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发展过程中几种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肺癌发展过程中几种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王兴元[1]1998年在《肺癌发展过程中几种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肺癌组织频繁发生染色体3p和9p遗传物质的缺失,而3p14.2和9p21又是最主要的缺失区域,而其中的抑癌基因:FHIT和p16基因成为本实验的重点。本实验选取:34例远离肺癌的正常肺组织和49例肺癌组织和16例转移性肺门淋巴结,进行①3p14.2和9p21区域杂合性缺失分析:②FHIT基因和p16基因分析(表达水平和突变的筛选):③非肿瘤组织肺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FHIT基因的表达:④Ki-ras突变的筛查,DNA测序。 本实验显示:①正常肺组织无FHIT基因异常,非肿瘤肺组织中7/34例(20%)出现FHIT基因编码区(exon5-9)转录本的缺失,此7例组织标本病理切片均显示局灶性良性病变:炎症,上皮增生等。②3p14.2LOH在肺癌组织中是很普遍的事件(81.6%),其中LOH率:D3S1300>D3S1234>D3S1481,LOH主要发生于FHIT基因编码区域内。3p14.2LOH与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③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在肺癌组织和转移性肺门淋巴结中是频发事件,缺失率分别为;68%和93.7%,与吸烟史,性别,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在转移性肺门淋巴结组织中明显高于原发灶,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转移性肺门淋巴结中,FHIT基因非编码区(exon1-4)转录本缺失率明显高于原发灶,二者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FHIT基因exon1-4(非编码区)转录本缺失可能在肺癌转移过程发挥某种调控FHIT基因功能的作用。④9p21区域LOH率:

杨幸子[2]2010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死亡率在妇科肿瘤中居首位。尽管肿瘤减灭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7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复发率高、易出现耐药,因而患者的5年生存率长期停留在30%左右。基质酶类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MMP-9, Hpa, CL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价值,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对已发表的基质酶类组织含量表达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期更好、更快地解决上述卵巢巢癌酶学诊断中的主要问题。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217例卵巢恶性肿瘤、101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CL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Hpa表达与远处转移有关,MMP-9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L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051,P=0.434。P>0.05,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pa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83,P=0.005。两者呈正相关,即Hpa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血清mmp9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31,P=0.044,两者呈正相关,即MMP-9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结论:基质酶类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认为几种基质酶类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的指标之一。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目的: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采用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以250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来建立回归模型,168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用于验证所得到模型,并与CA125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最终所建诊断模型为:Logit(P)=14.90-43.24xCL-33.12xhl-43.80xml+71.08x(CLxhl)+55.83x(CLxml)1.模型对于肿瘤性质判断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一检测,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有显著意义。2.模型对于肿瘤浸润转移判断的灵敏度为70.4%,特异度为63.9%,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 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有显著意义。结论:本研究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判断肿瘤性质及进展程度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本实验尽可能收集多的血清样本,但样本量毕竟有限。如能更加大量增加样本量,对模型进行调试及完善,使其更加接近肿瘤实际演进情况,则以诊断模型协助诊断恶性肿瘤有望成为新的辅助诊断模式。