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比较优势论文,中国加入论文,政策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加入WTO的诸多对策,皆主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为基础实现产业升级,最积极 的思想不过“为国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配件,或者从事其中手工装配那一部分”,至于 发展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战略产业,很少有人提倡。除去那些有意配合国际资本,误导中国战 略发展的利益驱动和立场问题不谈,仅就认识偏差而言,有迷信“自由贸易”,厌恶国家保 护,怀疑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脱离大国特征等一系列误区,而忽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可能是理论误区之所在。本文从解释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开始,论证中国产业的升级,不应仅 仅利用现实比较优势,同时应该是国家有意识地支持企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过程。利用 现实比较优势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的关系,不是前后顺序发展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悖,互相 促进的关系。
一、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论”。人们普遍认为,居于经济学主流地位的“自由贸易 ”思想,是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而主张国家保护的德国历史学派才主张“培养动态比 较利益”。实际恰恰相反: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利益,从来就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不存在 什么“静态比较利益”。只不过在具体问题上,人们一般要从现实存在的比较优势出发,并 且有意无意地,主动被动地把它长期化、固定化而已。
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论”中,就承认比较利益的动态性。他把绝对优势分为两 大类,第一是自然优势,第二是“获得性优势”,指工业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条件,二者结合 构成一个国家在生产和出口某种产品上具有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优势。获得性优势包括资本 和技术因素的作用,因此绝对优势应该是动态的(杨圣明等,1999)。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 势论”证明了,生产力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可以根据相对优势进行交换,双方获利。
H—O—S模型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指出,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 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以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这当然是动 态 变化的过程。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而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 现实不符。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是:美国熟练劳动比较充裕,所以出口大量熟练劳动型的 产品,这可能是最初的“人力资本”概念,这就使比较优势更加显示其动态性——熟练劳动 和人力资本,都是后天培养并可较快形成的。
在微观理论方面体现比较优势动态性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处于创新期的新产品,实 际上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进入发展期即变成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入成熟期变成资本与熟练 劳 动密集型;进入衰退期基本成为成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地也随着生命周期变化而 从 技术创新的国家向其他国家转移,决定了国际贸易的走向。
巴拉萨在1979年提出外贸优势转移假说,假设各国外贸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生产要素积累 状况而迅速改变。他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中国、印度、东盟等各个阶梯, 比较优势可逐级替代。他的动态产业升级国际分工模式与东亚地区“雁形发展模式”相似, 强调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和某种生产要素快速积累之间的动态联系。
但实证分析证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难以升级。于是,争 论就转到了:如果市场经济不能够自动促进比较优势升级,那么国家保护是否能够促进?或 许,效果更坏?——这才是“经济自由主义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争论的焦点。
比较利益理论的应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自由贸易论者主张以现存比较利益进行国际分 工,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处于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霸主”的利益,他们有意识地淡 化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保护主义者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和欲望的 、处于赶超发达国家时期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所以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并且进一步主 张国家保护幼稚工业,因为所谓“国际市场经济”,已经被发达国家控制而不利于新的参与 者。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国家力量,以关税或进口配额作为工业化起步的暂时措施;而依靠 市场力量,则根本无法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
