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平,董受全,刘亿[1](2021)在《未来海战新变化引领下的反舰导弹发展新趋势》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未来海战必将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景象。基于此,首先从作战形态变化、信息保障需求、兵力部署方法、体系配置要求和装备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了未来海战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而后从适应未来海战要求、提高导弹作战能力等角度,围绕射程覆盖范围要求、高速突防需求、长时巡航需求、体系协同作战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未来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可为未来反舰导弹武器装备发展和反舰导弹作战使用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宋贵宝,宋佳明,刘铁,周荣基,刘磊[2](2019)在《美俄反舰导弹发展对反舰导弹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各国争相研制新兴武器,新式样的反舰导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从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入手,从美俄两国反舰导弹发展理念、现役型号、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分析与总结,旨在为发展反舰导弹武器装备体系提供一些启示。
王少平,董受全,隋先辉,李晓阳[3](2019)在《新作战理念推动下的反舰导弹发展新趋势》文中指出主要分析了当前作战理念等的发展变化,以及美、俄等国反舰导弹发展现状及特点,并结合新作战理念,分析了未来反舰导弹的基本作战样式。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技术性能、智能化发展需求以及集群化作战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未来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
张羽翔[4](2018)在《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舷侧板毁伤失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爆炸载荷作用下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板结构的力学行为及失效模式进行研究。针对捕鲸叉反舰导弹攻击水面舰艇穿过外板并进入舱室后爆炸的的攻击特点和毁伤模式,对加筋复合结构舷侧板在反舰导弹爆炸毁伤作用后的动态响应过程及塑性大变形失效进行分析。根据炸药的爆轰理及冲击波的传播理论确定了爆炸冲击波参数的理论模型,将爆炸载荷简化为随时间变化而线性变化的三角形载荷。再根据基本假设和间距平摊简化方法,结合板的弹塑性变形原理和塑性铰理论建立了加筋舷侧板挠度变形值的理论计算力学模型。通过将数值仿真计算挠度值与理论计算挠度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简化理论模型和数值仿真计算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舷侧板的塑性变形理论得出舷侧板在高载条件下的塑性区域范围理论计算模型。建立与试验相对应的数值仿真模型,将数值仿真计算得出的塑性区域范围与理论计算得出的塑性区域范围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数值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有限元软件AUTODYN分别建立了在爆炸载荷作用下以船钢、99.5%陶瓷以及凯夫拉纤维材料为夹芯层的复合结构舷侧板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应用流固耦合的Euler-Lagrange算法分别计算了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挠度变形值以及塑性区域范围。通过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加强筋、板厚、板组合方式以及板单元拼接方式等因素对爆炸载荷下含有加强筋结构的复合结构舷侧板的动态响应过程。分析了加强筋、板厚、板组合方式以及板单元拼接方式等因素对加筋复合结构舷侧板塑性大变形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进而为塑性模式失效提供判定依据。
张跃坤[5](2017)在《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反舰导弹主要有两种发展趋势,超音速巡航反舰导弹是其中之一。为了提高导弹的射程和突防能力,超音速反舰导弹常采用高空弹道巡航结合俯冲攻击弹道或超低空掠海弹道逼近目标后进行攻击的弹道方案。本文以高空巡航弹道结合超低空掠海弹道的攻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超音速巡航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反舰导弹进行数学建模。定义了反舰导弹运动方程常用坐标系,给出了坐标系间转换关系,通过牛顿力学及相关定律建立导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给出了方程中气动力、气动力矩等的计算方法,得到反舰导弹六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为后文的研究和设计奠定基础。针对侧向弹道方案中导弹主要制导目的是准确命中目标及保证毁伤效果的情况,提出一种分阶段采用比例导引律和弹道成型制导律的制导方法。建立了比例导引律线性化模型,对理想条件下比例导引制导回路进行分析,得到最优比例导引系数和标准化脱靶量与末制导时间的关系。