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目的:探讨液态芯片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式荧光法检测了96例卵巢恶性肿瘤、79例卵巢良性肿瘤及55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2.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4.3%,Hpa 72.3%,MMP-973.5%;特异度分别为:CL76.0%,Hpa 84.0%,MMP-988.0%。3.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转移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67.9%,Hpa 62.5%,MMP-975.0%;特异度分别为:CL66.7%,Hpa 63.0%,MMP-963.0%。4.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含量,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性质的检验效能总体上优于ELISA法,尤其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的特异度明显高于ELISA法。5.液态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卵巢恶性肿瘤转移与否的检验效能相差不多。结论:液态芯片是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综合技术,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有望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基质酶类在卵巢组织中的含量对肿瘤性质的判断。方法:检索CBMdisc光盘数据库、EMBA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确定纳入标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开国内外发表的文献16篇。通过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两种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生存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包RevMan 4.2.10。结果:在MMP-9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7个研究,OR=11.43,OR95%C1为6.78,19.27,P<0.0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2.在Hpa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6个研究,OR=8.62,OR95%CI为4.57,15.28,P<0.00001。乙酰肝素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3.在CL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3个研究,OR=2.70,OR95%CI为0.26,27.97,P=0.41。组织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结论:Meta分析的结果说明恶性组基质蛋白酶及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显著高于非恶性组,组织蛋白酶未见差异。由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均是一些分散的小样本病例,基质酶类在恶性卵巢中的表达作用,尚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基质酶类有望成为最新的卵巢肿瘤标志物。

龙塔[3]2004年在《牛流行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牛流行性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Virus,BLV)所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目前,本病几乎遍及全世界各养牛国家,我国在某些牛群中血清阳性率已达30%—50%,对我国养牛业发展已构成一定威胁。至今,还没有控制或治疗该病的疫苗和方法。EBL肿瘤发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BLV,对宿主基因表达在EBL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在诊治方面的应用研究知之甚少。本研究检查并剖检了14例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为EBL的病牛,观察分析了肿瘤发生的情况和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检测法等技术,从EBL肿瘤细胞凋亡特性入手,围绕4种凋亡因子和几种免疫相关因子与EBL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诊治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首次有价值的探索,其目的在于为防治EBL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Ⅰ.Ⅱ)研究和食品安全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结果如下: 14例EBL病牛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颈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和多数器官(心脏、胃和肾脏等)均见有肿瘤病变,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多通过淋巴管和血管向组织和器官中播散。建议动检部门应加强对EBL病牛的检疫,对于全身淋巴结和内脏器官有肿瘤病变者,不论肥瘦与否,均应化制作工业用,不能食用。 EBL的发生与突变的P53蛋白过表达有重要关系,携带P53突变株的B淋巴细胞可能是形成肿瘤的靶细胞。Bax和Caspase-3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细胞凋亡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Bcl—2的阳性细胞表达强度则随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加,与肿瘤细胞凋亡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1)。