历史的进程和逻辑基本一致。历史上4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 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以死刑禁止丝绸和纺织品 的进口,美国在20世纪20~40年代,关税平均为40%,在1932~1933年甚至高达60%。日本战 后的迅速复兴,是由于美国的优惠关税政策,美国允许日本的关税率在15%以上,而美国对 日本的关税只有5%。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运用动态比较利益理论,提出“产业结构论” ,主张国家扶植需求弹性高、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率提高的产业,即重化工业,获得成功。旧 中国工业发展不起来,除去日本侵略因素,主要就是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把关税降低到5%,从 而无法保护民族产业。
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盛行保护主义,70年代后因为效果不佳,自由贸易理论占了绝对的 优势。
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模型证明,自由贸易可以避免保护政策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消除 生产和消费扭曲,并产生额外收益。作为一个无法影响国外出口价格的小国,关税会扭曲生 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动因,自由贸易可以消除扭曲并增加整个社会福利。
小国和发展中国家从自由贸易中获得额外的收益,第一是规模经济,阿根廷由于限制汽车 进口,在1964年有13家汽车厂,生产16.6万辆汽车,而一个有效率的汽车厂年产量应该在8 ~20万辆之间。第二是为企业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革新机会,发现出口机会。第三,非自由 贸 易的任何政策,最终都会被政治决策过程所扭曲,利益集团会控制政策,在有政治影响的部 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
主张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根据是国内市场失灵论:生产者剩余不能正确衡量成本与收益, 原因是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如结构性失业,资本不能向高回报部门迅速转移,新 兴行业的技术外溢。次优理论认为,如果某一市场不能正常运转,那么政府对其他市场的不 干预政策不再是最优选择;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能产生除生产者剩余以外的边际社会收益, 那么征收关税就能够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真正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该与一种具体的市场 失灵相联系,这种市场失灵使得私有市场不能以应有的速度发展这一产业。有两种情况:(1 )不完全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没有一整套金融机构,如有效率的银行和股票市场,使传统 部门如农业的储蓄用于新成长部门,如制造业的投资,那么新工业部门的增长将会受到这些 工业当前赢利能力的限制,最优政策是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次优政策是以保护提高其利润 ,使这些工业更快成长。(2)无偿占用:新产业的先驱者必须支付起步成本,并且创造出有 形产品以外的无形利益,如知识和新市场,政府应该补偿这部分无形贡献。
自由贸易论者对保护主义的批评是:第一,国内市场的失灵应该以国内政策来纠正问题产 生的根源,对生产者的补贴比征收关税效果更好,间接的政策会导致社会其他部分行为的扭 曲,使用贸易政策处理国内市场失灵只是次优,不是最优。第二,进口替代会恶化二元结构 。在欠发达国家,资本密集,高工资的现代化部门,与非常贫穷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称为 “经济二元化”,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制造业每个工人的产值比其它部门高得多,商品价 格 比农产品高几倍,工资比农民多10倍,资本密集度比农业高得多,但是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 率很低。如果经济能够把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可以增加产值,对制造业的关税保护可 以从上述“工资差别论”中得到支持。1970年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制造业吸收一个农民, 可能导致更多的农民离开农业,增加城市失业。自由贸易论进一步指出,制造业的高工资是 进口替代下,免受外国竞争的工业中工会垄断造成的,自由贸易会降低工业工资,提高农业 工资。第三,进口替代促使制造业资本密集度过高。汇率高估和进口设备低关税,鼓励国内 企业使用进口投入品,浪费了外汇,提高了资本-产出比例。加上低利率,资本的成本大大 低于其相对稀缺程度。在过量使用进口商品和资本时,就业的增加很少,劳动成本高昂,恶 化了收入分配。第四,进口替代的宏观效果不好。国内生产增加不快,进口占GDP的比重没 有下降,进口没有被“替代”,只是由消费品转移到中间产品,进口结构有了提高,经济对 于世界市场的依赖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强了。在出口和外汇储备下降时削减进口,过去是 削减消费品,现在是削减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造成经济波动。高关税在减少进口的同时减 少出口,通过保护进口替代工业,政府把资源从现有或潜在的出口部门转移出来。高成本迫 使政府给予高额财政补贴,才能够出口。出口多样化与进口替代是不相容的。出口收益的变 动直接影响产出,就业与增长。进口替代还有限制后向联系的倾向,消费品工业建立后,就 要谋求对自己使用的进口中间产品减少关税,抑制对后向工业的投资。进口商品越来越多, 国内经济增长经常受到外汇缺口和进口的障碍而放慢。第五,自由贸易论者进一步从政治决 策过程批评保护主义,认为贸易政策政策常偏向于较小的,较集中的利益集团。第六,发 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纷纷采取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战略。办法是:确认有巨大国内市场的进 口产品,确保本国的技术条件或外国投资者可以生产它们,然后设立贸易壁垒,提高国内价 格使投资者有利可图。消费品工业将首先成为投资目标。进口替代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 确培养了一批产业,但是幼稚工业并没有成熟和发展起来,仍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甚至需 要新的一轮引进和保护。说明保护主义理论的对于幼稚工业发展的期望过高了。自由贸易作 为“主流经济学”的主导原则,在实践中依靠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将其变成国际规则,依 靠霸主地位推行,以GATT为框架,开展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将自由贸易原则扩大 到投资领域,后发展到WTO。