对弹道成型制导律进行了数学推导,并对弹道成型制导律的工程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剩余飞行时间估计对制导精度的影响。针对纵向弹道具有攻角约束及快速降高的特点,提出一种快速降高且弹道平滑的制导策略。反舰导弹末制导段纵向弹道分为四个阶段,采用最大过载下降高度的方案下压段和采用高度跟踪控制的一次降高段、二次降高段和掠海攻击段。针对各个阶段设计了纵向制导方案。侧向弹道分为不机动的稳定飞行段、采用比例导引制导的追踪制导段和采用弹道成型制导律的机动制导段。研究了制导系统工作流程及交接班条件。针对反舰导弹高度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姿态驾驶仪和三回路过载驾驶仪两种结构的高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并分析了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弹体静稳定度对驾驶仪性能的影响。最后给出干扰因素拉偏仿真,验证了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结果的正确性和鲁棒性。
刘杨,宋贵宝,罗亚民[6](2017)在《国外反舰导弹发展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介绍国外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分析反舰导弹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反舰导弹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最后给出了对我军反舰导弹发展的启示,可以为我军新型反舰导弹的发展提供参考。
刘杨,宋贵宝,刘泽坤[7](2017)在《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综述》文中指出文章简要介绍了舰空导弹分类与使用特点,详细阐述了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概况、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历程对我军舰空导弹发展的启示,可以为我军新型舰空导弹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董受全,王少平,李晓阳,张华英[8](2017)在《反舰作战新变化及反舰导弹发展新动向》文中研究指明主要分析了当前海军战略发展变化条件下,反舰作战面临的新情况,并分析了新形势下反舰作战出现的几个新特点和新变化。最后从作战需求、技术发展和信息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
孙胜,王钦伟,曹洁,蔡高华[9](2017)在《反舰导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题,从提高导弹突防能力、实现超视距远程攻击和作战信息一体化方面分析了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反舰导弹精确末制导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卞立新,罗兴柏,赵英峻,王宇宁[10](2017)在《典型反舰导弹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指出反舰导弹作为现代海军中的重要武器装备,在海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一直倍受世界各国关注。对世界上各国海军现有的典型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典型反舰导弹的性能参数等进行了说明。以此为基础,对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二、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未来海战新变化引领下的反舰导弹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未来海战新特点 |
1.1 打有准备之仗与突发应急处置相结合 |
1.2 有限兵力使用与无限节点保障相结合 |
1.3 固定兵力常驻与动态兵力部署相结合 |
1.4 重点目标打击与体系综合防御相结合 |
1.5 有人集中指挥与无人分布作战相结合 |
1.6 指挥艺术运用与智能辅助决策相结合 |
2 反舰导弹发展新趋势 |
2.1 大射程与超近程并驾齐驱 |
2.2 超高速与长航时并行不悖 |
2.3 智能化与抗干扰齐头并进 |
2.4 新技术与好传统齐足并驰 |
2.5 分布式与体系化兼容并包 |
3 结束语 |
(2)美俄反舰导弹发展对反舰导弹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发展历程 |
2 美俄反舰导弹武器发展现状 |
2.1 美国 |
2.1.1 发展理念 |
2.1.2 现役典型型号 |
1) 捕鲸叉 |
2) 战斧 |
3) 远程反舰导弹 (LRASM) |
2.1.3 美国反舰导弹发展方向 |
2.2 俄罗斯 |
2.2.1 发展理念 |
2.2.2 现役型号 |
1) 白蛉 |
2) 匕首 |
3) 锆石 |
2.2.3 发展方向 |
3 对发展反舰导弹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 |
3.1 基于体系技术牵引,研发人工智能、超高速技术 |
3.2 基于体系发展牵引,发展多任务能力 |
3.3 基于体系能力牵引,完善导弹型号 |
3.4 基于体系系统牵引,发展通用化导弹 |
4 结束语 |
(3)新作战理念推动下的反舰导弹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反舰导弹作战理念新变化 |
1.1 分布式作战 |
1.2 敏捷作战 |
1.3 蜂群式作战 |
2 反舰导弹发展现状及特点 |
2.1 美国 |
2.2 俄罗斯 |
2.3 其它国家 |
3 未来反舰导弹作战特点分析 |
3.1 体系化作战和网络化作战增强 |
3.2 一体化作战和分布式作战并存 |
3.3 信息化与机械化作战兼顾 |
4 未来反舰导弹发展趋势 |
4.1 反舰导弹综合技术性能不断提升 |
4.2 反舰导弹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 |
4.3 反舰导弹集群化作战能力逐步增强 |