这一发现为研究EBL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EBL的临床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表明14例EBL具有B系特征,肿瘤细胞主要来源于Bla细胞。CD19、CD20、CD45RA和CD45RB是诊断B系EBL较为可靠的表面标记。EBL病牛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由于CD4~+和CD8~+细胞平衡失调,降低了机体抗肿瘤的能力而诱发EBL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群的免疫抵抗力,在预防本病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EBL时肿瘤细胞本身存在自发性分泌TNF-a、VEGF和CT的能力。其阳性细胞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相应瘤旁组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78.6%)高于TNF-a的阳性表达率(42.9%)。由于VEGF的高表达,促进了肿瘤组织中新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导致淋巴结外多数脏器受到不同程度地肿瘤细胞的侵袭。这一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VEGF和CT水平可作为诊断EBL指标之一。VEGF还可作为监测复发及化疗疗效判定的有价值指标,抗血管生成在临床抗EBL治疗中应具有重要作用。

邢景才[4]2006年在《热休克蛋白在煤工尘肺、COPD及肺癌患者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煤矿粉尘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长期接触煤矿粉尘不但引起煤工尘肺,还可使煤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发病率增加。氧化应激损伤在煤工尘肺及COP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肺泡巨噬细胞在吞噬粉尘过程中产生大量活性氧族(ROS),并释放多种蛋白酶类及致炎症,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引起持续性气道、肺泡炎症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还可导致DNA氧化损伤,基因突变,增加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性。粉尘致病的多个环节均有免疫反应参与,煤工尘肺病人血浆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总之,粉尘致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及生物活性物质,甚至在停止粉尘接触后,尘肺病变仍可继续进展。诱导合成热休克蛋白(Hsps)是各种生物(包括哺乳类)清除细胞内变性蛋白质的重要细胞保护机制之一。Hsps广泛存在于原核及真核生物细胞中,其分子结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多种环境应激(包括包括氧化应激)均可诱导Hsps表达。Hsps的主要功能包括:1.作为分子伴侣,帮助新合成的蛋白质正确折叠及跨膜转运,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2.在应激情况下,与损伤变性蛋白质结合,使其重新正确折叠或降解,促进损伤蛋白质修复。亚致死性环境应激诱导Hsps表达增加可提高细胞对进一步致死性应激的抵抗力(称为应激耐受)。3.表达干细胞表面或释放入细胞外液的Hsps可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与自身及外来抗原肽结合,将其递呈给抗原递呈细胞,参与并调节免疫反应,还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Hsps分子结构的高度保守性与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使其有可能作为早期广谱的应激反应生物标志,成为预测环境应激的有效方法。煤矿粉尘相关性肺病的发生发展是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Hsps可能在煤矿粉尘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很少见,因此,本研究以煤工尘肺、COPD及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重要诱导性、组分性表达的Hsps(Hsp27、Hsp70及Hsc70)为研究重点,结合煤工累积接尘量、肺功能等指标,探讨应激蛋白表达在煤矿粉尘致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与煤工累积接尘水平、肺功能改变之间的联系。本研可能是探讨应激反应与煤矿粉尘相关性肺病关系的新尝试。第一部分健康煤工淋巴细胞对BPDE的反应能力生物组织细胞经常面临各种环境应激,导致细胞内变性蛋白质聚积,诱发机体保护性反应,即合成Hsps。老化、慢性持续环境刺激与疾病等可使机体应激能力减退,不能增加Hsps表达以抵抗进一步环境应激,加重组织细胞损伤,甚至导致死亡。职业性接触煤矿粉尘即属于一种慢性持续环境应激,接尘工人长期暴露于粉尘环境中,可能影响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增加某些职业相关性肺疾病(如煤工尘肺、COPD及肺癌)发病危险性。本部分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健康煤工与普通健康男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对BPDE[苯并(a)芘二羟环氧化物]刺激的反应能力(以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为指标),评价慢性粉尘环境应激对健康煤工机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包括75名健康煤工(均为男性,年龄范围47-83岁)及42名健康男性公民(无粉尘接触史,年龄范围45-80岁)。采集研究对象职业史、吸烟史等信息,测定肺通气功能[包括肺活量(VC)、第一秒最大呼气率(FEV_(1.0)%Pre)]。煤工个体累积接尘量,据工种、工作面平均呼吸性粉尘浓度及工作年限估算。