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 北京 100055
【摘要】: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94例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离院时均病情稳定,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增加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干预,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MLHFQ)和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EHFSCB-9) 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干预后(出院后3个月、6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EHFSCB-9)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MLHFQ)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改善了患者自身护理行为,并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 ;自我护理行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中老年人群主要患病人群,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呈慢性病程,其对护理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临床,患者出院后同样也需要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故近年来提出了延续性护理的理念[1]。为进一步探明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实践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94例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干预模式对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94例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离院时均病情稳定,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入选标准: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V级;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上;积极配合电话随访者。排除标准: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认知障碍者;研究期间死亡者。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02±17.02)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47±16.5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 卧床休息、心功能监测、输液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增加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干预,具
体措施如下:
1.2.1随访时间
患者出院后1周,开始首次电话随访,连续4周每周一次电话随访;出院后第2和3个月,每月随访2次,即2周一次;出院4个月后,改为每个月随访1次。患者出院后电话式随访6个月以上,每次随访时间10~20min。
1.2.2随访内容
随访时询问患者最近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学习自我监测血压、心率、尿量、体重等体征,并在随访时询问数据,并记录。同时,现患者介绍相关健康保健知识,包括心衰发病机制、并发症风险、用药管理、症状管理与识别,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严格的饮食管理,积极进行适量体育锻炼,鼓励患者在餐后适当进行运动。在随访中,观察患者情绪,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此外,引导患者及家属积极提问,耐心解答其问题,并纠正其错误认知。
1.3观察指标
1.3.1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估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实施3个月和6个月,采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EHFSCB-9) [2]评价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共9个条目(3 个维度),总分60 分,评分与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呈负相关性。
1.3.2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实施3个月和6个月,分别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3]评估,评分0~6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EHFSCB-9)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EHFSCB-9)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EHFSCB-9评分)比较
2.2两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明生活质量评分(MLHFQ)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MLHFQ)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讨论
传统的护理观念认为护理服务局限于住院治疗期间,几乎无出院后护理服务,但是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发作风险较大,出院后面临着较多现实的问题,包括治疗依从性不足、自我监测松懈、自我护理意识不足等情况,这种现状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增加心功能恶化风险,患者再出院率较高,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为改变当前出院后护理服务不足的问题,本院心内科基于慢性心衰患者病情特征,总结其出院后健康问题,编制了一套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模式,顺应当前延续性护理发展趋势,运用电话这一简单方便的随访形式,开展了高效、简便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在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服务中,强化了各类健康教育干预,故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EHFSCB-9)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知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服务提升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患者实施良好的家庭管理。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患者出院后病情监测、用药、饮食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有效控制和监督,故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本次研究也发现,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MLHFQ)显著低于对照组,可知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服务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较为有利,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改善了患者自身护理行为,并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卓芳,蔡琼兰,许光葵,等.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16,8(09):238-239.
[2]陈卓芳,蔡琼兰,许光葵,等.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16,5(12):240-241.
论文作者:宋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8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患者论文; 延续性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心衰论文; 电话论文; 自我论文; 《医药界》2018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