二、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动
分析加入WTO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实际是分析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我按照资源密 集、劳动密集、劳动—资本密集、资本密集、资本—技术密集、技术密集、独立知识产权的 顺序,一一解剖。
1949~1978年中国的计划经济和高度保护主义,虽有布局错误,但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原始 积累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1∶9,到1978年达到7∶3。中国拥 有了原子弹,卫星和强大的机械加工工业,在1980年独立设计制造了150座的大型民航客机 。这是以国家力量创造动态比较利益的结果,成功大于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保护主义首先在理论上被自由贸易理论所代替,中国立足于市场经济 ,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并且有所升级,出口从1978年的9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00亿美元, 外贸占GN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从10%提高到47%。两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国内外环境,都 有成功和失败,不能以一个否定另一个。但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和战略,表现为互相对立 的理论斗争,则是非常明显的。
出口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前,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占出口50%,其中石油占25%。1992 年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产品中,纯资源类农矿产品28种,资源密集型(行业物质消耗率70%)产 品20种,共48种,占出口46%。劳动密集型特征(行业产值中活劳动消耗8%以上)36种。中国 出口资源本无比较利益,17大类出口产品中,只有石油,煤炭和建筑材料赢利。以后经济迅 速发展,农矿产品和资源优势丧失殆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资源进口国。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出口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机械和运输设备在 出 口中的比重,从1987年的4.4%,上升到1994年的18%。1989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85.6%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取代资源密集产品的决 定性因素。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工业制成品出口向深加工发展。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 成为第一大类,1995年出口435亿美元,1年增加37%,占出口的29.5%,超过了纺织品的25.5 %。2000年中国造船业总产值300亿元,成为出口支柱产业;机电产品计划出口可能1000亿美 元,占出口40%。这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正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发展。
三、劳动密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1.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发展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粗放型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低价格和数量推动,产品加工程度低 、附加价值小、质量低、缺少名牌。人们担心的工资成本提高,已不复存在。上千万城市工 人下岗,上亿农村过剩人口的流动,有力地降低了工资成本,1996年以后实际利率的逐年提 高,正是反映了中国资本短缺,劳动力密集的现实。中国廉价劳动力与国内外资本结合,与 国际资源和技术进行交换,将成为中国外贸的基本格局,跨国公司一大部分制造活动迁到中 国来,将变成国际制造业最大基地。这种趋势如此之明显,以至于日本人写书声称:中国正 在 制造下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因为它将把邻国的制造业全部吸收。
表1
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转移情况
农产品矿产品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1978年
商品比重(%) 3617 3115 46
世界市场份额(%)0.5
0.5 2.2
0.2 0.6
比较优势指数 20.72.94 0.32 0.8
1985
商品比重(%)
21.7 28.835.5 12.950.4
世界市场份额(%)2.3 1 5.2
0.4 1.2
比较优势指数 1.5
1.3 3.3 0.260.78
1990年
商品比重(%)
12.4
9.450.8 26.880.1
世界市场份额(%)2.4
1.610.3
1.2 2.8
比较优势指数0.93
0.6
4 0.471.08
1993年
商品比重(%)9.2
4.756.8 28.887.9
世界市场份额(%) 3
1.617.4
2.1 4.8
比较优势指数0.71 0.384.13 0.491.14
注:比较优势指数,指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为中国出口商品比重与世界出 口商品平均比重的比。
资料来源:宋立刚《贸易自由化与商品结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中国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自由化”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化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劳动力竞争优势不仅是低工 资,而且是与资本、技术和知识产权结合的程度。熟练劳动与资本配合,就成为劳动—资本 密集型,这类产业应该成为中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