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基础及BPDE作用后,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用Independent T-test比较组间差异;用多变量相关分析探讨健康煤工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p70表达与年龄、吸烟指数、累积接尘量及肺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基础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健康非煤工组外周血淋巴细BPDE作用后Hsp27、Hsc70表达明显下调,Hsp70表达明显上调,与基础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至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Hsp27:23.73±4.78 Vs 20.32±5.20,P<0.05;Hsc70:26.11±9.69 vs 12.91±1.04,P<0.01;Hsp70:21.67±5.19 vs 25.57±5.81,P<0.01);但健康煤工组外周血淋巴细胞BPDE作用后,Hsp27、Hsp70和Hsc70表达与基础水平比较仍无显著差异。健康煤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基础Hsp27表达水平与其累积接尘量之间呈高度显著正相关(r=0.517,P<0.01)。此结果表明,长期接触煤矿粉尘的健康煤工,其淋巴细胞对进一步应激的反应能力明显减弱,不能相应改变Hsps表达,以对抗有害环境刺激。提示健康煤工机体已存在应激能力减退,而且应激能力减退可能增加其罹患煤矿粉尘相关性肺病的危险。健康煤工淋巴细胞Hsp27表达水平与累积粉尘暴露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示Hsp27可能对判断煤工累积接尘水平与机体应激能力有重要价值。第二部分煤工尘肺、COPD及肺癌患者淋巴细胞Hsps表达及意义第一节煤工尘肺患者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c70表达及意义煤尘刺激可导致持续性肺泡炎症及肺间质纤维化,氧化应激损伤在煤工尘肺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肺泡巨噬细胞在吞噬粉尘颗粒过程中发生氧化爆发,产生大量ROS并释放多种炎性及纤维化细胞因子。Hsp27、HSP70具有很强抗氧化损伤功能,可减少ROS生成。Hsp27、HSP70还可刺激单核细胞释放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抑制免疫炎性反应,减少TNF-α及ROS等介导的细胞溶解或凋亡。Hsps的分子伴侣及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对减轻或抑制粉尘毒性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了75名健康煤工(年龄范围47-83岁)及52名煤工尘肺患者(年龄范围48-77岁)外周血淋巴细胞基础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用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与煤工尘肺的关系。结果显示,煤工尘肺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煤工组(31.17±11.76 vs 21.20±8.07,P<0.01),但两组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Hsp27表达与煤工尘肺患病密切相关(调整的OR=10.870,95%可信区间:4.255-27.778,P<0.01)。煤工尘肺组中,Hsp27表达上调人数(>中位数值)占76.92%(40/52),而健康煤工组Hsp27表达上调人数只占29.33%(22/7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27.84,P<0.01)(Crosstabs analysis Chi-square tests)。上述结果提示,Hsp27表达上调可能是煤工尘肺患者机体对抗慢性缺氧应激的重要代偿机制,对延缓煤工尘肺的进程有重要意义。慢性粉尘应激过程中,机体无力通过长期高水平表达Hsp70对抗环境应激,不能有效增加Hsp70表达也提示煤工尘肺患者机体应激能力减退的标志。联合监测Hsp27、Hsp70和Hsc70对判断煤工应激水平与煤工尘肺患病危险可能更有意义。第二节煤工COPD患者淋巴细胞Hsps表达特点及与疾病关系除煤工尘肺外,COPD也是煤矿粉尘接触引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煤尘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在COPD气道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同等粉尘暴露水平,有的煤工罹患尘肺,有的患COPD,说明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反应性可能也有一定影响。Hsps做为分子伴侣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抗氧化应激损伤有重要作用,煤工尘肺与COPD患者抗氧化损伤的能力可能不同,其细胞内Hsps的表达水平、种类也可能有差异。本研究测定了55例煤工COPD患者及75例健康煤工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用Independent Student's T-test比较两组煤工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的差异,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累积接尘量、吸烟指数及年龄与COPD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健康煤工组比较,煤工COP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c70表达均明显升高(Hsp27:21.20±8.07 vs 32.47±14.92,P<0.01;Hsc70:24.24±8.07 vs 30.30±11.63,P<0.01);两组Hsp70表达无显著差异。多因素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积接尘量、Hsp27与Hsc70表达水平与煤工COPD患病密切相关(Hsp27:调整的OR值为2.604,95%CI∶1.168-5.814,P<0.05;Hsc70:调整的OR值为2.326,95%CI∶1.005-5.376,P<0.05)。