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台湾_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在台湾_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在台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在台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应台湾大学邀请曾于1995年和1996年两次到台湾访问讲学,先后在台湾大学、政法大学、中兴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东吴大学、中山大学等讲述过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也同这些学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进行过多次交谈,参加了一些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查阅了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资料,专门拜访了一些有名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了解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在台湾的情况。我综合为四个方面作一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在台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台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至1980年,是严禁时期。在这长达30余年的时间内,国民党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不单纯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股潮流,而是共产党的理论,“非我族类”的“邪说”,是应该批判并打倒的。国民党官方害怕人们介绍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在台湾的传播看作是危及国民党生存的洪水猛兽,认为“马克思邪说横行正是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之一,决不能让它在台湾有立足之地。”这就使国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要人们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害怕人们了解并传播。因此,对于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人员也要严格限制,只限“忠党爱国人士”研究批判。据说,当时在大学中只有两位教授在政工干校和东亚研究所开过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批判也主要是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立场出发的。一般人既不能阅读也不能收藏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否则以“思想罪”论处。

对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出版也有严格限制,一般出版社不能出版这类书,只有国防部所属的黎明文化图书公司、国民党经营的中央文物供应社和正中书局才能出版,并且书皮上都有“批判”两字。图书馆中有关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一律查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还有少数人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如台大法学院图书馆日文版的《资本论》和农学院图书馆中文版的《资本论》就成为爱好读书的学生社群的公开秘密。

第二个时期从1980年至1987年,是松动时期。这个时期尽管官方没有明文规定可以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的限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比严禁时期有了改善,检查不那么严了,管制也不那么紧了。一些大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一些出版社也开始出版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当时旅居新加坡的洪镰德教授于1983年首次在台湾出版了《马克思与社会学》和《传统与反叛——青年马克思思想初探》两本书,为台湾人提供了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新视角,引导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高宣扬教授出版了《新马克思主义导引》一书。这部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内容作了介绍,成为台湾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这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台湾的出版打开了紧锁的马克思主义宝库的大门。人们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反思国民党严禁时期的做法究竟有什么问题,等等。与此同时,洪镰德和高宣扬两位教授先后在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大学宣讲他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并在讲台上和发表的文章中公开批评国民党高级官员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这样,台湾的一些学者和青年学生慢慢地开始迈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门。

第三个时期从1987年至今,是解禁后的时期。1987年,台湾新闻局宣布解除在台湾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禁令,学者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人类文化来研究并允许在大学开课。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和发展,以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人们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成了合法的行为。因此,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热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原著和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可以在台湾公开出版发行,图书馆也可以存放有关马克思的著作和资料。一般文科院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总之,在台湾,马克思主义正在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研究,正在慢慢地发展着。

二、苏东剧变后台湾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在世界动荡的大潮中,苏联解体了,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举起了民主社会主义旗帜,有的干脆向资本主义靠拢。据此,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末日来临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共产主义的大失败得到证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举行了“世界变局下的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会,谈了他们的看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位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定位问题是认识世界变局下的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台湾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否过时不取决于少数资本家、政治家及其学者们的意愿,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学说,今天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超过它。有的教授指出:“随着东欧国家的松绑、自由化而变成‘新民主’之后,统治欧亚大陆长达七十四年的苏共也告垮台,从而促成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主义相标榜的苏维埃之赤色帝国之分崩离析。……从而滋生出马克思主义何去何从的困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但是,正如本世纪20年代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所言:尽管马克思个别的学说主张,都有被批驳为谬的可能,但马克思革命性的辩证法、也即由辩证法中寻绎出他理论所包涵的实践本质,却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永久常新的真髓。”有的教授还指出:“尽管本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遭遇重大挫折,处处呈现这一意识形态的衰疲无力,但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目标的揭示、对未来美好蓝图的勾画,仍旧是它发挥魅力、提供希望之所在。尤其在资本主义业已征服全球、渗透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层面的情形下,物化异化渐趋巅峰之际,能够对资本主义的弊病提出批判匡政的针砭良药,舍马克思主义之外别无其他。”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问题

