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发达国家失业问题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失业这一全球性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经波折,继1983年的失业高峰后,1992年以来,又进入了新的失业高峰期。在我国,自1993年开始,失业不仅较为显著地浮现,而且有逐年增高之势。尽管各国对失业的解释不一,失业的原因不尽相同,特征各异,解决的措施多种多样。笔者试图就上述方面的失业问题将我国同发达国家作一比较分析,以便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提供借鉴。
一 失业与失业率的界定及比较
根据1982年第十三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的有关定义,失业是指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以上并且在指定的时期内(一周或一天)没有工作并在寻找工作的人,其中“没有工作”指不曾从事任何有报酬的工作或自谋职业。这一定义虽是对失业的一般表述,各国大都以此为参照,但各国对失业界定和失业率的计算仍不尽相同。为便于比较,特将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失业、失业率的定义列表如下:(见表一)
从表一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按我国的失业定义计算出的失业率要比按发达国家的标准计算出的失业率低,同时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失业的情况,即低估了失业的真实水平。因为:第一,“失业人数”与“劳动力资源总数”不匹配,即指标口径不一致。我国目前对失业人员年龄限定过窄,劳动年龄下限规定为16周岁,上限男子为50岁,女子为45岁,而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男子为60岁,女子为55岁。男子大于50岁,女子大于45岁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仍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却没有统计在失业人口之中。可见,分子和分母的统计口径不相同,分母口径过宽,而分子口径相对过窄,于是低估了城镇失业率。第二,我国失业人员的定义以是否在当地就业机构登记为标准,只有在服务机构登记的劳动力才能统计在失业人员范围内,而那些失业后有劳动能力和愿望未找到工作又没有登记的人员就没有包括在失业人员之中,这就存在着遗漏。第三,由农村转移的“民工潮”的涌现,对目前的城镇失业人口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公布的失业率不包括这一部分,可见,我国的失业统计不够完整。
由于上述原因,虽然我国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基本上属于可接受的低失业率水平,但如果考虑到下岗职工隐性失业等因素,那么,我国实际失业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高于日本和美国,接近欧盟的高失业率。如1997~1999年的实际失业率分别为7%、8.5%、9.5%。(注:周天勇:《中国就业、再就业与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出路》,载《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1期。)
二 关于失业原因的比较分析
1.理论上的分析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对失业原因的分析较为透彻的当首推凯恩斯。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们并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坚持认为,经济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人们见到的失业都属于摩擦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业。
表一 主要发达国家及中国对失业的定义
国名失业 失业率
日本 力调查。调查周中无工作, 失业人数
并进行求职活动,有工作能力的 ────────
15岁以上者。包括等待过去求职总劳动力资源
活动结果者。
美国 劳动力调查。调查周中无工作,
过去4周内(含调查周)曾进行求 失业人数
职活动,有工作能力的16岁以上 ────────
者。包括被暂时解雇的工人和等待劳动力资源
30天内开始新工作者。 (不含军人)
英国 职业介绍机构业务统计。调查
日中无工作,有工作能力者,向 申请失业救济者
失业保险所提出救济申请者(失业──────────
保险、补助及免交保险费)。总劳动力资源
德国 职业介绍机构业务统计。调查日
中在职业介绍所登记求职者,且 登记失业人数
希望周19小时以上及3个月以上
───────────
的付薪雇用,有工作能力者。总劳动力资源
(不含军人)
法国 职业介绍机构业务统计。无工
作,调查日向职业介绍机构提出失业人数
应征固定全日制就业申请,进行
──────────
求职登记者,且能够立即工作的
总劳动力资源
16岁以上者。
意大利劳动力调查周中无工作,且正求失业人数
职的14岁以上者。
──────────
劳动力资源
(不含军人)
加拿大劳动力调查。调查周中无工作,
过去4周内(含调查周)曾进行 失业人数
求职活动。且有工作能力的15───────────
岁以上者。包括自调查周起,4 劳动力资源
周内有新工作的待业者。 (不含军人)
澳大利亚 业务统计。在联邦就业服务机构
登记求职,过去4周进行求职活动 失业人数
的无业的15岁以上者。───────────
劳动力资源
中国 业务统计。具有非农业户口,在
一定的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失业人数
女16-45岁),有劳动能力无业 ───────────
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劳动力资源
机构进行待业登记的人员。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4月10日,其中有关中国的失业定义根据原国家劳动部对失业的界定整理。
表二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比较
年份1993 1994 1995199619971998
欧盟10.8 11.1 10.710.810.710.2
日本2.52.9 3.2 3.43.4 4.1
美国6.86.1 5.6 5.44.9 4.6
中国2.52.8 2.9 3.03.1 3.1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字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1999年统计公报;外国的数字转引自《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第85页。
失业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是在1929~1933年发生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发生是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市场萧条、企业压缩生产、裁减雇佣工人而使工人被迫离开工作岗位,而不是工人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自愿失业。可见,凯恩斯只是把需求不足看成是失业的惟一原因,未能进一步分析失业存在的根源,显然不够全面。
真正对资本主义失业原因作出全面、系统和深入分析的是马克思。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失业的必然性;二是经济运行中固有的一般性原因。
一方面,失业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而产生的,失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是需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要有大量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可见,资本主义制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不仅如此,而且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的结合实际上转变为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问题,而其需求程度受资本主义本质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永无止境最大化的追求,在技术不断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失业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失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是一种周期性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难以克服的一种经济现象,这是失业存在的最一般性原因。(注:乔榛:《失业原因:马克思的全面论述及启示》,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年第10期。)因为在经济运行中,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不平衡状态经常出现,且具有绝对性,从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必然存在着不相适应性,失业也就在所难免。
2.发达国家目前存在失业的现实原因
(1)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发达国家不断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内部的重新变革,劳动力市场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那些密集地使用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公司裁员日渐增多,传统制造业中许多职业被淘汰,甚至连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也因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开始面临减员的压力。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下降,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
(2)国际竞争的加剧。世界在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国际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减低成本,许多跨国公司在加强内部管理、精简人员的同时,开始把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中南美、东南亚等国家,这种伴随产业结构转移的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本国员工的大量裁减。
(3)新增劳动力过多。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量增加过快。其原因一是由于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婴儿先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不断上升,加强劳动就业的竞争;三是大量移民涌入,如每年进入美国的移民达90万,德国达50万,且只增不减。目前,世界人口流动量已达1亿之多,移民的大量增加,加强了本已严重的就业问题。
(4)高福利制度带来的副作用。发达国家60年代以后都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实行了广泛的福利制度,尤以欧盟国家为甚。这种制度在保证了国民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在欧盟,各国政府对失业工人的补贴较高,有时比在业工人税后劳动收入少不了多少,这不仅打击了在职者的积极性,也使失业者丧失了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出现了“养懒汉”现象。