煤工COPD组中,Hsp27表达上调人数(>中位数值:20.50)占63.64%(35/55)明显高于健康煤工组(34.67%),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x~2=10.69,P<0.01);Hsc70表达上调人数(>中位数值:25.00)占60.00%(33/55)明显高于健康煤工组(4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4.42,P<0.05);Hsp27与Hsc70表达均上调人数占43.64%(24/55),也明显高于健康煤工组(17.33%)(x~2=10.78,P<0.01)(Crosstabs analysis Chi-Squaretests)。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Hsp27和Hsc70表达升高,对保护COPD患者机体细胞,对抗慢性缺氧损伤有重要意义。煤工COPD与尘肺患者,处于同等累积接尘水平,但粉尘作用的后果不同,机体应激蛋白异常表达的类型也有差异,提示特定的应激蛋白表达类型,可能反映特定的疾病状态或环境因素。第三节淋巴细胞Hsps表达与煤工肺癌的关系氧化应激损伤是粉尘致肺纤维化及致癌发病过程的一个共同机制,可导致DNA氧化损伤、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细胞恶性转化。Hsps在抗氧化损伤及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但还可从不同位点抑制细胞凋亡信号传导,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药物抵抗有关。几乎各种人类肿瘤中都有Hsp27、Hsp70的异常表达,同时由于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Hsp27、Hsp70可能在环境相关性肿瘤的发病中有特殊意义。煤工肺癌患者均有长期粉尘接触史,粉尘毒性可削弱机体应激能力,增加罹换患肺癌危险。本部分研究通过比较煤工肺癌患者与健康煤工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探讨Hsps在煤工肺癌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研究对象包括51例男性煤工肺癌患者和75例健康煤工。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煤工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用IndependentStudent's t-test及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0和Hsc70表达水平、粉尘累积暴露、吸烟指数及年龄与煤工肺癌的关系。结果显示,煤工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Hsp70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煤工(Hsp27:16.89±2.74 vs.21.20±8.07,P<0.01;Hsp70:17.87±4.62 Vs.20.68±8.21,P<0.05);两组Hsc70表达无显著差异。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表达水平、累积接煤尘量及吸烟指数均与煤工肺癌密切相关(其中Hsp27表达水平降低(<中位数值:17.85),调整的OR值:4.729,95%CI:1.789-12.503,P<0.01)。Hsp27表达降低的煤工(<中位数值),罹患肺癌危险比高表达Hsp27煤工(>中位数值)高3.73倍。上述结果提示,Hsp27、Hsp70表达下调可能作为预测煤工肺癌患者体内分子伴侣负荷过重与应激能力明显减退的双重生物标志。第三部分煤工尘肺及肺癌患者血浆Hsp27、Hsp70的生物学意义某些病理情况下,Hsps可表达于细胞表面或释放到血循环及其它浆膜腔液中。推测Hsps释放到细胞外的机制有主动分泌与漏出两种方式,前者可能为满足细胞外液蛋白质对分子伴侣的需求增加,后者可能是细胞损伤,坏死的结果。血浆Hsps水平可能反映细胞内Hsps水平,但也可能反映细胞膜损伤的程度。因此,区别血浆Hsps的来源,对正确理解其功能十分重要。血浆Hsp27、Hsp70的水平可能与煤工尘肺及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我们从前述健康煤工组,煤工尘肺及肺癌患者组中各随机抽取一部分研究对象,比较各组间血浆Hsp27、Hsp70水平差异及淋巴细胞内与血浆Hsp27、Hsp70水平的关联,以探讨血浆Hsps在煤工尘肺及肺癌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研究对象包括38例健康煤工、50例煤工肺癌及55例煤工尘肺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Hsp27、Hsp70水平。用多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因素Binary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吸烟、累积接尘量及血浆Hsp27、Hsp70表达水平与煤工尘肺及肺癌的关系,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及OR值。结果显示,三组煤工血浆Hsp70与Hsp27水平变化呈相反趋势,健康煤工组血浆Hsp27水平明显高于煤工肺癌与煤工尘肺组(199.33±86.79 vs144.50±79.29,P<0.01和199.33±86.79 vs 63.61±60.51,P<0.01),煤工肺癌组血浆Hsp27水平又明显高于煤工尘肺组(144.50±79.29 vs 63.61±60.51,P<0.01);但健康煤工组血浆Hsp70水平明显低于煤工尘肺组(3.09±5.22 vs 90.71±103.09,P<0.01),也低于煤工肺癌组(虽差异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三组煤工血浆Hsp27、Hsp70水平与年龄、累积接尘量、吸烟指数、肺功能指标之间均无明显关系。各组血浆与细胞内Hsp27、Hsp70水平之间也多无明显关系。多因素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p27水平与煤工肺癌患病有关(调整的OR值为3.513,95%CI:1.223-10.092,P<0.05),血浆Hsp27降低的煤工(<中位数值:150.80),患肺癌危险比血浆Hsp27水增加的煤工(>中位数值)高2.51倍。血浆Hsp27及Hsp70水平均与煤工尘肺患病有关(血浆Hsp27降低(<中位数值:98.03)调整的OR=8.772,95%CI:2.141-35.714,P<0.01;血浆Hsp70升高(>中位数值:11.31):调整的OR=25.000,95%CI:5.556-111.111,P<0.01)。血浆Hsp27水平降低的煤工(<中位数值),患尘肺危险比血浆Hsp27增加煤工(>中位数值)高7.77倍;而血浆Hsp70水平升高的煤工(>中位数值),患尘肺危险比血浆Hsp70降低煤工(<中位数值1高24.00倍。