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与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中国论文,竞争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双喜临门的年头:8月是东盟成立30周年的纪念日;缅甸和老挝成为东盟成员,使东盟成为容括近五亿人口的“大东盟”集团。这是东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东盟真正成为包括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地区组织。在当代的亚太经济格局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有着日益加重的分量和作用。回顾30年的历程,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从敌视隔离转变为密切合作,演变成促进亚太经济成长和维护地区安全重要力量,恰是世界局势从冷战走向和平的真实写照。研究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双方的竞争与互补态势,展望未来的趋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东盟是一个区域性的国家集团,其内部各国之间,无论是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收入水平还是经济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经济结构上,除新加坡外,其他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结构很相似,又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的同构性导致不可避免的市场竞争。但是在动态的竞争格局中,相互的互补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成为双方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最初互补性在初级产品中得以体现,随着双方贸易结构中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上升,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日益成为主要的发展势头。产业调整中的互补性竞争导致新的产业分工,市场容量的双向扩展又增强了产业的互补,为双方未来的经济贸易合作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一、中国与东盟日益发展的经济贸易往来
由于历史、地理、民族习俗等因素,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有着深远的传统,即使在因政治原因而没有邦交关系的年代里,民间贸易也以间接的方式进行着。但是双方的贸易真正的发展是在70年代以后。从1975年起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相继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予了最惠国待遇待遇,双方的贸易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当年的贸易额达到5.24亿美元。从1975年到1988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每年平均递增18.8%;其中中国的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14.9%,东盟的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25.9%;十四年间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2倍。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扩大了国内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1994年的贸易额比1993年增长了23.5%;90年代中每一年的贸易额都是80年代年度贸易额的2倍以上,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从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发展来看,双边市场的扩展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是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快(见表一)。其中东盟对中国的出口的增长率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比率高得多,因而造成了最近几年东盟对中国连续数年贸易顺差的现象。而且同期中,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东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市场扩展速度远比其他市场为快,相比之下,中国在同期中对东盟市场的发展只是在80年代初期超过了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国对世界其他市场的扩展速度比东盟市场更快;第二是双边贸易在双方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但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双方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的统计,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在1970年为0.9%,1980年为1.2%,1990年上升到2.12,1994年又提高到2.25%;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依赖度在70年代一直在4%以下,80年代末上升到5.6%,到1996年提高到6.41%。
表一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增长比较
年份
东盟出口中国
东盟出口总额
中国出口东盟 中国出口总额
80-85 6.10.118.6 8.5
85-90 22.7
14.6 6.5 18.7
90-94 26.2
15.413.4 17.0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研究月刊》1996年3月号
二、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的结构特点和变化
中国和东盟各国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专业分工特征
中国的东盟各国之间的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特征,可以用双边的贸易专业化指数〔1〕来表示。双边专业化指数为各类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率,表示贸易双方在各类产业中占优势的程度。在对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0类至8类的一位数产业和6、7、8类的部分二位数(共24个类别)的产业所作的双边专业化指数的分析中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专业化分工(以专业化指数绝对值在0.5以上为明显专业化分工的标志)。在1991年的数据中,和中国有明显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类别最多的是菲律宾(20类)、其次是印度尼西亚(19类)、泰国(18类)、马来西亚(16类)、文莱(15类)、新加坡(13类)。其中文莱因其国家经济形态比较特殊,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基本上是依赖外国产品的进口,本国的出口也比较单一,因此,以下的分析就将文莱排除在外;另外,由于缺乏越南的有关资料,在下文的研究中除特别注明外,也不包括越南。