4.4 反舰导弹作战信息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
5 结束语 |
(4)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舷侧板毁伤失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舰武器战斗部及大型水面舰艇舷侧防护结构研究 |
1.2.2 单层舷侧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毁伤及失效研究 |
1.2.3 复合结构舷侧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毁伤及失效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作用于板架结构的爆炸载荷特征 |
2.1 炸药的爆轰及爆炸冲击波初始参数 |
2.2 爆炸产生的载荷及模型简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炸载荷作用下加筋舷侧板力学特性研究 |
3.1 加筋舷侧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力学响应分析 |
3.1.1 加筋舷侧板挠度变形理论分析 |
3.1.2 加筋侧板力学响应挠度数值模拟分析 |
3.2 加筋舷侧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塑性区范围 |
3.2.1 中载时的舷侧板塑性区范围 |
3.2.2 高载时舷侧板塑性区范围 |
3.2.3 加筋舷侧板塑性区范围数值模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炸载荷作用下复合结构舷侧板力学特性研究 |
4.1 复合结构舷侧板力学模型的建立 |
4.2 复合结构舷侧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力学响应分析 |
4.2.1 复合结构舷侧板建模过程 |
4.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舷侧板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失效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爆炸载荷下舷侧板失效模式分析 |
5.2 加强筋对舷侧板失效模式的影响 |
5.3 厚度对舷侧板失效模式的影响 |
5.4 舷侧板组合方式对舷侧板失效模式的影响 |
5.5 板单元拼接方式对舷侧板失效模式的影响 |
5.6 舷侧板变形失效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5)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反舰导弹突防弹道概述 |
1.2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调研 |
1.3.1 比例导引律和弹道成型制导律技术 |
1.3.2 导弹纵向弹道高度控制系统设计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导弹动力学建模 |
2.1 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关系 |
2.2 导弹运动方程组的推导 |
2.3 反舰导弹数学模型 |
2.3.1 气动力和力矩计算模型 |
2.3.2 推力、质量和转动惯量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末制导段侧向弹道制导律研究 |
3.1 比例导引制导律分析 |
3.1.1 比例导引制导系统线性化模型 |
3.1.2 理想条件下比例导引制导回路解析研究 |
3.1.3 理想条件下最优比例导引系数 |
3.1.4 比例导引制导系统标准化脱靶量研究 |
3.2 弹道成形制导律理论推导 |
3.2.1 重要变量的几何定义 |
3.2.2 弹道成型制导律的终点限制条件 |
3.2.3 弹道成型制导律的推导过程 |
3.2.4 非线性仿真验证 |
3.3 弹道成型制导方案工程实现途径研究 |
3.3.1 ?tgo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
3.3.2 k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
3.3.3 ?tgo、k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
3.3.4 引入ε对落角偏差和脱靶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弹道与制导方案设计 |
4.1 弹道方案设计 |
4.1.1 纵向弹道方案设计 |
4.1.2 侧向弹道方案设计 |
4.2 纵向制导方案设计 |
4.2.1 方案下压段制导方案设计 |
4.2.2 一次降高段制导方案设计 |
4.2.3 二次降高段制导方案设计 |
4.2.4 掠海攻击段制导方案设计 |
4.3 侧向制导方案设计 |
4.3.1 稳定飞行段制导方案设计 |
4.3.2 追踪制导段制导方案设计 |
4.3.3 机动制导段制导方案设计 |
4.4 制导系统流程设计及全弹道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纵向弹道高度控制系统设计 |
5.1 两种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研究 |
5.1.1 姿态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研究 |
5.1.2 三回路过载驾驶仪设计方法研究 |
5.2 对应不同类型驾驶仪高度控制系统设计 |
5.2.1 高度控制系统设计 |
5.2.2 两种结构的高度控制回路对比 |
5.3 静不稳定及临界稳定弹体对驾驶仪性能影响分析 |
5.3.1 不同弹体静稳定度对姿态驾驶仪性能影响 |
5.3.2 不同弹体静稳定度对三回路驾驶仪性能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弹道精度仿真计算 |
6.1 干扰极限拉偏仿真与分析 |
6.1.1 气动参数拉偏 |
6.1.2 发动机参数拉偏 |
6.1.3 风干扰拉偏 |
6.1.4 转动惯量拉偏 |
6.2 随机拉偏仿真与分析 |
6.2.1 仿真条件与干扰类型 |