以上结果提示,血浆Hsp27水平升高,可能主要起保护作用,Hsp70水平升高则可能是煤工罹患尘肺及肺癌危性险增加的信号;血浆Hsp27水平也可作为粉尘接触的生物标志。但血浆Hsp27、Hsp70水平与年龄、累积接尘量、吸烟指数及肺功能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说明对血浆Hsps的生物学意义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结论本研究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了健康煤工、煤工尘肺、COPD及煤工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Hsp27、Hsp70和Hsc70及血浆中Hsp27、Hsp70的表达水平,用Independent Student's t-test及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等分析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内Hsp27、Hsp70和Hsc70及血浆Hsp27、Hsp70表达与煤工尘肺、COPD及煤工肺癌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煤工尘肺、COPD及煤工肺癌患者淋巴细胞内及血浆中几种重要Hsps的表达特点,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健康煤工机体已存在潜在的应激能力减退。表现为其淋巴细胞对BPDE作用的应激反应能力明显降低,不能相应增加Hsps表达以抵抗进一步环境应激。应激能力减退可能增加煤工罹患煤矿粉尘相关性肺疾病的危险。2.健康煤工外周血淋巴细胞Hsp27表达水平与其累积接尘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对评价煤工累积粉尘接触水平有一定价值。3.应激蛋白表达类型差异,可反映机体患不同疾病或不同环境因素作用。煤工COPD、尘肺及肺癌患者累积接尘水平相似,但粉尘作用后果不同,Hsps表达异常类型也有差异。煤工尘肺患者淋巴细胞Hsp27表达上调,煤工COPD患者Hsp27、Hsc70表达均上调,而煤工肺癌患者Hsp27、Hsp70表达均下调。提示应激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煤矿粉尘相关性肺病发病机制的差别,及机体应激能力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监测多种Hsps可以弥补一种Hsps的局限性,提高Hsps对评价环境应激的敏感性和效能。4.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应激诱导型Hsps(Hsp70)表达上调是急性环境应激的标志。慢性疾病患者,持续表达型Hsps的分子伴侣作用,对清除体内缓慢积聚的变性蛋白质可能更为重要。因此,Hsp70水平不升高或降低可能是长期持续环境有害因素作用或慢性疾病的信号。5.与健康煤工比较,煤工尘肺及肺癌患者血浆Hsp27水平降低,Hsp70水平增加,提示Hsp27可能主要起细胞保护作用,而Hsp70是细胞损伤加重的标志。但血浆与细胞内Hsps水平之间无明显联系,说明煤工尘肺与肺癌患者血浆Hsps来源较复杂,其生物学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饶文君[5]2013年在《黄芪蛋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芪,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是补益类中药的代表。早先相关的研究多集中黄芪其他活性成分的研究,对蛋白的活性成分研究较少。本研究先对黄芪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然后运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对黄芪蛋白自组装颗粒的存在形态、基本性质以及药物包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离纯化得到的黄芪目的蛋白经SDS-PAGE测定其蛋白分子量大小为35.5kDa。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得到蛋白中富含谷氨酸(Glu,11.30%)、丝氨酸(Ser,11.12%)、天门冬氨酸(Asp,8.42%)和亮氨酸(Leu,8.17%),而胱氨酸和色氨酸没有检测出。蛋白N-末端序列测定出其序列为AVXVEKPEVYKX?V,通过同源性分析,蛋白序列与其他已知蛋白序列的同源程度不高,且其他蛋白多来源于微生物,因此认为是一种新型蛋白。利用动态光散射检测分析,研究影响黄芪蛋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条件。跟踪测定pH(3.3-10.3)、温度(60℃、80℃、100℃)、时间(0-120 min)对黄芪蛋白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的改变,结果显示得出在pH8.3,80℃,加热60 min的条件下该蛋白自组装纳米颗粒形成较稳定,表面Zeta电位为-26mV,且粒径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150.5 nm。并通过Folin-酚法测定游离蛋白的浓度,可知颗粒自组装率为89.6%。此外,使用提纯的黄芪甲苷(AST),以上述黄芪蛋白为载体,制备装载了黄芪甲苷的蛋白纳米颗粒,采用HPLC测定游离的黄芪甲苷浓度,可知其装载率为为35.3%。装载黄芪甲苷后的蛋白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相较于撞在前增加了19nm,且稳定性也有所提高,表面Zeta电位为-26.1 mV。扫描电镜(SEM)下,黄芪蛋白自组装纳米颗粒多呈现球形或椭圆形,粒径在100 nm~200 nm之间且较为均一,与动态光散射的测定结果一致。测定黄芪蛋白原液、蛋白自组装颗粒、AST-蛋白自组装颗粒在体外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中,黄芪蛋白对MDCK细胞毒性明显,其细胞半致死剂量为112 μg/mL;蛋白颗粒在所有测试浓度下对MDCK细胞、Hep-G2细胞、均无明显毒性作用,仅在最高浓度(250 μg/mL)下对L-02、Caco-2有轻微毒性作用。

