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片面追求“书声琅琅”,造成严重的“默读缺失”现象。这是一种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是有悖于课程改革初衷的。而默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本文就默读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默读能力;重要性;培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这些都告诉我们,学生的课堂需要适当的“宁静”。然而,审视近年来的语文课堂,这样的宁静已经很难找得到了。在我们课堂上看到更多的是“书声琅琅”的热闹场面。或者是另一种现象:刚刚启动的学生默读,就被教师迫不及待地接过了话题,变成了教师与几位好生的一问一答。教师在关键处截取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刚刚启动的默读就这样“转瞬即逝”了。这样就严重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将造成学生语文阅读普遍效率不高、阅读能力差等后果。如何改变这种默读缺失的现状?笔者从默读的重要性和培养默读能力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默读的重要性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多的还是默读。我们知道很少有人会拿到一篇文章将它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番。每当我们静静地品读文本,默默地潜读文本时,往往更能放飞自己的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许多奇思妙想之花就会盛开在这静静默读时刻。因此,默读是语文学习不可忽缺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默读在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作用,在学生终生学习中的作用。那默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究竟起到哪些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为“深入思维”创机
我们都说只有心静下来,我们的思考才能深入,我们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远航。而默读恰巧能为学生思维的深入打造一个宁静的“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学生静静默读这段时空内,课堂表面虽是略显沉闷,但学生内心却是汹涌澎湃的。此时,学生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辩议是非、放飞想象。他们的思维也不断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表象的感知进入实质的体验,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让“语文阅读”加速
有个专家作了一个有关默读的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小学生默读时平均每分钟阅读300~500字,最快一分钟可达700~800字。从这个测试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默读的确能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加速。因为与朗读相比,默读时,读者无须过多地考虑发音、停顿、重音、语气、情感等因素,且读者的眼睛扫视速度也不用受到嘴巴朗读节奏的限制。所以,读者的大脑可以更集中,视觉范围也可以更广阔,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3.替“感情朗读”蓄势
平常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是教师慷慨激昂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学生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被教师带入课文的“情感之场”中,内心没有相应的情感积淀的缘故。而学生默读时,外在表现虽是安静的,但内心活动却是灵动的:会快乐着文本角色的快乐,痛苦文本角色的痛苦。作者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默读文本流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使学生心中充满情感的积淀。当这种内心的情感积淀储蓄到情感“悱愤”点时,就自然而然会透过动情朗读来酣畅淋漓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方法
那如何才能让默读回归我们的课堂?让阅读教学真正做到朗读和默读和谐统一?让语文阅读教学不断规范起来呢?笔者认为,除了对默读的重要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外,还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保证默读的时间
我们说课堂默读的时间,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保证。必要的时候,可以建议学校把保证默读时间列为学校语文阅读教学规范之一。因为没有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默读技能。关于这一点,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引领。比如在执教《最大的麦穗》过程中,就足足用了13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静静地读,和自己心里说悄悄话,也就是读一句,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或者突然想到了什么,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瞬间顿悟,10分钟后我们交流。生:(静静默读13分钟)师: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互相说说,两人最少有两种想法。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生1:我认为最大的麦穗就是代表人生中最大的机会。师:哦,就像今天的课,有没有感到孙老师给了机会?生1:你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师:所以你说最大的麦穗就是人生的最大机会,你就站起来回答,抢到了最大的麦穗……生2:“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不要认为这个机会不好,那个机会也不好,总认为有一个机会会使人一举成名,而应该把握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个机会。就像这节课,孙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就是带我们去摘最大麦穗……
我们看到该教师在他的课堂中竟然不怕所谓的“冷场”,不怕所谓的“沉闷”,竟然足足用了13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这样的默读是否值得呢?答案在他的课堂中。我们看到在他的课堂中,当让学生来交流感受时,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发自肺腑,异常精彩。这说明孩子们在这13分钟的默读环节中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用心在和文本进行了对话。所以说,这样肯为课堂默读花如此多的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2.夯实默读的基础
新课标对于学生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的要求让我们明白即使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默读训练同样不可忽视。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要遵循学生默读形成的规律。因为这阶段的孩子受朗读的影响,虽然做到了不出声读,但嘴唇还是在动,进行悄悄的“默朗读”。而且有的孩子甚至喜欢用手指指着字词进行默读。对此我们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千万不可操之过急。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取怎样的辅导方法是比较好的呢?笔者个人认为较好的方法是“轻声带读法”,即教师轻声读书,学生目看课文,嘴不出声。但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着文字。还有“口诀引导法”,针对低年级孩子喜欢用儿歌、口诀等方法来学习的特点,笔者认为,编个小口诀容易引导孩子记住默读方法,如:学习默读真重要,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这样才能读得好。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来训练孩子的默读,在这一阶段可以组织孩子们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篇幅相对较长的故事和童话,作为默读训练的课文。如《寓言两则》《孔子拜师》《找骆驼》《神笔马良》等都是进行默读训练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些教材来加强默读训练。而且要把语文课堂的默读训练多与阅读课的默读训练结合起来。组织低年级学生上阅读拓展课时,要求孩子们统一用默读来阅读,并经常提醒他们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并且加强默读方法的指导,真正帮助学生在低年级就把默读基础打扎实。
3.不动笔墨不默读
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一个品味的境地。引导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在默读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一些默读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要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等。教师还要在默读前经常提醒学生注意问题意识:(1)认真默读,你知道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用心默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仔细默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就是通过这样的问题意识和圈画批注,使得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这个效果,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的,靠小组合作也是不能代替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孔子“勤奋好学、永不满足”的词语,用“﹏﹏﹏”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些词体会到了孔子艰辛的求学过程;有的从“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句体会到了孔子永不满足的学习心态。也有的学生对“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呀,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提出了疑问:“作为一代大师,老子竟然会在城外站着迎候徒弟来拜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进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默读是一种“沉浸”,在沉浸文本中制造宁静,在宁静心灵中生发智慧。默读是一种“享受”,在安安静静中学生可以与文本作者来一次亲密接触、心灵碰撞,可以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真心对话,让“默读”来悄然扮靓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秦咏中.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
[2]周红央.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2(9).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龙西学校 325600)
论文作者:叶升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机会论文; 课堂论文; 课文论文; 孔子论文; 文本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