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成效_金融风暴论文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成效_金融风暴论文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及成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成效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政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金融业,冲击了欧美经济,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出口下滑,经济增速下降。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势,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迅速推出应对危机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应对计划中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多项政策成效卓著,迅速地扭转了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金融业。

2008年9月,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金融业。

美国作为次贷危机的发源地,其金融业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显著。投资银行在美国房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担任承销、融资顾问等多种角色,投行运用的杠杆率超高,并直接持有大量房贷证券化产品及其相关衍生产品,因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行首先受到冲击。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原五大投行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之后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而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则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

随着房价的持续下跌,美国商业银行全面告急。在危机爆发之初,与投行相比较,美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较低,主要大银行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随着危机的发展,一些商业银行因为持有次贷或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及其他金融产品而遭受重大损失,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已导致信贷紧缩和信用危机加剧,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银行间借贷市场已基本陷于停顿,从而银行将成为投行之后受冲击最大的金融机构,① 一些流动性不足的银行,尤其是美国很多中小银行纷纷倒闭,其中包括存款规模超过1300亿美元的华盛顿互惠银行。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和相关次债拨备支出的剧增,以及资本金的不断萎缩,美国银行数量从2007年的185家降至2009年初的169家,总资产占比从13%降至11%,资本占比从19%降至16%,税前利润的占比从24%降至14%。② 与此同时,全球所有投资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金融机构的股票成为证券市场的“弃儿”,成为全球股市的领跌者。

世界众多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危机。在美国金融业陷入困境的同时,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同样面临着经营问题。英国的北岩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工业贷款银行,瑞士的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集团以及法国的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受到重大的影响。根据英格兰银行的统计,持续不断的次贷危机已使全球金融机构损失了1.8万亿英镑(约合2.83万亿美元)。③

为了降低次贷危机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全球各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然而,尽管如此,仍不断有新的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的经营问题。如日本的野村证券收购雷曼兄弟亚欧业务后,面临着巨额亏损,2008年度上半期出现了1494亿日元的巨额经营赤字,④ 可能需要政府的救助;三菱日联银行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股市暴跌,致使该行自我拥有的股票价值直落,金融基础显得十分脆弱,需要向市场进行再融资;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国际公司(Aegon)宣布,使用荷兰政府设立的200亿欧元基金支持旗下的金融机构。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是多年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结果,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从事实体经济活动,发达国家从事虚拟经济(尤其是金融业)活动的分工和交换格局。在发达国家内部,金融业的高收益和放松管制诱使金融业过度发展,为负债消费模式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崩溃只是整个发展链条断裂的一个导火线。⑤ 因此,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从2008年第二季度起,全球经济大幅减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

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公布的信息,美国经济从2007年12月进入衰退。2008年前两个季度之所以还保持增长,主要有两个支撑因素:一是美国的减税政策缓解了次贷危机对私人消费的冲击。进入第三季度后,私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2.3个百分点。二是受美元贬值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相比之下,投资是受次贷危机冲击最早和最直接的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为负数。由美国房价和股价的下滑带来越来越明显的负财富效应,呈现出短期内信贷紧缩的趋势难以扭转、多年疲软的美元汇率呈现出连续走强趋势、美国经常账户难以改善、降低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度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到2009年上半年经济仍然是负增长。

日本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已陷入衰退。导致日本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外部世界经济状况恶化。受次贷危机影响,各国消费者信心降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多年来,出口导向型模式一直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受外部需求下降和日元升值的影响,净出口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均为负数,这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但是,日本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健康,卷入次贷危机的程度较低;不存在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通货膨胀压力较小。⑥ 因此,日本经济衰退的程度低于美国。

欧元区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消费和投资下降。欧元区金融体系卷入次贷危机的程度较深,部分国家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并已显现崩溃的迹象。所幸的是,欧元区的全功能银行体制对次贷危机的抵御能力要高于美国;欧元对美元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已经开始逆转。就未来推行刺激性经济政策而言,欧元区经济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欧元区降息空间要远大于美国和日本;另一方面,受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欧元区国家难以自主地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否则就会超越公约所设定的3%赤字的上限。因此,2009年上半年,除德国和法国外,欧元区整体经济继续衰退。

伴随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也难以幸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慢。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并没有直接卷入次贷危机之中,他们受到的冲击更多地是外生的。以金砖四国为例,2009年俄罗斯经济负增长,巴西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只有中国和印度经济还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随着国际金融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⑦ 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多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的一次强制性调整。发达国家要摆脱金融危机,必然是减少需求,增加储蓄。同时,在经济衰退阶段,失业率上升,发达国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必然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明显:不少投资机构,尤其是我国金融企业对美国投行的投资,随着投行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与美国本土合资或合作企业因危机影响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和欧元区经济衰退,抑制美欧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增长,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经营十分艰难,甚至有一些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