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业化分工趋势有所减弱。1994年的数据表明,双边专业化指数绝对值在0.5以上的,有明显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在印度尼西亚有20类,菲律宾有17类,泰国有14类,马来西亚12类,新加坡10类。
国别专业化分工的情况表明,越是不发达的东盟国家,与中国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其中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较不发达的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对其特有的自然资源的出口依赖较大,而这些资源是中国所需要且无法替代的,以此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比重较大;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一些产品比较适合这两个国家的需要,需求量较大而提高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双边专业化指数的下降,也表明随着双方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对特定资源的依赖会减少,要素禀赋的互补性下降,双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的现象,减少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而提高产业内分工合作和互补的程度。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主要还是互补性的。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计算出双方贸易结构的皮尔逊相关系数〔2〕,正数表示存在相互竞争关系,负数表示互补关系;接近正1表示双方的竞争性很强,负1则表示互补关系很强。从中国与东盟之国的贸易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都是呈现互补关系。只有中国与泰国的数据,为0.636,双侧显著水平为0.048,显示较强的竞争倾向。这一数据是中国与APEC成员相互关系中最高的,是否表明中国与泰国的贸易结构具有较高的竞争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个结构是很难成立的。对中国与泰国的贸易产品结构作更深入、更细致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更高的产品分类(如四分位)上,双方出口产品能表现出相当多的贸易互补性:1992年中国向泰国出口的商品中,第2、5、6、8类产品中的互补关系相当明显;70项主要产品中有43项具有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中有18项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0以上;显示双方产品的互补性还是相当高的。不同层次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只是从整体上评判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竞争互补关系还是不够的。竞争或互补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商品结构中,需要从更高分类的分析研究中来进一步证实从整体分析上得出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互补还表现为,在双方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商品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出同一类产业中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中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产业内贸易的互补程度同产业分类的选择有关,应该说,越是高位的分类中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对国际贸易分类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部分商品(共9类)的分析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已经出现了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3〕:如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在第67类、71类、74类、75类、76类、77类产品中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70以上);中国与马来西亚到1994年,超过50的指数已经有第65类、67类、71类、74类、75类、76类、77类共七类产品,而且其中第65类和第77类的指数高达98.64和96.02。中国和印尼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的特点是,第65类(钢铁)的产业层次比第84类(服装)高得多,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提高。中国与泰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在二分位上也可以明显看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1994年新增加的产为内贸易高位产业是第75类(办公用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77类(电动机械、电器),指数分别为42.04和70.20,显示了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中国和菲律宾的产业内贸易增长得也很快。1991年只有第67类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50(为80.93);到1994年,已有第67类、71类、75类、77类等四类产业的指数超过50,产业内贸易的范围大大扩展了。有意思的是,第67类(钢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反而从80.93下降到55.50。主要是近几年菲律宾钢铁业的进步较慢,而中国的钢铁业相对进步较迅速,致使菲律宾对中国钢铁制品的进口需求增加,而出口未能赶上进口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下降。
三、中国和东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与互补
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关系中,双方的互补优势是比较显而易见的;那么,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关系究竟是竞争还是互补的,这是需要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双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来分析,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以下的研究将集中分析双方市场竞争的区域空间和产品构成。
(一)、中国和东盟竞争关系的地区分布