中国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钢铁、有色金属 、 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建筑业、公路水运、交通、铁道、船舶、机械、电子信息、 轻工、纺织、医药等15个行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落后20~30年。
在产业组织方面,企业小,形不成规模效益;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差,技术水平低。在48种 主要工业品中,低于国际价格的13种,高于国际价格的35种。有一半产品面临激烈冲击。如 造纸业:中国年产5000吨以下小厂占83%,而发达国家造纸厂年产14万吨,世界平均6.8万吨 。国内造纸企业每吨纸和纸板的综合能耗,1994年为1.94吨标准煤,水耗400立方米,比国 际水平高出1倍。低档产品占70%,积压严重。高档铜板纸只占1%,1996年进口63万吨,高强 瓦楞纸进口68万吨。
中国产业组织存在严重问题,企业规模太小需要兼并集中。因此,相当部分现有产业将被 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形式所整合,纳入其全球化生产体系。国有企业丧失了国家保护,比民营 企业受冲击更大。企业破产兼并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加剧国内通货紧缩状态。
2.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有先进技术创新,有独立知识产权,主导行业技术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企 业势所必争,绝不能够满足于为外国公司加工装配。如中国的医药行业,有企业5396家,4 家特大企业是华北制药、东北制药、山东新华制药、哈尔滨医药。76%为中小企业,重复生 产严重,有300家企业生产安乃进。产品有24大类,1300种化学原料,3500种制剂,多属普 通医药,附加值低,科技管理水平低,科研人员只占卫生系统500万职工的0.5%。国际大型 医药企业将年销售额的15%以上投入新药创新,在中国只占7%,在3000种医药产品中,90%仿 制外国,每年30~40种。按照知识产权保护,仿制一种药品每年要支付4~10亿美元。家用 电器企业有2500个,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实际利用率58%,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城 镇普及率为82%,农村普及率13%。1996年出口27.5亿美元,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但生产企 业的技术主要是引进的,自主开发能力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配套能力差,在国际化竞争 中,要向精益生产转变。先进技术的挑战仍旧性命攸关。
中国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升级,到熟练劳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继续发展比较优势,遇 到国际资本的技术品牌垄断。中国对7个产业(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芯片、软件、钢铁工 业、轿车)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发现合资外方给的技术,是成熟期、开始衰退的技术。以 市场换技术,根本不可能培养自主开发能力。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扩张的基础,他们控制世 界70%技术转让和80%新工艺技术,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因 而中国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独立知识产权,创造企业品牌,而这些比较优势都不是企业 自身力量能够形成的。因此,必须破除对外资的依赖,以国家扶植民族产业的独立品牌。
有人反对自主开发,理由是投资太大,不如合资。实际上中国在开发方面很有优势。蜂窝 式移动电话,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中国用7000万人民币。国外开发程控交换机用1亿美元, 中国1000万人民币。长3甲火箭开发费用为国外几十分之一。做雪莲牌羊绒衫需要的羊绒分 梳机,中国开发费用是意大利的1/10。说明在高科技领域研制新产品的费用没有外国公司说 得那么大。西方的研发费是多少美元,中国用多少人民币,是西方的1/8。原因何在?人力资 本费用低和后发优势。关键问题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割裂全国市场和民族产业,中央政府如果 不能以中央权威打破地方政权的阻碍,允许先进企业跨地区兼并落后企业,那么,“全球化 、市场化”的兼并就会发生:外国公司和国内一些企业联合起来,打垮国内的著名品牌。中 国不应该反对国家保护,而应该反对地方保护;不应该反对民族产业,而应促进国家和民族 有规模效益企业的形成,在每个骨干产业里都应该有一两个。
四、以国家力量扶植战略产业
目前的“全球化理论”,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片面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 国公司,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实际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 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 易区。
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大国超级大产业竞争。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 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而进行的(赵英,2000)。超级产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自然地理 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 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槛。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 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
只有大国才有条件发展超级产业。超级产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费 用极高,风险和收益都高。发展超级产业可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需要巨额的社会先行资本。超级产业主要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政府是主要买主 。如美国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已经达到1/3。超级产业的进入门槛极高,能否发展取决于 大国规模和其政府的能力。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美国 位居第1,还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
