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与科技人员的互动_科技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与科技人员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关键在于论文,科技人员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3)01-0019-04

高科技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即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占很大比重。发展这一产业必须具备两种基本人才:一是高瞻远瞩、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二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学家。然而,它们代表不同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如何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这涉及到许多行为主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和科技人员这两类主体的行为目标进行分析,从激励机制出发,促使企业与科技人员互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1 企业目标:技术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任何利益主体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内在动机[1]。企业追求的是技术创新预期收益的最大化,所谓预期收益,我们是这样界定的: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企业技术创新收益不可能是简单的潜在收益(收益与成本差),也不是仅考虑技术创新成败概率的期望收益,而是同时考虑潜在收益、风险及企业家对风险态度在内的一种收益。这种收益是决定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决定企业是否采用某种新技术的关键在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个收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技术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能提高原有产品、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或能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二是由于对知识产权的国家保护,技术创新企业能拥有技术创新产品的相对市场垄断,获得垄断收益[2]。其实质是来源于技术的市场价值。预期收益受到三个因素影响:潜在收益、风险和风险偏好。因此,技术本身质量高低,即成熟度、新颖性、独创性以及产业化的可能性,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企业的承接能力相匹配,这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功并获得收益的关键因素。所谓高新技术的“高收益”性应该指的是潜在收益,在资金不构成约束的条件下,企业之所以不投资正是因为高新技术存在高风险和低风险偏好。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来源一般主要有新技术本身的质量、市场、经营和企业自身的承接能力等。通过改善经营来降低风险,对于一个既定的企业来说,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想有较大改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通过组合投资方法分散风险要受到资金的约束,因为,高新技术一般都是高投入项目,需要大量资金;通过转移风险的办法来降低风险,必须有一个能够承担较大风险的主体存在,在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也很难实现。一种降低风险较现实的办法是提高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和对市场与企业的适应性。风险偏好因子则反映了企业家对风险的态度。通过以上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冲动是高新技术的预期收益,企业所追求的是技术的市场价值,其目标行为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寻求既具有一定新颖性、独创性、成熟性和产业化的可能性,又适合自身承接能力且具有市场适应性的新技术。

2 科技人员目标: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最大化

科技人员追求的是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最大化,即通过社会(政府、学术机构或企业)对其劳动成果的承认而得到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一方面体现为精神满足程度,如获得某种荣誉,这种荣誉一般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级别从而获得职称、职位的晋升、奖励等;另一方面又体现为物质满足程度,如提高工资、待遇、获得奖金、取得更多的科研立项经费等。

在委托—代理条件下,科技人员承担企业技术创新科研任务所获得的物质满足只表现为科研立项经费(其他物质满足都被包含在其中)。假如科技人员的行为分为两个时期,并且,科技人员最终关心的是他的科研经费,那么,科技人员的效用函数就是两个时期科研经费的贴现值。由于科研立项是采用竞争择优的办法进行的,所以,科研人员在第二个时期能够获得的科研经费要根据他在第一个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估,我们假定,评估的依据是他在第一时期的科研经费和所获得的荣誉量,荣誉实质就是科技人员个人价值的社会评价,它可以用等级评价方法来描述,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它被纳入科技人员的个人价值中,一般来说,科技人员在第二时期所得到的科研经费的多少是第一时期得到的科研经费和荣誉量的增函数,科技人员的行为目标就是使他的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最大化,所以,科技人员既关心第一时期的科研立项经费,又关心个人获得的荣誉。

3 企业与科技人员目标行为的偏离

在我国传统的科研体制下,科研与经济是相分离的,科研机构多是按学科的发展需要,从专业或学科的角度细分选题,而不是按照市场需求来确定选题。科研成果往往按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和等级加以认定,并以此来衡量一个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且决定科技人员的职称、职务、工资、待遇。所以,科技人员进行科研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发表科学论文,以学术价值、学术地位为业绩标准。因此,科技人员科研活动追求的是纯学术价值,较少考虑技术产业化的可能性、市场实用性和企业承接能力。企业选用新技术的目的是来改造传统产业,即开发新产品或形成新产业,以便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高收益。所以,企业追求的是新技术的市场价值,要求新技术成熟度要高,对市场的适应性要强,并且能与企业自身的承接能力相匹配。由此可知,在技术研发上,企业与科技人员的行为目标存在偏差:企业追求新技术的市场价值,科研人员追求新技术的学术价值。