张玲[6]2008年在《宫颈微偏腺癌中几种蛋白表达及粘液组成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是一种罕见的高分化腺癌,其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易被误诊和漏诊。我们结合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研究MDA中几种蛋白表达情况及黏液组成,探讨对诊断MDA有价值的指标,以期为MDA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采用EnvisionTM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微偏腺癌中CEA、Ki-67、P16、MUC6、MUC5AC、ER、PR、α-SMA的表达,并进行AB/PAS和HID/AB黏液特殊染色。另选12例正常宫颈腺体、21例其他类型腺癌(18例宫颈管型腺癌、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透明细胞腺癌)、10例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做对照。结合临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DA中CEA、Ki-67、MUC6、α-SMA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腺体,而腺上皮ER、PR的阳性表达前者低于后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MDA与正常宫颈腺组织之间P16、MUC5AC蛋白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1)。2、宫颈MDA中MUC6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其它类型腺癌,而P16蛋白的阳性表达前者低于后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而CEA、Ki-67、MUC5AC、ER、PR、α-SMA蛋白的阳性表达在MDA与其它类型腺癌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AB-PAS染色结果显示:9例MDA中肿瘤细胞的胞浆主要被PAS染成红色,而AB阳性的细胞只是偶尔散在分布;12例正常组织的腺上皮细胞浆均被染成紫色或紫罗兰色;21例其它类型腺癌中,其中有1例染色结果与MDA相似,余20例其腺癌细胞大部分呈紫色或紫罗兰色。4、HID/AB染色结果显示:12例正常宫颈腺上皮细胞既有黑色着色部位,又有蓝色着色部位,以黑色为主;9例MDA中,两种着色均减少,只见少量腺体呈浅蓝色;21例其它类型腺癌中,7例以蓝色为主,14例以黑色为主。5、10例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中,2例Ki-67阳性表达,2例P16阳性表达。结论1、CEA、Ki-67、MUC6、α-SMA蛋白的阳性表达可能有助于MDA的诊断,腺上皮细胞ER、PR的阴性表达亦支持MDA。2、P16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宫颈腺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在部分普通型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但在MDA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3、正常宫颈腺体中既有酸性黏液又有中性黏液,两者对等存在;而MDA以中性黏液为主;宫颈其它类型腺癌仍以混合性黏液为主。4、正常宫颈腺上皮胞浆内含两种酸性粘液,以硫酸粘液为主;MDA的腺癌细胞中,其酸性粘液含量低,且以唾液酸粘液占优势;宫颈其它类型腺癌中,有的以唾粘蛋白为主,有的以硫粘蛋白为主。5、MUC6在MDA中的高表达以及AB/PAS染色结果可能提示MDA是在胃粘膜化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或者至少在MDA中存在粘蛋白基因表达的异常。而另外一种胃粘膜标记蛋白MUC5 AC在正常宫颈腺体中也有表达。

夏燕莉[7]2006年在《玉米愈伤组织分化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文中提出愈伤组织分化出完整植株是转基因受体的最终表现形式,从数量遗传学及基因表达水平上进行研究,将获得愈伤组织分化的遗传信息,有利于拓宽玉米转基因受体种质资源。 本研究以生产上常用的18599(红)、18599(白)等21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筛选出6个自交系配制完全双列杂交,分别对自交系和杂交组合进行幼胚培养,统计绿苗分化数,对基因型差异、配合力效应、遗传模型和遗传效应等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首次利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分离18599(红)愈伤组织分化相关基因。将继代三次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分别在24h、48h、72h三个时间段提取RNA,等量混合作为Tester样品池,取三个相应时段的分化前愈伤组织RNA,等量混合作为Driver样品池,经两次扣除杂交和两次选择性扩增,构建差减cDNA文库,经反Northern杂交确定阳性侯选克隆,简写为ZmECR。提交测序并进行Genbank序列比对,对愈伤组织分化相关的基因功能进行了讨论。对部分已知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探索基因差异表达丰度和表达时期。 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 1.基因型是影响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幼胚培养绿苗分化的重要因素,筛选获得了最佳培养材料—18599(红),与其他已筛选获得的优良玉米组培材料相比,不仅自身培养效率更高,作为亲本组配的后代也表现更好而且更稳定,是玉米转基因受体系统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性材料,对它进行开发利用必将为加快我国玉米基因工程育种的进程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杂交后代绿苗分化数分布范围较广,表明玉米愈伤组织分化是数量遗传性状,且高分化力可以通过杂交转移。因此,若要获得分化数较高的组合,至少选用一个自身表现较高的亲本。而且控制分化的基因可能为核基因遗传,亲本杂交方式对培养效率没有影响。 3.遗传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基因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比约为3:1,非加性效应主要为显性效应,不存在上位性效应,但可能还存在基因连锁。经估算,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仅为41%和31%,因此,在对绿苗分化性状进行选择时,应以利用杂种优势为主,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同时,对杂交亲本进行选择时,应

