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文化在湿地公园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赋予其湿地公园丰富的文化内涵,延续场地精神。为保持城市湿地景观的“多元化”,本文以安顺邢江河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实例的分析,从二个层面(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湿地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湿地公园;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地域特色
第1章 背景
1.1城市湿地的概念和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为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它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2]。
第2章 地域特色及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原则
2.1 地域特色及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色,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观[4],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即城市湿地公园所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富有个性的,并能反映出该城市以及该湿地公园自身个性魅力的独特风格[5]。
2.2 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应当以自然地形地貌为基底,顺应自然结构,考察研究气候对当地人行为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自然地理气候,合理利用场地的水体和植物等自然资源,体现地域和场所的自然环境特色,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替规律。在自然环境的场地基础,保留或恢复重建具有特殊自然环境或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段,再现当地的地域传统风貌特色,物质构建与地域的人文特征取得共鸣,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反映本土文化特质,使公园景观总体风格与地域特色相契合。同时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性紧密结合,使用现代技术、材料、手法及语汇对其景观空间形象和结构进行有机更新,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产生新的形式,探求地域文化的新特色,营建既充分体现地域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功能,符合现代审美,满足现代人们生活休闲需求的城市生态湿地[6]。
第3章 安顺邢江河湿地公园地域特色表达
3.1 自然环境因素
(1)地形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是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原有的地形地貌,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但并非一味地迁就和保留,应创造具有自身特色且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
安顺邢江河湿地公园位于西秀区东南部,涉及旧州镇、刘官乡和黄腊乡,北接大西桥镇和平坝县白云乡,距安顺市区越30公里,距贵州市约80公里,是以云贵高原上典型的河流湿地为主体的湿地公园。其中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为601.2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86.6公顷,湿地率为80.9%。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平缓,南部地面起伏大,喀什特分布广,是世界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地形起伏变化来达到多层次空间效果处理手法。结合湿地地貌,设计丰富的内容及主题,根据其地貌特点,可将该湿地景观分为自然景区,半自然景观区,稻田景观区和人文景观区。结合邢江河湿地特点,可以将湿地公园区分为保育区、重建恢复区、科普宜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
(2)气候,是指一地区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气候的差异不仅能够影响当地水文、生物种群、景观因素等,而且还直接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因此是形成各地区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邢江河湿地公园地处中低纬度,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邢江河湿地公园建设着力体现“山里江南、生态之城”,树立“万亩田园出胜景、百里邢江入画廊”的公园形象,其适宜的温度气候有利于植物的多样性,适合湿地植物的生长,营造不同的自然景观。
(3)植物生物资源的利用。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要紧密结合当地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及人文、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要素,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自然资源和景观效果。
3.2 人文历史因素
(1)传承地域的历史文化。根据文化的属性,可把文化背景划分为三大类: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和人文文化。地域的历史文化主要由该地域的历史传说、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名人轶事等共同构成。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历史为见证的,历史展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同时也预示着将来的变化趋势[6]。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湿地的规划和建设应与当地的文化背景一脉相承,让人们在观赏景观和亲近自然的同时,能够体验到孕育它的城市文化的特色与脉络[4]。
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将无形的地域文化用有形的景观表现出来,不仅能增强市民对自已生活城市的 文化认同感和场所感,也有助于这个地域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8]。对湿地公园进行总体定位,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邢江河湿地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脉特征,在设计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品位。
(2)体现地域的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源自当地居民的生活,主要由该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需求共同构成。在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需求,直接反映在城市园林绿地(包括城市湿地公园)服 务当地人的职能上[8]。设计时,必须尊重当地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休闲活动场所和休闲活动项目应当符合当地人的生活需要和风俗习惯,营造出符合当地人生活情趣的空间,满足其生活休闲的需求[9]。
邢江河湿地所处的贵州省安顺市具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安顺市是一个五方杂处、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其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具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三国文化、攀岩文化三线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优势。这给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设计依据。
第4章 结语
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应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不宜做得千篇一律,要保持湿地规划设计的“多元化”,把握城市地域性特征,重视规划与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的结合,打造出具有灵魂内涵的地域性特色湿地规划设计,从而 创造出一种从文化和生态上都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5.
06.002.
[2]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尹吉光.图解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2008.
[5]梁静,徐晓丽,薛婷.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地域特色体现的思考[J].低温 建筑技术,2011(4):40—41.
[6]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7]黄发祥.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8]黄瑜,龙岳林.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策略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93-94,101.
[9]李晓颖,王浩.融合地域特征的公园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75—10378
论文作者:何香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湿地论文; 地域论文; 公园论文; 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特色论文; 景观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