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的相似性,在出口市场份额的竞争方面对东盟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研究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市场竞争主要不是在双边的境内市场上,而是表现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和美国,而对香港的出口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口到美国市场。对东盟国家来说,美国和日本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和东盟对日本市场的出口依赖度分别是17.08%和13.11%,而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更高达17.75%和20.09%。
从分类产品来看,中国出口日本比重最大的商品是第2类(非食用原料)和第3类(矿物原料等),而东盟对日本市场出口的商品中比重最大的也有第2和第3类,双方的重叠性很高。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重头出口商品是第8类(杂项制品)和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东盟同样在这两类产品上占有很大比重。
(二)、中国和东盟的竞争产品分布
从具体的出口商品种类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在此主要以同类出口产品在本国出口中的比重,来显示该产品在本国出口中的重要性,只有数值较高的才是可能产生竞争的产品。由于各国出口规模不一样,只能比较其相对比重的高低,而不是衡量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这里选取的是出口值超过本国3%的产品)。
中国和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差距较大,相互产业的品种、档次不同,竞争性较小。新加坡出口商品中占最大比例的产品有第6类(机械及运输设备),75类(办公用机械、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76类(电讯器材及收录放设备),77类(电力机械,电器),这些产业恰恰是中国的弱项。具有竞争关系的产业在一位数有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二位数上双方有竞争关系的是第07类(咖啡、茶、可可),33类(石油及石油产品),51类(化学有机品类),53类(染料、鞣料及颜料),64类(纸及纸板制品),65类(纺织品),68类(有色金属),78类(陆路车辆)。而且所占的比重均在10%以下。这表明中国和新加坡主要产业的竞争性很小,而更具互补性。
马亚西亚的出口大类产品与新加坡相似,也是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76类(电讯器材及收录放设备),第77类(电力机械、电器)。中国和马来西亚有竞争性的产品是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类(有关原料),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表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机械制造业和原料方面的出口竞争性比较强。
中国与泰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较相似,泰国出口大类产品是第0类(活动物),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杂项制品),这几项都是中国出口的大类物资。其中,第84类(服装及衣着附件)和85类(鞋类)占泰国出口的44.55%,而这两类也是中国出口的最大类,占24.6%。中国与泰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构成也相似,产品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则双方在一位数和二位数上的竞争产业仍然在三位数和四位数上表现为产业内的互补关系,我们在上文已有分析。
除了资源密集型产品,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很相近。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大类产品是第3类(有关原料),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8类(杂项制品)。在二分位上是第33类(石油、石油产品),第34类(天然气及人造气),这两类是印尼的出口支柱产品,中国在这方面是进口大国,双方很少竞争性。而第84类(服装及衣着附件),第85类(鞋类),第89类(杂项制品)与中国的竞争性较强。但该三类产品总计占印尼出口总额的13.09%,所占的比重不如泰国那么大,对印尼经济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菲律宾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但在某些产业方面与中国的出口的比重非常接近。在一位上,有第0类(活动物),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14类(杂项制品)。而其出口的最大项是第9类(未分类的其他物品),这是菲律宾所特有的优势,中国在此类的中的数值为零。与中国有竞争性关系且比重相近的产品有第68类(有色金属),第78类(陆路车辆),第821类(家具及其配件);服装和杂项制品也有一定竞争性,但双方的比例过于悬殊。以上几类竞争性产品的比例都很小,其总计数在菲律宾的出口中的比率不到20%。因此,可以说,菲律宾和中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只存在微弱的竞争性。
从东盟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竞争性产品主要集中于第7类和第8类,尤其是在劳动密集程度高的服装、制鞋行业,以及比较粗放的机械制造业的竞争较为突出。
四、中国和东盟在亚太地区中的比较优势
亚太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在最近十多年中日益发展,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已不仅仅是充当商品供应者的角色,其相互之间的贸易已使亚太地区扩展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贸易市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两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和东盟对本地区的市场扩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已形成了一定的分工结构。
在亚太地区日益扩大的贸易格局中,从中国和东盟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4〕。可以看出双方的比较优势所大,以及彼此的分工结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某类商品的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比重对世界(或一特定区域)市场该商品总值占世界(或该区域)市场所有商品总值的比重之比。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0类至8类以及部分第6、7、8类二位数的商品种类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主要在第6、第8两大类中,特别是在第8类的第81、83、84等二分位商品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但这些产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其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表明中国在亚太区域的分工格局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等的地位。