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关联性,让学生易于突破新知
走进课堂的学生对即将学到的内容有可能是白板,但对于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基础。新知如果没有和之前的学习习得结合,改变无从完成。学生的习得的知识有正确的、不完整的、不当的(使用场景不适当)和错误的,新知只有解决了经验的偏差,才能改变学生的认知,也就是态度、知识和行为的改变。所以在课堂教学练习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加强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用到类比、故事、对比等生动化手段。建构步骤是:激活旧知-->纠正旧知-->论证新知-->质疑新知-->习得新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练习注重关联性,就能把已学知识作为“铺路石”,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中找到共同点和规律,从而更容易跨上新知识这个“台阶”。例如,在新单词教学时,我会利用已学知识设计“猜谜”、“单词变变变”等形式的课堂练习。在已会单词的基础上,改变一个辅音字母或加一个字母变身为新学单词,或者在已学单词中找到发音相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推断出新单词的读音和拼写。bird---girl---ir---skirt, old---c+old---cold,boat---goat。这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单词,为新授单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新知识的突破,读音准确掌握,拼写容易记忆,并且掌握到了同类单词的拼写发音规律。孩子们自信心大增,学习的兴趣也更浓。
二、注重趣味性,让学生乐于突破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知识课堂练习设计有趣味性,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获得新知,并乐在其中,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趣味多样性原则是指设计练习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巧设练习,诱发兴趣,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高效的学习。机械重复的练习,枯燥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然印在纸上的练习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试试游戏化练习,游戏的过程让学习的痕迹淡化、让输赢不可预测。(更适合低年级阶段)例如:
1.Making Pairs
这个游戏类似于电脑游戏“对对碰”,但这个改进版可以帮助学生记录每个单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①分组:学生可以独立成组、两人一组或者全班一起进行;
②准备:将单词及图片剪成卡片,准备纸笔;
③任务:尽可能多地配对单词与图片;
④规则:将卡片像洗扑克牌那样洗开后翻面放置,学生每次翻开两张,并将卡片内容大声读出来。如翻开图文配对成功则继续翻牌,如不配对则将卡片翻回并换另一组进行游戏。为了锻炼孩子们的书写能力,同时让游戏进展得更快,可以每组安排一名“小秘书”,负责写下图文位置,并每次换一名小秘书,让每人都有写的机会。
2.Bingo
各年龄段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游戏,孩子们也可以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单词。
①分组:可以每名学生单独进行,也可两人或多人一组进行;
②准备:将单词剪成卡片由教师保管,给每名学生准备一张网格表,上有表示单词的图片或单词本身。当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张空的网格表,让他们自己填写单词;
③任务:划掉所有单词后喊“Bingo”
④规则:事先将单词写到黒板上。洗完卡片后翻面叠放。老师每次随机翻一张卡片并读出来,让孩子们听到后将单词用笔划掉。划掉所有单词后并第一个喊Bingo的学生即可获得胜利。
3.Guessing game
这个游戏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学生们热情高涨,参与度高,到游戏结束都还常常还意犹未尽,最终成功突破新知。
①分组:学生可以独立成组、两人一组或者全班一起进行;
②准备:将单词或图片剪成卡片;
③任务:猜对对方手中卡片上的单词;
④规则:一人面朝大家,另一人手拿卡片站在他的后面。前面的人用句型Are those tomatoes?问,来猜卡片上是什么,另一人通过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来回答,直到猜对。
三、注重多样性,让学生善于突破新知
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不一样,擅长点也不一样,经常变换方式,用多样的形式教学,往往可以达到兼顾全体的目的。就教学方法而言,新授前组织基本功练习或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性练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授结束时要作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新课后要作提高性的对比练习、综合练习,或为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安排难而可攀的思考性练习。就教学实践而言,可以通过看图猜单词、猜谜语、编歌谣、创编对话、仿写句子等多种形式,让学情各异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突破新知,有所收获。
本文系: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突破新知的课堂练习设计实例及实效性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JQ[2018 ]GHB250)成果”
论文作者:杨 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20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