肖刚, 胡玉川, 崔光彬[8]2019年在《AQP磁共振分子成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细胞膜上选择性转运水分子的膜内在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各组织器官,其生理状态的改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早期准确检测肿瘤细胞AQPs分布和表达水平能为肿瘤的术前诊断及分期、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近年来,以AQPs理论为基础的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其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变化来反映细胞膜AQPs的分布和功能,开辟了MR分子成像的新领域。笔者对AQPs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进行简要概述,同时就AQP磁共振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肿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周益臣, 马代远[9]2019年在《食管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镜、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手段虽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其对食管癌的总体疗效仍不尽人意。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新星,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目前食管癌免疫治疗的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相当具有潜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该文就近年来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郭倩倩, 张新日[10]2019年在《经皮肺穿刺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肺占位诊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学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分析135例肺占位性病变病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及129例血清CEA、CYFRA21-1、NSE、CAl25和SCC检测结果。结果 135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诊断率为91.1%,其中恶性病变103例,良性病变20例;肿瘤标志物NSE、CEA、CYFRA21-l在肺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6.6%、46.8%、67.0%,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0%、5.6%、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2例肺腺癌中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分子TFF-1、CK7和NapsinA的阳性率分别为85.7%、81.0%和78.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63(14.3%);而在20例肺鳞癌中p63的阳性率为90.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FF-1、CK7和NapsinA(10.0%、15.0%和5.0%),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病理诊断阳性率高,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为肺癌的诊断及病理分型提供辅助性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肺癌发展过程中几种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价值[D]. 王兴元.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8

[2]. 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D]. 杨幸子. 广西医科大学. 2010

[3]. 牛流行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及其应用研究[D]. 龙塔.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4]. 热休克蛋白在煤工尘肺、COPD及肺癌患者表达及其可能作用[D]. 邢景才.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黄芪蛋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 饶文君. 福州大学. 2013

[6]. 宫颈微偏腺癌中几种蛋白表达及粘液组成的研究[D]. 张玲.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7]. 玉米愈伤组织分化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D]. 夏燕莉. 四川农业大学. 2006

[8]. AQP磁共振分子成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肖刚, 胡玉川, 崔光彬. 磁共振成像. 2019

[9]. 食管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 周益臣, 马代远.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

[10]. 经皮肺穿刺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肺占位诊断的意义[J]. 郭倩倩, 张新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标签:;  ;  ;  ;  ;  ;  

肺癌发展过程中几种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