6.2.2 蒙特卡洛仿真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舰空导弹概述 |
2.1 舰空导弹概念 |
2.2 舰空导弹分类与特点 |
2.3 舰空导弹防御层次 |
2.3.1 远程、中高空空域层次 |
2.3.2 中程、中低空空域层次 |
2.3.3 近程、低空空域层次 |
2.3.4 末端自卫层次 |
3 国外舰空导弹发展概况 |
3.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3.2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3.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
3.4 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趋势 |
4 对我军舰空导弹发展的启示 |
4.1 利用多种手段, 获取空中信息优势 |
4.2 适应复杂干扰环境, 保证武器作战效能 |
4.3 强化末端舰空导弹超低空反导性能, 做到精确制导、精确打击 |
4.4 提升中近程舰空导弹火力密度, 推进防空反导网络化、一体化与自动化建设 |
4.5 发展舰空导弹执行多任务能力, 提高防空反导作战效率 |
5 结语 |
(8)反舰作战新变化及反舰导弹发展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反舰作战面临的新情况 |
1.1 海军战略及作战理念的发展变化 |
1.2 作战对象及作战任务的发展变化 |
1.3 防空武器及防空反导理论的发展变化 |
2 反舰武器家族出现的新成员 |
2.1 舰空导弹“改行”执行反舰作战任务 |
2.2 反舰导弹“兼职”对近岸和陆上目标进行打击 |
2.3 反辐射导弹“助力”执行反舰作战任务 |
3 反舰导弹发展新动向 |
3.1 基于现有储备, 提高针对性和效费比 |
3.2基于作战任务需要, 提高通用化水平和执行多任务能力 |
3.3 基于作战对象防御能力, 提高导弹突防性能 |
3.4 基于体系作战需要, 提高信息保障水平 |
4 结束语 |
(9)反舰导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反舰导弹概述 |
2 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 |
2.1 第一代反舰导弹 |
2.2 第二代反舰导弹 |
2.3 第三代反舰导弹 |
2.4 第四代反舰导弹 |
3 反舰导弹未来发展趋势 |
3.1 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 |
(1) 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 |
(2) 提高导弹飞行速度, 发展超音速和超高音速反舰导弹 |
(3) 采用隐身技术提高导弹的隐蔽性 |
(4) 采用先进制导系统提高导弹抗干扰能力 |
3.2 实现超视距远程攻击 |
(1) 提高反舰导弹的远程探测能力 |
(2) 研制先进的巡航导弹 |
(3) 利用惯导与卫星组合导航技术 |
(4) 采用弹道式导弹打击海上大型舰船目标 |
(5) 采用中继制导技术辅助实现反舰导弹超视距攻击 |
3.3 作战信息一体化 |
4 反舰导弹精确末制导技术 |
4.1 毫米波精确制导技术 |
4.2 红外成像精确制导技术 |
4.3 合成孔径技术 |
4.4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 |
4.5 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 |
5 结语及展望 |
(10)典型反舰导弹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典型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 |
1.1 美国捕鲸叉反舰导弹 |
1.2 法国飞鱼反舰导弹 |
1.3 俄罗斯白蛉反舰导弹 |
1.4 挪威企鹅反舰导弹 |
1.5 中国台湾雄风反舰导弹 |
2 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 |
2.1 增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
2.2 提高导弹的飞行速度 |
2.3 加强导弹的隐身能力 |
2.4 提高导弹的超远程攻击能力 |
3 结束语 |
四、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来海战新变化引领下的反舰导弹发展新趋势[J]. 王少平,董受全,刘亿.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1(05)
- [2]美俄反舰导弹发展对反舰导弹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J]. 宋贵宝,宋佳明,刘铁,周荣基,刘磊. 飞航导弹, 2019(08)
- [3]新作战理念推动下的反舰导弹发展新趋势[J]. 王少平,董受全,隋先辉,李晓阳. 飞航导弹, 2019(06)
- [4]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舷侧板毁伤失效研究[D]. 张羽翔.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5]反舰导弹末制导段制导控制技术研究[D]. 张跃坤.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6]国外反舰导弹发展及启示[J]. 刘杨,宋贵宝,罗亚民. 舰船电子工程, 2017(10)
- [7]国外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综述[J]. 刘杨,宋贵宝,刘泽坤. 舰船电子工程, 2017(09)
- [8]反舰作战新变化及反舰导弹发展新动向[J]. 董受全,王少平,李晓阳,张华英. 飞航导弹, 2017(07)
- [9]反舰导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 孙胜,王钦伟,曹洁,蔡高华. 航天控制, 2017(03)
- [10]典型反舰导弹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卞立新,罗兴柏,赵英峻,王宇宁. 飞航导弹,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