随着全球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和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压力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2008年上半年,先是沿海地区出口受阻,增幅逐月下滑,进入10月份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从出口部门蔓延到其他部门,从东部沿海地区蔓延到内陆地区。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后,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冲击明显加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经济运行态势出现大的变化。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的GDP增长率只有9%,明显放缓。200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降到6.8%,致使全年增长率降至9%,是7年来的最低点。行驶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突然减速,2008年的经济减速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10月,工业生产增长率降至个位数,出口总值增速同比回落3.1%,股市跌到低点,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2008年11月,通货膨胀压力减弱,但企业效益下滑,部分中小型加工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伴随经济下滑,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财政减收,就业压力增大,民生问题突出。

2009年初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虽然由于一系列应对举措的迅速实施,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开始出现某些积极迹象,但总体来说,实体经济受危机的冲击仍很严重,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仍在明显加大。2009年1月,我国PPI同比下降3.3%;外贸总值同比下降29%,进出口跌幅创10多年来的纪录;由于部分企业裁员,仅农民工就有1200万人返乡。从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这一轮经济增长放缓的谷底。

二、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

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以世界眼光准确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迅速推出应对危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并实施“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计划包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

(一)“一揽子计划”。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来势猛、变化快、影响深,中央提出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时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即“快、重、准、实”。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当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刚刚开始显现时,中央领导同志就提醒各方给以高度重视。在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时,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即2009年11月5日就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政策,被称为“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简称“国十条”。⑧

“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主要内容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特点为四“大”: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四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实施“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工作重点有七方面: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坚持灵活审慎的调控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是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力求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各种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这一计划具有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特点,既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急之举,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长远之策。它充分体现了中央始终坚持的把应对危机与我国经济转型、长远发展相结合这一重要思想。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调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2)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两率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3)2008年10月27日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6)促进对外贸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⑨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保障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生、“三农”、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应当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及CPI涨幅的变化,灵活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障银行体系流动性,增强银行放贷能力。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发展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围绕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扩大消费,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缓解,短期内甚至出现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障流动性供给,在经济下行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机构或企业等面临短期资金供给不足时,中央银行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改善融资环境,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五个方面内容:⑩

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2.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结构性减税和税费调整的内容主要为: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下调证券交易税和取消利息税;增加出口退税;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取消和停止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企业负担。这些政策的实施后,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3.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四)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从2009年1月中旬到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陆续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包括: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此规划酝酿于2008年11月,是中央政府新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记“重拳”。它涉及的十大产业中,有八个是工业,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对其他相关行业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

在此规划中,中央政府着重强调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在财税方面,通过调整税费为产业“减压”;在金融方面,通过扩大融资渠道和信贷规模为产业“松绑”;鼓励兼并重组。“调整”和“振兴”并重,是此规划最为人瞩目的特点。“调整”,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将落后的产能和产品压下来,遏制“两高一资”的落后产能;“振兴”,则是保护和发展重点产业、重要生产能力和重要的市场份额,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关于运用市场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五)促进居民消费政策。

搞活流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健全农村流通网络。2009年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重点销区和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和农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2.进一步扩大品种,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中央财政再增加补贴,并根据各地农村需求,选择和增加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的质量,搞好售后服务。

3.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要。

4.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规范并大力发展旧货市场,加快不同收入群体联动消费。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

5.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支持大型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增强经营优势,降低成本,让利于消费者。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为支持流通业发展,2009年中央财政增加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6.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促进消费升级。

7.加强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六)对外贸易政策。

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主要为:

1.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适当扩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规模。

2.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在部分重点承接地增加保税物流功能。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入区发展。

3.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适当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扩大保单融资规模,缓解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11) 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4.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重点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

5.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将苏州工业园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试点政策扩大到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园区。

6.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2009年继续减免出口农产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费,降低出口纺织、服装产品检验费用。

7.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积极化解国际贸易摩擦,妥善处理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12)

温家宝总理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央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并将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中央出台的基准定额。着力帮助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附属设施不足、校舍安全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出台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办法。完善高校财政拨款制度。