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的产业结构最先进,出口商品层次高,集中在第1、3、5、7类产品中,并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其中的两分位产业中有6项占据第一,显示了新加坡产业的发达程度。位于新加坡后面的是马来西亚,在第4类及第76、77、79类产品中名列第一,其在电子电器行业的相对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泰国在第0类,第78类中占据第一,其他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中国最相似,如在第69类,第8类、81类、83类、84类中均紧随中国之后,位居第二。但泰国在电子电器行业的第74类、75类、79类中则紧随新加坡位居第二,显出其在这些行业中比中国的优势要多得多。印尼的优势是第2类、第6类。在第3类产业中的排位仅次于新加坡,是石油及石油类制品的出口大国。与中国相近的优势产业是第65类、67类,在此两类中与中国有竞争优势。菲律宾的优势产业不突出,占据第二位的相对优势产业有第0类、第4类;占据第三位的产业有第77类、78类、81类和83类,显示其在机械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家具业和箱包业中具有一定的实力。
近几年来,部分东盟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逐年高涨,相对于中国要高得多,但另一方面又被通过技术创新而取得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抵销。在现代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成本中,劳动力成本仅仅是总成本的一部分,而非工资部分在决定竞争优势中远比工资部分更重要。从这一点讲,东盟在基础设施、制度机构、组织结构、工业经验、国际风险承担以及创业能力等方面比中国具有更大优势,因而使总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更低。
五、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竞争互补关系的影响
目前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正逐步走向一体化,东盟贸易自由区(AFTA)的计划的实施是最重要的标志。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计划,东盟将于2003年提前实现关税同盟,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关税降至0—5%,并拆除所有的贸易数量限制和取消非关税壁垒,届时将构成一个十国近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施对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有着两种不同的效应。从正面效应来看,东盟贸易自由区的成立对区域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贸易的推动效应,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贸易容量的扩大效应和竞争适应效应。对中国来说,东盟的区域扩大,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扩大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而东盟贸易自由区使东盟市场运行规则的规范化也将促进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有助于扩大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各国间关税的降低、甚至完全撤除,有助于东盟各国逐步走向融合为一体的大市场。其前景不但被东盟国家、也被东盟所有的贸易伙伴国(地区)所看好。贸易壁垒的消除有利于扩大市场的容量,便利经济的交往和相互促进。这是主要的长期的效应。未来的东盟对于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大市场,对中国的外贸将有重大的潜在推动作用,必须下功夫去努力开拓。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必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性组织,对于非成员国家和地区而言,是有一定的排他性的。特别是在成员国之间相互削减关税之后,降低了内部各国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性,从而使得非成员国的相应产品的进入产生困难。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关键是取决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变动程度。其背后重要的影响因素取决于贸易伙伴国的产业结构与生产规模,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非成员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化。这种负面效应可能是短期的,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完全撤除关税的最初之年中会达到高潮,以后将会随着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调整以及东盟与双边国家关系的协调而逐步下降。
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对中国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的贸易往来增加,将提高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产业结构配合的程度,增加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对外的产品竞争力,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将会相对于进口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可以预期的是,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时候,中国为了避免其贸易内部化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将更多地注意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投资关系。加强对东盟国家内部的投资,通过投资和项目承包带动成套设备的出口,有助于双边的产业结构协调,有助于避天关税歧视所造成的贸易损失。对中国来说,决不能忽视东盟贸易自由区计划实施所带来的各种效应。应该充分重视东盟贸易自由区的特殊地位,加快双边贸易,加大对东盟的投资力度,在2003年关税同盟达成之前在东盟占有应有的地位,直接参与东盟区域内国际交换和分工,为中国同东盟的未来关系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注释:
〔1〕双边专业化指数SI=EC一MC/EC十MC,EC为中国向对方国家(地区)的出口(FOB)。MC为中国自对方国家(地区)的进口(CIF)
〔2〕引自张幼文:《经济国际化:中国与亚太合作的新阶段》
〔3〕产业内贸易指数IIT=(1-X[,i]-M[,i]/X[,i]+M[,i])×100,X[,i]:中国商品i对某国(地区)的出口(FOB),M[,i]:中国商品i自某国(地区)的进口(CIF)
〔4〕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j]=X[,ij]/X[,i]/X[,ij]/X[,j],X[,ij]:i成员商品j的出口值,X[,i]:i成员的商品总出口值,X[,ij]:APEC商品J的总出口值,X[,i]:APEC商品总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