关于如何解决上述偏差,学者们提出过不少建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健全技术市场,这种从企业外部寻求技术创新路径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新技术的研发、鉴定、中试、生产、销售到消费整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其中,技术的不成熟性和对市场的不适应性加剧了各种不确定性,并使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呈现递增性,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科技人员在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并签约时,对生产和市场中的问题了解不深,也不了解企业对新技术的承接能力,即使是了解上述问题,但并不拥有有关企业使用技术的市场前景和收益状况的完全信息,所以,在科研经费谈判中,科技人员很难合理确定科研经费标准,而企业则出于自身利益往往不愿意出高价,科技人员为了接纳课题只能勉强接受低价。当企业出价太低时,科技人员无法从提供技术中获得足够的经费来支持技术研发和补偿劳动成果,但是,企业与科技人员签约后,企业对科技人员在研发过程中所作的努力、技术的内涵、性质、特征等并不拥有完全信息,所以,在经费支持不足的条件下,科技人员的理性反应是在技术质量上“打折扣”,这就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人员因缺乏足够的激励去矫正自身行为对企业需求的偏离,科研成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从而形成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企业丧失了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从而形成技术有效需求不足。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共生局面导致技术有效交易量趋于减少,平均交易价格趋于下降[3]。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当事人的有限理性,如果通过技术合约形式约束当事人的偏离行为,又会因为合约的不完全性使得交易成本极高,企业技术创新无法实现。所以,可行的途径是给予科技人员有效激励。

4 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与科技人员互动

企业委托科技人员进行技术革新时,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目标大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必有预期收益,各主体利益必能随技术创新效益增加而增加。根据前面分析可知,企业追求预期收益最大化的技术创新必须依赖于科技人员的努力,要满足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满足科技人员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最大化,只有这两个条件都满足,一项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实现。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第一时期科研经费如何确定,因为,这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是所获得的科研经费相当于物质激励,它可以支持技术研发和补偿科研人员的劳动;对于企业来说,科研经费是成本。另外,实施荣誉激励也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考虑荣誉激励的直接支出。所以,企业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激励成本约束下,使得科技人员个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二是确定最优激励成本,使自身净收益最大化。

一般而言,给定激励总成本,科研经费量(物质激励量)和荣誉激励量(非物质激励量)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只要满足一定条件,使得科研人员的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最大化的最优激励组合是存在的。这就是说,要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达到最佳效果,企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诱因,在一定的激励成本约束下,使科技人员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最大化。按照经济学的假设,科研经费对荣誉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所以,科研人员的效用函数的等值线(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4],此时,最优激励组合是唯一的。这一过程可以图示如下,横坐标表示荣誉激励量,纵坐标表示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无差异曲线与企业的激励预算线有唯一的一个切点E。

曲线S表示科技人员的无差异曲线,线段L表示企业的激励预算线。R'代表总激励成本C(与E点的总激励成本相同),而E点所起的激励作用与R''点相同(因为在科研人员的同一条等值线上)。因此,R'R''就是由于使用了荣誉激励所节约的物质成本。

最优激励组合理论模型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1:在一定激励成本约束下,科研经费激励与荣誉激励的最优组合是存在的。

结论2:使用荣誉激励是可以节约科研经费激励成本的,即图示中的R'R''部分。这样就满足了科技人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最大化条件,从而有积极性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也使得企业节约了激励成本。

根据前面分析,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并从中获得收益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适应性,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适应性取决于科技人员的努力程度,而科技人员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企业的激励组合。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收益就取决于对科技人员的激励组合。

5 结论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阶段连续活动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涉及到企业、科技人员、政府等多个主体,从技术的研发到最终应用并转化为可供消费的商品,要经过许多阶段,技术创新一方面要求技术本身具有先进性、成熟性和市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求较高的资金投入,而具有追求自身利益内在动机的不同行为主体可能因利益目标差异发生行为偏离,这是技术创新风险的根源。这就要求企业与科技人员合作,合作的基础是利益诱导,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得各行为主体利益目标方向一致,激励各行为主体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是预期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技人员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又依赖于科技人员的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是否最大化,科技人员个人价值实现取决于两个因素:科研经费补偿和荣誉激励。通过经费与荣誉组合激励,既使企业节约了物质成本,又使科技人员得到满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5],政府不仅提供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而且要代替企业行使荣誉激励功能,因为,政府机构给予的荣誉才具有权威性。企业与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换荣誉”来实现这一替代过程[6]。因为,政府可以从企业技术创新效益中获得税收、社会进步等收益。

标签:;  ;  ;  ;  ;  ;  ;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与科技人员的互动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