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兼评两种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观点_共同富裕论文

正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兼评两种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观点_共同富裕论文

正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兼评两种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两种论文,论述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概括的说明。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马克思称之为“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②恩格斯称作“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运用,”③列宁讲“充分保证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④邓小平同志则简明扼要地将其概括为“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鉴于我国过去在发展生产力和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存在的失误,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⑤在《邓小平文选》第2卷特别在第3卷中,反复论述的最突出、给人以印象最深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样两条。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富裕。邓小平同志有时把这两条称作社会主义原则。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⑥在谈到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时,他又强调“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⑦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中的本质。发展生产力,也是服从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的。如果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不能逐渐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并最后赶上和超越之,那末,就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也不可能长期巩固和坚持。

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或“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那末,就必然要求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要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正确的方针,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此,判断改革开放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及取舍的主要标准,判断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便是邓小平所提出的三条,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不能把三条“是否有利于”的标准,理解和宣传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那样,在逻辑上必然是凡姓“资”的东西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应当排斥。那自然就谈不上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问题了。三条标准是围绕社会主义本质提出来的,而不是围绕姓“资”姓“社”之争提出来的。三条标准也不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中突然提出来的。事实上,三条标准中的两条,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直反复强调。有时明确作为“标准”提出。例如,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⑨将三条标准的内容连在一起同时提出,以往也有多次,只不过是没有用“标准”二字,而是作为任务和要求提出。例如,1986年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讲到:“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⑩显然,这与1992年提出的三条标准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意义后,应对它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要求和根本目的凝聚而成的。

人们常常提问:资本主义也发展生产力,而且在人类历史上,它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怎么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呢?我理解,第一,我们过去曾离开生产力标准孤立地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结果,坚持社会主义,具体地说,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坚持计划经济,消灭剥削,似乎成为一种道义原则。而马克思主义提出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并不是从道义原则出发的,而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从社会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出发的。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第二,社会主义要求生产力以快于资本主义的速度发展,从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来说,要求超越资本主义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这一点,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曾作过论述,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它说:“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特征。”不能因为资本主义乃至任何社会制度都发展生产力,就据以否认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应纳入发展生产力。正如同不能因为社会主义以前也有过公有制,就用以否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样。不发展生产力,不会有合格的社会主义;没有公有制,则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第三,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社会制度中,虽然都会有生产力的发展,尽管有快慢和性质的区别,但都是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发发展的过程。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则自始至终应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和过程。为发展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便是体现了这种自觉性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应注意,不要孤立地讲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似乎社会主义只要求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等于社会主义。那样会导致另一种片面性。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是仅仅从生产力,而是也从生产关系方面讲的。应统一地把握其内涵。如果发展生产力不是在总的社会主义关系下进行的,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导向私有化,导向剥削制度,导向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那末,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构不成社会主义的本质。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组成部分。然而,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社会,并不一定等于社会主义。原始社会的两三百万年中,也不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它并不是社会主义。需要把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既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联系,又同共同富裕相联系,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统一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剥削关系和两极分化,既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获得高度发展,完全消灭剥削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只能从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来把握。

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最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东西。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但并没有共同富裕,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必然是共同贫穷。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不断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几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人类社会几百万年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的好多倍,但都不存在共同富裕,而是存在剥削制度和两极分化。

在邓小平同志所论述的社会主义本质中,没有提公有制,也没有提按劳分配。这是否意味着它们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应再讲它们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原则了呢?如果这样理解问题,那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的误解。

应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总的体系中,去把握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在《邓小平文选》中,一再地、不断反复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并且把公有制为主体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固然,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但应明确: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没有公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也不可能消除两极分化,更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即使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以公有制和公有制体制的改革为既定前提的。同样,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中虽然没有提按劳分配,但邓小平同志一贯肯定它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就不可能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也需要主要通过按劳分配方式来实现。总之,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虽然没有提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决不意味着否定它们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特点,而是将其作为不言而喻的既定前提存而不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社会主义的特点、原则和规定性中抽出来的,因而在表述时不需再重复论及这些特点、原则和规定性。但是在分析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时,必然要将其与公有制、按劳分配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就是这样做的。例如,他在讲到发展生产力、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时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1)在另一个地方,他还指出:“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12)显然,邓小平同志是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内容对待的。同样,他把实行按劳分配作为不产生资产阶级的前提。他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13)这也意味着,要消灭阶级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就要以实行按劳分配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不是为公有制而公有制。之所以强调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也可以说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提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首先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的,而不是首先从消灭剥削制度考虑的。奴隶制度是一种最野蛮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制度,但是它代替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剥削和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却是一种历史进步,因为奴隶制社会比起原始氏族制度来,有利于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要求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也是因为在现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公有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公有制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社会主义也会失去其意义。但是,公有制能否显示其超越私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公有制本身,还取决于公有制经济的体制,也取决于宏观和微观方面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我们进行公有制经济体制的改革,正是为了解放被传统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搞好公有制经济,以发挥其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样,实行按劳分配,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也首先是要鼓励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公有制与发展生产力,应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应是生产力更快发展的所有制基础。而人类社会已达到的生产力高度和公有制,又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五项内容,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经济基础。正因为公有制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便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在认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便是不可分割的东西。邓小平同志讲:特区姓“社”不姓“资”,根据就是“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的主体”。(14)邓小平同志认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讲公有制为主体,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他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他明确指出:“外资是资本主义经济”,(15)又说:“我们欢迎外资,……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16)“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7)

