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瞩目的一朵文学奇葩,弥久珍贵,历久弥新。古诗词犹如一曲复古雅致的歌,在现代律动的脉搏中徐徐吹来。温婉淑清的诗风,令人沉醉其中,叹为观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乃至整个人生,诗词都是陶冶性情,浸润心灵的文学佳品。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创新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作为古老的诗词国度,很多优秀的诗词一代一代传承延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很大的分量,且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地位,所以教师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的开展。
一、创新形式,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
1.给每一幅画面拟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从而撷取画面中最具代表性的或美感强烈的景和物来构题,然后相互交流,通过比较优劣进一步加深对诗词中画面景物的感受。
2.让学生改写画面。一般的古诗词教学都设计了翻译这一教学活动,翻译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从“观赏”画面的角度看,意译优于直译,但意译毕竟还是译,对学生的再造想象仍有较大束缚,因此改写优于意译,特别是改写一些美感很强的画面,如画面“晓风残月”可改写为“今夜酒醒的时候,船已行到何处?不见帐饮,不见恋人,只见在晨风中飘扬的杨柳和一钩斜挂在天边的弯月……”这样的改写对于“景语”的再造想象和感受诗句意境之美来说效果是很好的。
3.让学生给诗词配画。即让学生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抓住最能体现诗意的景物把头脑中展现的画面描写下来。这种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一起描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观赏”诗词的兴趣。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让学生为诗配画,有学生交上的作品是一幅水墨画:在一片茫茫的白雪中,一切都似乎销声匿迹了,但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缩着身子蹲坐在江边,江面上只有一个被敲开的冰洞,老翁盯着冰洞中的动静。画面合适的位置还题上了这首诗。这真是“诗情”和“画意”的绝配。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让学生形象地观赏到富有动感的画面,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中的气魄和豪情。通过这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词。
二、结合背景,深入理解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笔者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掌握积累方法,体会诵读乐趣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可见,积累有多重要。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我们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表演背诵法。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归类背诵法。它是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这样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村居》、《春晓》到《所见》、《小池》;从《山行》、《赠刘景文》到《梅花》、《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爱国”、“送别”、“感恩”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四、体会情感,浸润人性美
古人有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山清水秀,酒旗春风……但是,诗人并没有陶醉于大好的春光之中,诗的结尾处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之深情。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宁愿献出宝贵生命的高尚人格气贯长虹之情。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时,一定要让他们用心去体会诗词中的情感,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逐渐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更利于学生对于诗词进行深入体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时,登上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笔者让学生用一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笔者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完美地回答了问题。“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六、课外延伸,广而涉猎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以作业为“终结”的,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继续领略古诗词的文化精髓,浸润心灵,养育魂魄,以文化人,提高修养。在后期的巩固温习中,教师要拓展思路,利用课外延伸将课堂上的有限所学,扩大到更为广博的阅读中来。其中包括让学生对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但内容不同的宋词进行比较,如苏轼的《江城子》不仅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还有悼念亡妻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江城子》,二者对比,学生从中发现作者在不同境遇之下的情感抒发,一种是豪气冲天,英姿雄发之势,另一种是痛失爱妻,缱绻忧伤之思。又如学习了婉约派李清照早期清新纯美的文学诗词创作,再去看其后期作品,则是一种时代变迁、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随着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词,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不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丰富了文学世界,同时,通过优秀古诗词的熏陶,使其人格得到健全,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铁园园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发微[J].语文知识,2016(09)。
[2]陈迹深 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32)。
[3]李伟 谈古诗词教学内容的鲜活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7(04)。
[4]陈瑛 例谈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J].新语文学习,2013(02)。
论文作者:陈永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1
标签:古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诗词论文; 画面论文; 李白论文; 自己的论文; 形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