台湾学者认为,在今天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地位都是明显的。这首先在于它固有的自成一格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从19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始终都不仅限于政治和社会实践的领域,而且从理论上注意吸取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其他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轴心的包括哲学、经济学在内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把人类思想引向一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深刻的西方文化传统的精华。台湾学者认为这一点被后人忽视了。我们在评价马克思的学说时,往往只看到其自成体系的一面,而忽视其体系中具有深刻和长远价值的那些理论因素,更看不到这些深刻的理论因素同西方文化传统精华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隐含着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古希腊和启蒙运动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它使人总体的人性得到解放。其次,马克思主义容纳了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和方法。作为理性主义的信徒,马克思相信理性的力量终究可以认识人类历史和认识世界。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怀。这种关怀在于激发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也就是人的独立判定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台湾学者认为,就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而言,与其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如说它深入而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之中。就连“最现代”和“后现代”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例如米谢·福柯、比埃尔·布尔迪厄的最新理论,也不能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台湾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经济学上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最大特色在于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范畴,而导入阶级的概念。这样便使旧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引入了阶级概念之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不再局限于价格形成的探讨,而是提供了社会与伦理范畴上的分析的基础。阶级被视为一种明显的社会过程,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再由剩余价值导出利润,并获得剥削之观念,据以发展阶级之分析并提出阶级斗争之观念,于是超越了物的范畴而进入了包含政治、社会与伦理的人的社会,而不仅限于经济的分析。马克思又以劳动价值论出发去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与流通过程,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去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其次,台湾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贡献是建立了一套唯物史观的架构,以分析长时期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变迁。而马克思最大的贡献是他开展的跨学科研究,他的经济分析常伴随着历史、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伦理等学科的色彩。因此,从近代学科之间整合的观点来看,马克思的方法论也是值得肯定的。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台湾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在世界变局下仍然对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认为,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总结。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科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研究。这种马克思主义将会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在台湾的研究情况

马克思主义在台湾已进入研究阶段。从台湾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来看,研究工作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方面进展。仅举几例可见一斑。

(一)对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总结

《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理论》是台湾中山大学中山所所长姜新立教授的著作。这部著作的内容很广泛,几乎涉及当代所有理论,同时也有相当的深度。该书在第一章对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了总结。总共讲了六个问题:

1.古典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古典的马克思主义是指1840年至1895年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世时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突出了意识形态的特点,因此也可以叫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直到《费尔巴哈论》近二十部著作中阐述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历史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其突出的特点是意识形态化。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化的体现。

2.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难题

作者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是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学说,也就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的学说。这种学说在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和通俗化的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变得庸俗化,常将恩格斯的意见变成马克思的思想,经济决定论就是他们庸俗化的结果。

3.马克思主义的变异

作者认为,这个时期是从列宁与考茨基对革命问题的争论开始的。这两个人的争论和分歧使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变异。在争论中列宁取胜。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离开暴力革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是改革,而是革命,并且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上首先取得胜利。这就使社会主义离开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使马克思主义的变异更大了。他推行的个人崇拜、一党专制和恐怖主义,实际上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一再声明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这些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人个个自称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4.多元共产主义的出现

作者认为,由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独断性,从理论和制度上控制了第三国际和附庸的社会主义政权,自封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以莫斯科为中心,对全世界的共产党进行控制,如有背离便进行铁面的国际专政。

这种局面到50年代开始变化,一元的共产主义出现分化,出现了南斯拉夫的铁托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古巴的卡斯特罗主义以及欧洲共产主义、东欧共产主义、朝鲜共产主义、越南共产主义等。这种多元的共产主义有两个变化:其一,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其二,从服从统一的领导到各国独立自主。

5.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面目

作者认为,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分为两大主流:继承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适应落后地区工人革命的东方共产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战后西方工人运动陷入低潮,苏联模式的弊病以及法西斯主义的猖獗。由于这些原因,马克思的预言没有实现,迫使一些西方学者重新思考马克思原来的设计,因而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多种面孔:社会形式上的面孔有自治的社会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人文主义的社会主义、混合的社会主义、多元的社会主义等;理论形式上的面孔有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佛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等。