中国的航空工业的挫折,集中反映了在全球化竞争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航空工业是高科技 、战略性核心产业,涉及机械、仪表、电子、材料、冶金、化工和交通运输,在制造业中附 加价值最高,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算,如果船舶为1,小汽车为9,彩电为50,电子 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现代航空制造业集材料、机械、发动机 、空气动力、电子、武器各前沿技术之大成,包括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工艺。下决心发展航空 工业,等于动员全国工业技术精英,强制性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
买飞机还是造飞机?有人以为通过国际转包、合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这是幻想。为外国 转包生产和自行设计独立知识产权,然后转包给外国生产,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不是 同一种发展模式的前后两个阶段,前者不但不能自动发展到后者,而且可能长期被外国“锁 定”在加工配件档次上许多年。中国可以参加国际飞机的转包生产,但主要力量一定要放在 研制独立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方面。标准和机型是自己的,某些造不出来的零件可以进口和 转包。
发展战略产业特别是航空工业,可以创造长期动态比较利益,真正带动国内需求。这类产 业处于幼稚期,国家应以坚决意志和法律,长期坚持发展。这绝不是什么闭关锁国。学 习考察,翻译资料,全球加工定货,都是对外开放。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要敢于和善于打 破强者的规矩。中国人不是没有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的资本,未来的国内市场,加强国防和 技术实力,都是我们的优势。
以国家力量支持战略产业,培养动态比较利益,还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接近饱和, 中国有40%的储蓄率,每年40000亿人民币的巨大固定资产投资,如果继续向劳动密集型产业 投入,全球马上过剩。中国2000年GNP为10000亿美元,出口为2500亿美元,出口依存度25% ,今后假设GNP每年增加7%,出口依存度即使不再提高,每年也要增加200亿美元的出口。这 200亿美元增量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抢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 上跌价。
否定比较利益的动态性,片面主张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交 换,在实践上危害极大,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如果中国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服装 ,出口美国,换取飞机和芯片,一旦中美断绝贸易关系,美国人将没有衣服穿,但是他们可 以从墨西哥买衣服。中国人没有飞机配件和芯片,又是什么结果?把过分竞争的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高度垄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放在一起讲“比较利益”,在理论上叫做“虚假前提” ,非常荒谬。两种产业的动态价格曲线,类似于国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农业的垄断程 度没有工业高,所以总是跌价趋势,工业品是涨价趋势,或者降价的速度没有农产品快,因 此,垄断程度低的产业总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中国目前的产品国际交换格局,对培植动态比较优势不利。2000年出口退税达到800亿人民 币,出口总额2500亿美元,平均出口1美元,补贴0.32元人民币。实际出口汇率应该是8.3+0 .32=8.62元人民币。这种补贴虽然重点扶植加工产品出口,有促进出口升级的意义,但是基 本思路是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逐步升级的思路,不是直接扶植动态比较利益的思路。以如此 大的代价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出口所得外汇,购买波音和空中客 车——这符合现实比较优势,但是不能创造未来的比较优势。
即使从赚钱的角度考察,发展卫星和飞机,也未必就不如服装和玩具飞机。卫星已经使用 于地质勘探,气象预报,地图测绘,军事情报,网络电讯各个方面,利润可观。从外贸对于 国 民经济拉动的综合经济效益来看,服装只能拉动一般劳动就业,拉动的纺织机械和面料,特 别是原料,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而飞机所拉动一系列工业和科技部门:包括高精度铝合金, 数控机床,电子遥控,计算机,高级空调等安全设备,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发动机,液压 系统,燃油系统等等。即使飞机最终难以完全成功,在试制过程中会全面拉动工业和科技的 发展。与简单的来料加工装配,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中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是:高技术,部分资本密集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 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必须作为长期动态比较利益培养,盲目 迷信市场自由竞争,将永远是劣势。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 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长期扶植具有独立 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
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标签:自由贸易论文; 劳动密集型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进口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wto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