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纵论经济大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势论文,经济论文,吴敬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呈敬琏教授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话中指出,今年1-4月份经济发展情况表明,1997年以来“扩大供给”的第二手反衰退政策的效应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与“扩张财政”的第一手政策作适时的调整,强化前者,弱化后者,减小对国外的依存度,增强自立更生的能力,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就会持续下去。
吴敬琏分析说,按当前各项先行经济指标来看,今年全年GDP增长达到7.5%不成问题。但良好的开局能否持续下去,关键要看造成这种势头的因素能否持续下去。目前晚国经济学界有两种观点。乐观派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越过拐点;悲观派认为,目前为时尚早,还可能出现随机性波动,而双方的归因都是四年来一直坚持的积极的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银行“适当的货币政策”。
他指出,我首先认为,用这种理由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不可靠的。由于单纯的财政政策造成的“挤出效益”,只适于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限制,及加税导致的民间投资乏力,使其负面作用从长远来看将愈显突出,因此世界上很少有单靠财政扩大需求,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但我同时认为,悲观派的道理是对的,但结论可能不对;乐观派的道理是不对的,但结论可能是对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前者没有看到1997年以来的反衰退政策不单有扩张财政一手,还有扩大供给的另一手。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政策同时也包含了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理论与“供给学派”的扩大供给方面的理论,即政府的主功能应是发挥供给方面活力的刺激作用,即增强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从根本上讲,只有企业生产的活力和能力扩大了,经济的长期增长才是现实的。今年1-4月份的发展情况已经表明,“第二手”的效应更明显地发挥出来,因此,好的势头可以持续下去。
吴敬琏在谈到负面的不确定因素时指出,这主要是来自于外部,一是美国经济是否已真正步入衰退期;二是中美关系能否保持稳定地发展。由于这两者目前都还不明朗,加上我国经济对国外依存度过大,高达50%,我们暂且将其估计得更悲观些,这样我们就会更多地来靠自己。
他说,所以,“两手”的力度要适时地调整,根据第二手的强度相机地逐渐减弱第二手的力度。那么强化第二手的空间是否有,有多大呢?从目前情况看,空间还很大。一是地区发展差别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增长势头依然高涨,若将东部的体制搬到西部大开发中,改善投资环境,那就更不得了。二是国企改革正在并且有待进一步深化。打破垄断,国有股减持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真正与国际接轨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三是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外部环境及文化背景等关键要素还要逐步完善。四是更为艰巨的就是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法治国家”。市场经济若不用法治,就会掉进“市场陷阱”,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这几件事如果办好,那么不管国际上有何变动,我们都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