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线”结论的再认识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对“生命线”结论的再认识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对“生命线”论断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生命线论文,论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地位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总结。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一、“生命线”论断的提出与发展

我们党对“生命线”论断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我们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述来说明其发展演化过程。

1.“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34年2月, 在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王稼祥、周恩来、朱德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是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原动力。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关于“生命线”的论断,对于加强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2.“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这是对上一表述的进一步深化。1938年1月10日, 周恩来针对抗战初期的形势及当时军队政治工作状况,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一文中指出:“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1938年和1942年的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中指出“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中的生命线。”从此,我党我军一直强调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3.“政治工作是民族革命的生命线。”1938年,周恩来在《抗战政治工作纲领》中指出“革命的政治工作是民族革命的生命线”。这是将“生命线”从军队扩展到整个民族革命的伟大事业,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伟大作用。

4.“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严重的教训》一文按语中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5.“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981年6月,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时,用“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完整准确的表述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科学论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我们党对“生命线”论断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军队到民族革命、再到经济领域,最后到一切工作的发展过程;第二、不论是“政治工作”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其实质都是“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表述不同,这也同时说明,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三、以上表述虽然有些只涉及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但这并不表示我党在其他领域、其他方面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是这些表述都是结合当时我党的中心工作提出的,这正是“生命线”论断的意义所在。

二、“生命线”论断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并领导中国民主革命以后,就创立并发展了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军中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党派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员到黄埔军校、东征军、北伐军中开展反帝反封建、积极支持工农参加革命战争的教育。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党有了自己的武装,便开创了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湾改编”;井冈山开展的红军宗旨、任务、纪律、形势和政策教育;五次反围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长征中的艰苦奋斗教育、阶级友爱精神的教育、党员模范作用的教育等等,保证了我党我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的不断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驳斥“亡国论”与“速胜论”、宣传持久战的正确思想的教育以及延安整风运动,有力地保证了我党我军的不断壮大,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的以诉苦三查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和以三查、三整为内容的整党运动形成了在解放战争中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国以后,在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中,我党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如围绕国民经济的恢复开展的“五爱”教育及整党整风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贯彻“八字方针”进行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开展学习雷锋等英雄人物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等等,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取得。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思想政治工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强调“突出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泛滥。特别是“文革”期间,宣扬“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思想政治工作发生逆转,林彪、“四人帮”大搞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鼓吹“政治高于一切”、“政治可以冲击一切”,严重歪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被架空,使党和国家遭到极大的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运动,恢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重新活跃起来,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些人思想上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出现了淡化党的领导的倾向,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认真扭转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一手软、一手硬”的倾向,用邓小平理论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总结前几年经验教训,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全党要抓好的四件大事之一。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也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都作了重要部署。特别是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根本方针,为探索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

通过以上简单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什么时候我们摆正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我们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第二、不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作为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重要传家宝之一;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与具体的业务工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四、“生命线”论断是我党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正反两面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伟大真理。

三、正确认识“生命线”,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继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便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摆正位置,强化保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摆正其位置。在工作中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经济工作正确方向的可靠保证,可以为经济工作及其他业务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既要克服那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将思想政治工作凌驾于其他工作之上的“左”的观念;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应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那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削弱、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真正摆正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强化其保证作用,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开发群众的精神潜能,保证经济工作及其他业务工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展开。

第二、改进方法,更新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许多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要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济、业务工作中,同经济工作及其他业务工作一道去做。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渗透到经济、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结合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各项任务、各项矛盾去做,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保证经济、业务工作的完成。我们必须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利用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媒、管理载体等),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广大群众自我教育的意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功能、协调功能、保证功能和服务功能。要相信群众的基本觉悟,为人民群众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真正让他们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通过自己的头脑分析、比较、思考、辨别,择善而从,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自我责任意识。要让群众参与决策和管理,从教育的客体变为教育的主体,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第三、端正态度,树立服务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及主管部门,必须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中心工作服务,要落实到经济工作及其他业务工作上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其保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态度,强化工作中的服务意识,不能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人作嫁衣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803页。)正是有这种服务作用才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取得。只有强化服务意识,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才能调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威力。

标签:;  ;  ;  ;  

对“生命线”结论的再认识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