6.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作者通过以上的分析,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驳斥了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死亡了的谬论,认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老化了,动脉硬化了,应注入新鲜血液。虽然马克思去世了,但马克思主义没有死亡。虽然20世纪就要结束了,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马克思主义是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尽管现在暂时处于逆退发展中,但不能据此断定马克思主义过时,它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它对21世纪人类的科学成果吸取的程度和对人类提出的问题的解决程度。

(二)对于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研究比较深入

1990年,桂冠出版社出版了宋国诚博士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探》一书,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历史、概念与方法;第二部分:理论的解析和批判;第三部分:马克思与黑格尔。这部著作以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想为主线,对马克思《手稿》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对《手稿》写作的背景、结构、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阐发,是迄今我所看到的对《手稿》的最详细的解析。在解析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解。如在对基本概念的分析中,对异化劳动内涵的揭示、对劳动内涵的分析都有新意。

在对劳动范畴的分析中,作者指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误解。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劳动是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们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作者指出,这段话对黑格尔有误解。

首先,黑格尔讲的劳动决不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超出物质与精神的一般劳动,是含有深刻的丰富的内涵的总体性劳动,这样的劳动概念没有必要区分物质的或是精神的,而是抽离了一切个别的特定条件的生命活动。在黑格尔看来,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的劳动,才能看出它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但是黑格尔也没有局限于“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的概念,而是肯定了“具体的劳动”。这在他的《美学》一书中有专门论述。黑格尔认为“具体劳动”不仅是繁荣艺术的条件,而且又是社会的普遍理想和个人人格独立自主两者相互统一实现的条件。作者进一步指出,黑格尔讲的“具体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具体的体力劳动”,是人把自己的能力、理想和意志体现在业已“人化了的”自然中的实践创造活动,是人自身获得“实现”、“塑造”的过程。所以黑格尔讲的劳动实质上是人在人化的自然中进行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社会活动。

作者接着进行分析,认为马克思断言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也是无根据的。因为黑格尔在青年时代就注意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机器生产对人的完整人格的破坏性。在《美学》中也同样流露了他对异化劳动的同情与关切。黑格尔对采取分工形式的劳动有相当程度的批判。他认为在分工和相互的劳动依附关系下,“每种活动并不是活的,不是各人有各人的方式,而是日渐采取照一般常规的机械方式。”黑格尔不仅表明了在资本主义下劳动的消极性、机械性和僵死性,而且还强调了这种劳动造成了人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使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义。于是人在劳动中失去了享受自己的创造活力和一切天生秉赋的权利,不能在劳动中发现欢乐和美感。这些显然不是劳动的积极方面。总之,此书不少地方都透露出作者的独到见解,他对劳动概念的分析确实有一定道理。仅此便可看出作者对马克思原著的理解是有深度的。

(三)对马克思主义专题的研究也有深度

台湾学者最近推出了重读马克思主义的系列丛书,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等。这些丛书结合现代科学对马克思主义专题进行探讨,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对“现代性”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就很有新意。作者分析了各种“现代性”的理论,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作了系统论述:(1)马克思是一位现代主义者, 倡导现代的理念,能深刻地理解及欣赏现代性的意义和潜力;(2 )马克思是“批判现代”或“反现代主义者”,他批判现代性的病态(如异化)及危机,并试图改造之,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之一;(3)马克思也是一位“激进的现代主义者”, 他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除异化,解放生产力,以求进一步实现现代的理念。作者对上述三者的辩证关系作了系统论述,较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性”概念的内涵。这套丛书正在陆续出版。它既是台湾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深化的成果,又会推动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

台湾学者还经常不定期地召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讨会。如1997年3月21 日在中研院召开的题为“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例。此会有百余人参加,讨论了八个专题。“法国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研究”、“理性选择与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论到后马克思主义”等都有鲜明的时代感。

马克思主义在台湾不只是我介绍的这几个方面,我只是据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了些介绍,肯定只是现象性的说明。但这已经足以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并且对我们有所启发。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科学文化和精神的发展。随着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不管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马克思主义终将成为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在台湾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