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_产品研发论文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自主创新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我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众多产品的主要生产加工区。然而,这种单纯依靠低要素成本的国际竞争方式极易受到全球经济景气循环、汇率变化、贸易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现阶段在国际贸易中所遭遇到的反倾销制裁、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现象,就是由于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过低、技术含量过低、竞争方式单一所导致。此外,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已经不能支持以全球价值链中加工环节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维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在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另谋出路。研发作为技术进步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已成为关键环节。作为研发主体的企业,其在技术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商业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我们对大型国有企业(哈尔滨市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其创新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1.缺乏市场激励与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是当前普遍的、突出的问题。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其研发投入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 1.47%~4%,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方面为5%~ 20%,世界500强则为8%~11%。之所以形成这种强烈的反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市场机制的鞭策和激励。由于我国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的市场地位仍主要依托于政府的保护与准入政策,企业管理者只需要在其任期内达到财务考核指标即可,没有必要费力实施以培育创新能力来保持市场地位的长期战略。

2.缺乏市场竞争策略,企业研发模式过于单一。从企业的研发模式看,一些大型企业的研发活动主要是通过直接引进或购买的方式获取新技术,再通过试验与工艺研究进行放大生产。在企业研发投入中,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几乎为零,大部分的研发投入都用于试验与工艺研究。运用这种研发方式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技术比较落后,自主研发的技术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周期,而且与国际技术差距依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反映能力迅速、利润回报见效快的方式。但是,企业也认识到,由于直接引进的技术不具独创性,企业产品无法差异化,只有通过价格策略进行市场竞争,从而导致企业产品的边际利润较低。同时,由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逐步加深,企业对于原有的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投入逐渐减少,自主创新能力也会逐步萎缩。

3.市场信息不对称,各种研发资源相互脱节。从企业运用研发资源的方式看,其科研活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在组织上、空间上、产权上大多是相互分离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主体之间基本没有清晰的、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利益机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主要注重的是课题经费的多少、能否通过主管行政机关的验收、能否发表等问题,而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力现状、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并不是真正关注。

目前企业研发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在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依然乏力。其中许多因素源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体制性问题。解决好这些深层次问题需要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从企业的研发现状看,我国目前亟须从市场机制入手,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只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形成竞争压力,才能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研发与创新。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其市场进入壁垒的构筑是依靠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等方式而形成的行政垄断。由于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潜在竞争者的威胁,这些企业大多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外无压力内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促进国家整体研发能力的有力工具应是维护更有效的竞争、提供更完备的信息,协助引入国内外相关企业,从而打破垄断的间接的、渐进的调控。

资料显示,美国的风险资本已开始逐步取代政府投资而成为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我国已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中,风险投资仅占2.3%。印度之所以能在信息、医药、汽车等产业的研发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其完备的资本市场同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印度资本市场运转的高透明度与高效率为其研发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融资渠道。世界银行 200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52%接受调查的印度公司宣称它们在获取资金方面存在困难,而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80%。

2.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多元化企业研发模式。关于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学术界争论已久。Lee (1996)在对韩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中认为,技术引进模仿与企业自有研发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从而倾向于企业自主研发模式;Aggarwal (2000)对印度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技术引进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引进模仿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存在互补关系,从而倾向于企业引进模仿模式;Gapper (2005)则认为中国的技术研发应该寻求一种介于自主研发与引进模仿之间的中间道路:将现有成果与自己的创意相结合,通过“聪明的模仿”,既避开侵权盗版的指责,又躲过开发产品时一味求新而从零做起的陷阱。

但是,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研发模式。不同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研发方式,即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其研发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当企业自身拥有充足的研发资源、产品具有较高的仿制壁垒、潜在竞争者数量较少时,自主研发比较适合。这时,充足的研发资源可以帮助企业较快地形成创新并推向市场,较高的仿制壁垒延缓了竞争者的进入,少量的潜在竞争者又降低了创新产品被仿制的风险。相反,当企业自身没有充足的研发资源、产品没有较高的仿制壁垒、潜在竞争者数量较多时,引进模仿比较适合。这时,由于没有较高的仿制壁垒,众多的潜在竞争者将很快形成相应的创新能力,再加之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待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创新企业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所以采用引进模仿方式比较可行。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企业自身没有充足的研发资源,并且产品具有较高的仿制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上的潜在竞争者数量较少,企业则有足够的时间考虑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研发;如果市场上的潜在竞争者数量较多,企业已经没有时间进行相关研发,则可以考虑直接收购、兼并相关企业,联想公司收购IBM的PC业务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表1 同环境下企业所倾向的研发方式