3.当前我国存在失业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调。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这是失业和富余职工增多的根本性原因,据此,我国的失业被称为总量过剩性失业。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与资本资源稀缺的矛盾相当突出,用不足世界4%的投资资源来解决占世界1/5以上人口的就业问题。另据预测,我国在未来20年内将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全国城乡统计口径的失业率2000年、2010年、2020年分别为4.52%、5.18%、4.42%。(注:袁守启:《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与流动》,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11期。)
(2)体制性原因。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政策,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中都沉淀了大量的富余人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竞争的增强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多年累积的隐性失业状态逐渐显性化,致使失业、下岗人员不断增加。可见,体制转型是失业人员增多的直接原因。
(3)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原因。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改革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在世界性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下,我国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稳定巩固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实施,必将带来就业结构的大变动。农业成为由过去增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变为排斥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至少有1亿以上的农业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由于结构性供大于求,国家采取了调整压缩政策,致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失业下岗人数大增。加之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改造后的企业和新办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第三产业虽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力量,近年的增长速度也较快,但因其自身包袱较重,以及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因而吸纳新增人数有限,不足以解决其他产业转移的人员。
(4)科技进步的因素。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更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崛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被淘汰,被淘汰的产业部门游离出大量工人,由于技术质量要求的不同,他们又不能全部进入新的产业部门,成为失业者。
(5)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失业。据测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每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将上升1个百分点。
三 发达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1.采取积极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就总体而言,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最大限度地吸纳新增劳动力,防止失业恶化。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增拨财政预算,降低企业税费,提供优惠贷款等,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二是提供优惠条件,鼓励新企业的创办。如丹麦政府向新办企业提供资助,同时积极扶持失业者注册登记为个体经营者。个体户在开业的头两年可得到总数为3万克朗的资助,用于技术咨询和接受培训,此外还享受税收优惠。
2.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第一,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让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在60%以上,瑞士、丹麦、比利时等高达70%左右。西班牙为解决失业率较高问题,90年代中期后,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就业领域大为拓展,每年创造的岗位近300万,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第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通过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提供技术、经营指导、信息服务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调动了中小企业增加雇工的积极性。第三,重视发展信息产业、环保产业,使之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又一重要领域。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在环保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近1%。
3.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失业保障与培训、再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增加了用于职业培训的财政拨款。如丹麦政府近年来就将单纯发放津贴的做法转为积极主动地向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并制定再就业培训计划。荷兰政府将原先主要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迅速转化为符合市场经济的社会行为,失业保障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对建立劳动力市场和提供技术培训的投入。美、法、德等国也都在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并积极开展在职培训,创立了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工程。
4.改革就业制度,采取灵活的就业方式。如意大利政府从1997年6月开始实行劳工出租制,随时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需要。根据新的制度,劳务租赁公司与工人签订无限期劳动合同,一部分成为企业固定工,同时,企业在生产高峰期还可以向租赁公司有限期地“租用”工人,其报酬不低于固定工。美国则流行一份工作两人做,即同他人分享一份工作的就业制度。德、法、英等国则通过缩短工时,以及在一些行业实行部分工作时间的弹性工作制度等灵活就业方式,提高就业率。
此外,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职介网络的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为失业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有效地加以衔接,使现有的就业机会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 对我们的启示
1.对失业问题应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不难认识到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任何形态的社会制度,只要存在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上的不一致,失业就不可避免。对失业问题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这是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由于我国的失业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大局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失业问题。各项治理失业的政策应具备长期性、综合性、制度性的特征,而不能停留在临时防范性和缺少远见的对策上,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2.发展经济、增加岗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失业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力和资本资源不相适应引起的,而发展生产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是解决资本短缺和岗位不足的根本途径。当然,这是就一般而言。针对目前我国就业弹性趋于下降的现状,谨防没有就业提高的经济增长的现象,我国目前宜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一,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拉动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第二,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大力调整、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部门的发展。第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第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优惠措施,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激励失业者自谋出路和创办新企业。
3.把失业保障和再就业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对众多失业者按照“广覆盖,低标准”的原则,设立失业保障基金,使失业者的最基本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再就业工程,变消极救济为积极就业导向。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搞好在职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此外,还应重视和支持职业介绍所、就业指导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劳动力供求网络系统。还可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一些行业采取弹性工作制和缩短工时等灵活的就业方式,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