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浅析论文_王嘉怡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浅析论文_王嘉怡

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作为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此,文章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对我国货币政策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经济;货币政策;电子货币;影响

引言: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不断突破行业和地域的限制。伴随着以电子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快速壮大,金融科技的创新也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正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形态。由于互联网经济的交易总量快速增长,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得以表现出更多的活力,然而,这也对我国以线下银行为核心的传统金融格局产生了冲击。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将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思维的金融代表着开放、分享、平等和协作,它绝对不仅仅是传统金融的简单互联网化,也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加入金融,而是由此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包括更多形态和功能的一系列金融形式,它主要包括有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互联网征信和网络贷款、互联网保险、P2P 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等。

互联网金融特点:一是虚拟特征。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业务都是虚拟化的,并且很多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也是虚拟化的。以电子货币为例,它可以帮助消费者很方便地通过虚拟货币完成支付;二是互联网金融业务边界具有模糊性。由于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而完成,这就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且扩大了应用范围,必然对传统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机构及其业务产生很大的冲击,进而使得金融业务的边界逐渐模糊化;三是开放性的特点。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金融业务在时间、空间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而以大大促进金融业务的高效运行。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四是透明性。利用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特点,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这样可以为金融业务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2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通过其传导机制影响中介目标的变化,最终达成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就业的政策目的。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1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由于其具有滞后性和动态性,因而会借助一些能较快反映经济状况变化的指标,作为观察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信号,这就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的中介环节,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等货币变量。

2.1.1 互联网金融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降低

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货币供应的可测性和相关性。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函数决定。首先,互联网金融使得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变得模糊,各层次货币之间的转化变得更为迅速便捷。随着时间推移,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成熟,在未来,当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的时候,就很可能使基础货币朝着虚拟化发展。因而计量也变得更加困难。另外,互联网金融导致很多金融业态的边界不好界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容易导致重复统计或者统计遗漏,因此监管和统计的数据就失去其准确性,使得货币供应与物价增长、经济发展等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下降。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基础货币的供应量由中央银行控制,但是互联网金融使得货币乘数的变化趋于不稳定。货币乘数由超额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通货比率等因素决定,随着电子支付的盛行,使得流通中的通货数量减少,存款准备金也将减少,因而电子货币在导致现金漏损率减少的同时,货币乘数将随之增大。这就使得货币供应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

2.1.2 互联网金融增强了利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

互联网金融增强了利率的可测性。互联网金融以电子货币的大规模使用,事实地加大了货币供给,并且了提高了整个货币体系的电子化水平,因而增强了货币体系的透明度,政府机构、企业及普通个人都能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了解到利率的最新变化情况。互联网金融增强了利率的可控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货币体系运转的效率,也使得中央银行相关政策的传导更加快捷。电子信息渠道可以最快地将影响利率的政策转递出去,并通过市场参与者的快速反馈得到回应。互联网金融增强了利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利率是市场运行的结果,因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信号指标将会更有效率,准确性更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样会对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产生一定的影响。

2.2.1 互联网金融会削弱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节效果

法定存款预备金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中央银行并没有对互联网电子支付要求存款准备金,这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使大量资金通过网络流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而脱离了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约束,使得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大大减弱。另外,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主要是通过对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控制,而通过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大量活期存款流向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并因此产生了央行控制外的派生存款,使得货币供给量失去控制,结果,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效力就会降低。

2.2.2 互联网金融会削弱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效果

再贴现率也是中央银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大小与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有关,依赖程度越高,再贴现率的调控作用越大,依赖程度越低,其调控作用越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透明度,也让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更加便捷。这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而对央行的再贴现依赖减少。因而,央行的再贴现政策的调节功能就会被削弱。

2.2.3 互联网金融会对公开市场业务造成干扰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直接参与货币交易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调节作用的效果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交易速度以及中央银行持有的通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快了金融市场信息的传递速度,公开市场业务任何价格的波动都能得到快速反馈,市场参与者在购买各种金融工具的同时,都在不自觉中配合了央行的政策操作,使得政策效果更加优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电子货币得到广泛使用,导致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逐渐被替代,进而会让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大缩减。这样,中央银行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不能在公开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导致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被削弱。

3.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3.1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首先,中央银行根据目标制定货币政策,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并实施;然后,政策工具传递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各方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后,对中介目标产生影响,并影响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会使传统银行的存款、贷款和结算功能逐渐弱化,目前银行网点和自助取款机的大批撤店就是例证,这种变化表明商业银行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减弱。因而,商业银行的政策传导作用将逐渐丧失,而不得不向“非中介化”发展。另外,互联网金融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由于互联网金融更容易捕捉新的信息和变化,并传导快捷,对政策的实施形成反作用力,如果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没有预见到这种信息和变化,那么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必然出现误差。

3.2 注重健康发展,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在立规建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为原则的前提下,给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变化趋势,从宏观审慎的高度,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将消费者权益和投资者保护作为立法和监管的起点和基础,同时对于同一市场和同类业务应当保持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使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监管原则和框架下开展公平有序的竞争,以避免混业经营中的监管套利扰乱金融市场。

3.3 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资产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短缺为同业存款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无风险高收益,这也是互联网货币基金能够保持高收益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畸高的无风险收益对实体经济发展并无益处。为此,金融主管部门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审慎配置资产规模与期限,从需求端源头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同业存款的依赖度;此外,证券业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基金公司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并要求与银行未支付利息严格挂钩,以防范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消除套利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对多方面、多层次的,中央银行应该对传统的货币政策各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便在新的技术变革中,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预见到互联网金融影响的方方面面,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保证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和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彭涵祺,龙薇.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研究——以新兴网络金融公司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4.

[2]白萌萌.网络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商,2016.__

作者简介:

王嘉怡 身份证号码:32051119920120XXXX

论文作者:王嘉怡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浅析论文_王嘉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