的基础和设备条件等问题。三是高师院校要利用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进行科技开发,兴办产业,主动联合办学,在自身改革、调整、挖潜的同时,开拓一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新路。在高师教育拓宽筹措办学经费方面,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以鼓励和扶持。
社会不断变革,教育不断进步。培养高质量的师资,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是时代赋予中国高师教育的历史使命。20世纪的社会变革,曾经使中国的高师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21世纪的脚步声临近,中国高师教育将在新的社会变革条件下,加快改革步伐,走向未来。
* 收稿日期:1995—05—20。
注释:
〔1〕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8页。
〔2〕孙中山:《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载《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54页。版本同上。
〔3〕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计划建设司编:《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4〕转引自胡鞍钢:《投资于人民:世纪之交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载1994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标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