社会主义本质、三条“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相互联系又不等同、各有其侧重点的三个方面。应当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原意,准确地和统一地把握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内涵和意义。

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所以,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对我国的个别经济理论工作者把等量劳动交换或商品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

有的学者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等量劳动交换,并说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劳动等量交换……被马克思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由此出发,将等量劳动交换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马克思从来没有讲过等量劳动交换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也不能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中推论出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及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关系时曾说:按劳分配中通行着“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即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因为按劳分配是以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与另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相交换(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作了社会扣除以后,他可以获得其他劳动者用另一种形式的劳动生产的包含有等量劳动的消费品)。马克思这样讲,既不是用以说明按劳分配的本质,更不会用以说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否定分配关系中的剥削,收入与劳动成比例。马克思之所以讲按劳分配中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为的是与商品等价交换相类比,等价交换是等量物化劳动相交换。而等价交换形式上的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在资产阶级社会也通行着。资产阶级承认和实行这一原则。因此,马克思把等量劳动交换称作为“资产阶级权利”。马克思是从贬义上提出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这是为了批评《哥达纳领》中所宣扬和追求的“公平分配”、“平等权利”,是要说明即使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也不是工人运动所追求的事实上的平等。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交换,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如果把等量劳动交换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那就等于把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了。这在理论上说不通。再说,社会主义本质,应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运转的轴心。如果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等量劳动相交换,我们的改革与发展怎样以其作为出发点和轴心而推进呢?是难以讲清的。

等量劳动交换有四种形式。一种是生产领域的活劳动直接交换,如个体农民之间的“变工”、换工形式,你帮我种两天地,我帮你锄两天草。这种等量劳动交换关系已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第二种形式是交换领域的商品等价交换,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是已物化了的劳动,因此,等价交换实际上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这种交换形式也已存在了几千年。第三种形式是社交活动中的礼物互换,这种物化形式的劳动交换,表面上不完全计较“等量”,但实际上有大体上等量的关系。这种劳动交换存在于多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第四种形式是分配领域中即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交换关系。这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可见,等量劳动交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它不能表明任何一种经济关系的本质。将按劳分配这种具体的分配关系抽象为一个等量劳动交换概念,就是将一种具体的经济关系抽象为一种共同的通用范围更广的关系。它不能表明反而会模糊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劳动等量交换概念中看不见了,被模糊了。

把商品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更是讲不通的。有人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中,得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观点,谁不赞成商品经济本质论,他就批评人家是把商品经济看成是外壳。

不能把对事物的任何一种判断,都当作事物的本质。逻辑判断有两种,一种是非本质的常识性判断,一种是本质的科学性判断。比如说,人是生物、树是生物,这是一种非本质性的常识性判断。都是生物,这是人、马、树的共同点,但这种共同点丝毫不能表明人、马、树各自的本质。人的本质,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我们可以讲,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小手工业经济是商品经济。这是一种非本质的判断。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本质判断,那就等于说,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小手工业经济的本质是一样的。其实,商品经济不能表明任何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离开商品经济一天也不能存在,二者是鱼水关系。但商品经济并不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如詹姆斯·穆勒,曾把资本主义关系归结为商品经济关系,受到了马克思的一再批判,称之为“经济学辨护士的方法”。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马克思把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作为某一生产方式的特征判断或本质判断的方法、观点称作”流行着拿浅显的普通道理来大肆吹嘘的风气。”(18)

如果讲:社会主义经济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这就是一种本质判断。

不赞同把商品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否就会忽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呢?是否就把商品经济看作外壳了呢?否!

某一事物的重要性和本质性是不同的两回事。比如,呼吸对人是很重要的事情,人一刻也离不开呼吸;但呼吸能成为人的本质么?显然不能。同样,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来说,是内在的、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但它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不承认是本质,是否意味着把它看作是外壳呢?本质与外壳根本不是相对应两个概念。非此即彼,是一种逻辑上的混乱。本质与非本质相对应,而非与外壳相对应。难道否认呼吸是人的本质,就是主张呼吸是人的外壳么?这样讲显然是笑话。然而这样的观点与方法,却在我国经济学界流行。这是我国经济学的悲哀!

正确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对于澄清有关问题上的理论是非,也是很重要的。

注释:

①⑤⑥⑦⑧⑩(11)(12)(13)(14)(16)(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63、172、142、372、157、149、139、255、372、65、1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

④《列宁全集》第6卷,第11页。

⑨(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23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3页。

标签:;  ;  ;  ;  ;  ;  ;  ;  ;  ;  ;  ;  

正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兼评两种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观点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