2.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强化预防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3.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农林水利、国土整治、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安排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实行以工代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安排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就业援助,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按规定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用工岗位。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按人均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证2008~2010年的调整水平高于前三年。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适时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生活补贴补助标准。研究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劳动力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问题。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支持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推进东北、中部地区及部分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5.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严格按照规定,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继续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主要以实物方式,结合发放租赁补贴,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实施国有林区、垦区、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以及采煤沉陷区民房搬迁维修改造工程。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落实好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实施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等相关减免政策,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加快住房二级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6.推进文化事业发展。逐步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继续推进大遗址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中央级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重点促进文化创新和内容建设。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成效辉煌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把扩内需、保增长与重民生、促和谐结合起来,把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等长远战略结合起来。到2009年年底,这些应对危机的政策成效明显,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经济企稳回升,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亮点。

(一)经济企稳向好,增速世界领先。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世界第一。分季度看,季度数据由于2008年普查年度修正了最初的季度数,所以2009年分季度的数据有所调整,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6.2%,过去的数据是6.1%,第二季度增长7.9%,第三季度增长9.1%,最初的数据是增长8.9%,第四季度增长10.7%。(13)

投资和工业生产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1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增长9.1%,第三季度增长12.4%,第四季度增长18%。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7.8%。(15) 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6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也就是10616亿斤,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16)

股票证券市场稳健发展。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整体部署下,中国股市立足稳健,服务大局,启动了相关改革创新举措,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创业板推出、IPO重启、机构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兴行业、新兴技术的勃兴,已然在我国股市中深入人心,在市场运行中充分体现。中国股市作为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晴雨表,行情运行颇具特点,既切准世界经济波动的脉搏,又凸显出鲜明的自身特点。反映中国A股市场的主要指标上证指数,从2008年12月31日的1820点上升到2009年12月31日的3277点。

(二)物价水平稳定,国内消费增长。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居民消费价格2009年11月份同比的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2009年12月同比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5.4%,2009年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CPI和PPI2009年12月的环比都是增长1%。(17)

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三)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18)

2009年我国全年新增就业达到110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5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达到1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19)

(四)外贸稳步复苏,外汇储备增加。

2009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2009年全年的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2009年的贸易顺差为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2009年12月,外汇储备2.3992万亿美元。(20)

(五)财政收支双增,市场流动性充裕。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同比增加321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同比增加3931亿元,增长13.7%。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505亿元。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税收入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增长2.7%,国内消费税增长85.3%(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增收因素后增长7%左右),营业税增长18.2%,企业所得税增长3.2%,个人所得税增长6.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4.6%,关税下降16.2%,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车辆购置税增长17.5%。另外,出口退税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相应减少财政收入。(21)

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执行初步统计数为758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281亿元,增长21.2%。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43901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280亿元,同比增长14.5%,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28621亿元,同比增长29.8%。地方财政用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以及地方本级收入安排的地方本级支出60594亿元,同比增长23%。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2608亿元。(22)

2009年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大幅增加,市场流动性充裕。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23)

注释:

① 交通银行研究部:《金融动荡仍将持续 全球经济前景堪忧》,载于《中国证券报》2008年10月23日。

② 张力茂、徐晔:《全球金融机构重新排名》,载于《国际融资》2008年第12期。

③ 张力茂、徐晔:《全球金融机构重新排名》,载于《国际融资》2008年第12期。

④ 《收购雷曼 野村证券巨亏1494亿日元》,载于《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29日。

⑤ 李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展望》,载于《求是》2009年第2期。

⑥ 王洛林、李向阳主编:《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⑦ 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5日。

⑧ 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5日。

⑨ 金融危机解决方案,http://www.docin.com/p-23029881.html。

⑩ 谢旭人:《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有五个方面具四个特点》,载于“财政部网站”,2009年3月7日。

(11) 国务院:《提出口退税,调加工贸易目录,扩税收优惠》,载于《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2月25日。

(12) 《财政部2009年工作要点》,载于“财政部网站”,http://xm.mof.gov.cn/lanmudaohang/zhengcefagui/200906/t20090610_166188.html。

(13) 《2009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 比上年增长8.7%》,载于“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100121/n269737877.shtml。

(14)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 比上年增长30.1%》,载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ggk/gqbg/2010/201001/t528120.htm。

(15) 《工业生产逐季回升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载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ggk/gqbg/2010/201001/t528084.htm。

(16) 《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连续6年增产》,载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ggk/gqbg/2010/201001/t528018.htm。

(17) 《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载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wszb/zhibo367/content_1516206.htm。

(18)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载于“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macro/more/201001/21/t20100121_20840786.shtml。

(1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新增就业1102万人》,载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1/14/content_1510766.htm。

(20) 《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3.9%》,载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wszb/zhibo367/content_1516220.htm。

(21)(22) 财政部:《2009年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68477亿元》,载于“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10-02-05/165417053246s.shtml。

(23) 《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万亿元》,载于“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814103.html。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成效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