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市船山区城北小学 遂宁 629000)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有了怀疑,才会有批判;有了批判,才会有创新。牛顿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创立了著名的牛顿力学;达尔文大胆批判物种神创论,提出举世闻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这都是很好的证明!“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呢?我以为: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1.让学生在倾听中对同学质疑
好多小学老师都有同感:学生越小,越敢于说真话;学生越大,说话则愈谨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课堂为学生提供的敢于说真话,敢于质疑的空间太小。其实,只要我们引导得当,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展示的平台,相信他们一定会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敢于对自己不赞同的意见进行一定的批判。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特别喜欢当“小老师”。所以,在一、二年级语文课的朗读中,我们会鼓励孩子当“小老师”:说说哪位同学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要给谁提建议?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就会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在此基础上,也就敢于对不同于自己的朗读方式的圊学提出质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让课堂回归生本,让学生在思考中对老师提出质疑
“学问,学问,有学就有问”。但在传统的教育中,“师道尊严”是神圣不可攀的,课堂中,学生也只是被操纵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怎能独立思考、自主提出问题?更别说批判、创新了。所以,我们提倡生本课堂。在课堂中,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他们在怀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对老师提出疑问。
在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的小制作》中,我拿来一张折了六个褶皱的长方形纸,在没连接的一面勾勒了半个人的轮廓,对同学们说:“我准备将这张纸沿笔画的痕迹剪下来,他就是三个连着的娃娃图案。”我拿着这张纸在教室来回走了一圈,同学们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没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然后,在孩子的期盼中,我将对折的纸进行了裁剪。当孩子们一看到这几个剪下的娃娃,同时惊呼起来:“老师,你说错了,你剪的娃娃图案中间是连着的,左右两边却只有半个人………‘这说明什么呢?”我乘胜追击。“你也有说错的时候…‘以后的制作,我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做做看”……“是的,老师也有错的时候。所以你们以后一定要多思考,要勇敢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我适时鼓励孩子。有了我的鼓励,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加强了,在以后的课堂上,随时我都听到:“老师,你这个字写错了,这一横出头了”“老师,我觉得你布置的用新词造句可以改一改了”。
“我提问,我创造”。学生在对老师的质疑中不仅明白了权威是可以挑战的,而且知道了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相信长此下去,学生的批判意识会逐渐树立起来的,创造欲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
二、鼓励孩子在怀疑中大量阅读,让他们能提出问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只有大量阅读的人,才可能对每一门学问、每一种生活现象产生一种探求的渴望。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只有在怀疑中阅读的人,才能提出异议,才能有所创新。小学生是一个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群体,因此,我们如果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在怀疑中阅读的习惯,那么,学生不仅能在阅读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也能理性地对世间万物进行一个初步的感知,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一次推荐活动中,一个孩子读了达尔文的《昆虫记》,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书上说蚂蚁靠气味辨别方向,难道它的眼睛看不到吗?这个问题在展示台上展出后,孩子们的探究兴趣非常浓厚,剐过半天,兢通过实验解决了,结论是:蚂蚁确实靠气味辨别方向,但它们的眼睛也会看路,只是看的距离很近。试想,如果没有孩子的怀疑阅读他能提出问题吗?如果没有提出问题,同学们会在实践中去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吗?没有实践、探究做基础,会有创新吗?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只要我们不断地引导他们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怀疑中学习,不停地给他们搭建批判的平台,给他们平等交流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提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既而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批判、创新的目的。
论文作者:邓融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老师论文; 意识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孩子论文; 会有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