方式 情境 自身拥有自身没有具有较没有较潜在竞潜在竞

充足的研充足的研高的仿 高的仿争者数争者数

发资源 发资源 制壁垒 制壁垒量较多量较少

自主研发 √ √ √

引进模仿 √ √ √

与高校、研

√ √ √

究院所、其

它企业合作

直接收购、

√ √ √

兼并相关企业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自身没有充足的研发资源,并且产品具有较高仿制壁垒的情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处于这种情况之中:企业为了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准备开发具有较高的仿制壁垒的差异化产品,但又苦于没有充足的研发资源。这时,通过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二次创新则相对合理:引进先进的技术之后,利用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等外部研发资源,对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产品。以韩国大宇的Matiz汽车为例,Matiz本身并非原创产品,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率先生产了乌诺和熊猫等城市小型车,而大宇则通过聘请熊猫和乌诺的设计师—Italdesign公司的乔治·亚罗来对已有的小型车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制造出了自己的Matiz。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研发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只有根据不同的市场竞争情况,积极地整合研发资源,选择适当的研发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3.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与市场共同促进国家创新网络的形成。尽管市场机制是促进企业确立创新主体地位的主要手段,但是我国目前企业研发环境中存在相当多的市场不完善与市场失灵的领域。这在客观上导致了研发中官、产、学、研相互脱节的局面。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来弥补市场失灵,从而高效地整合各种研发资源的研究已经不胜枚举。

图1 国家创新网络各结点间信息流示意图

图1A代表企业自身试验开发、企业创新战略联盟间共享信息;B代表可提供的法律、金融、资产评估、信用评估等第三方信息;C代表赢利性科研资本需求信息;D代表研发需求信息、国外技术二次创新需求信息、企业实际产生工艺水平信息;E代表可提供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服务信息;F代表人力资源培育需求信息;G代表可提供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力培育服务信息;H代表非赢利性科研需求信息;I代表维护创新环境所需的政策、法律、法规信息;J代表更加苛刻的国外市场需求信息;K代表赢利性科研资本需求信息;L代表可提供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人力培育信息;M代表国内市场需求信息。

在本次企业的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政府成为惟一有能力启动国家创新网络的主体,但是如果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家创新网络不能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与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则依然无法避免道德风险、权力寻租等体制缺陷。只有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前提下,研发网络中各结点间的信息流(见图1)与资金流(见图2)才可能形成合理的流动,否则只能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新瓶旧酒”。

首先,国家创新网络的启动主体应该是政府,而运作主体则应为企业。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网络均衡调整并不符合马歇尔稳定条件(Shapiro & Varian,1999)。当网络使用者小于均衡数量时,单个网络使用者所获得的效用将随着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当网络使用者大于均衡数量时,单个网络使用者所获得的效用将随着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时,市场机制则可以确保网络功能的不断扩展。对于国家创新网络来说,除了政府有能力充当启动主体以外,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能力促使网络从一开始就达到并超过均衡规模。但是,当网络供需超过均衡点之后,则可以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来确保国家创新网络的不断扩展。

图2 国家创新网络各结点间资金流示意图

图2A代表企业自身试验开发、企业间创新战略联盟投入;B代表咨询投入;C代表赢利性科研资本投入; D代表赢利性科研投资回报;E代表赢利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国外技术二次创新投入;F代表人力资源培育投入;G代表国外市场销售回报;H代表赢利性科研资本投入;I代表赢利性科研投资回报;J代表引进、购买、收购、兼并投入;K代表国内销售回报;L代表由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的激励创新机制;M代表非赢利性科研经费投入。

其次,在赢利性科研领域,国家创新网络中各结点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图1和图2所示:国家创新网络中的“风险投资”可采取政府与社会募集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可以包括国外资本)形成产权多元化、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主体,通过网络中企业共享的科研需求信息建立投资组合,寻求最佳投资回报;“企业”作为网络中最贴近市场的结点,则通过市场需求反馈,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与研发资源,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研发需求、国外技术二次创新需求、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水平、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等信息,向“风险投资”提供科研资本需求信息与投资回报,向中介机构索取相关法律、金融、资产评估信息,最终由创新产品的市场销售回报覆盖成本,获取利润。

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利用国家创新网络来发展国外技术的二次创新显得日益重要。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引进、购买、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取,如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向国外技术源企业输送人员进行培训等。在完成技术获取之后,我国企业需要再前进一步,即利用国家创新网络资源对国外技术进行二次创新,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并非一味地模仿。企业还可以通过满足国外更加苛刻的市场需求来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奇瑞汽车出口美国市场等活动都为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若想真正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则需要先解决好企业科研投入的市场化、企业研发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国家创新网络的建立与市场化等三方面问题。

标签:;  ;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_产品研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