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要论文,基本理论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主线,其他一切问题都由此派生和展开。它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就会长期处于徘徊和困难的境地。我们只有通过探索把这个问题完全搞清楚,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思索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时,曾把注意力和着眼点始终放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因为那里生产力发展水平很高,狭隘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它,从而使生产社会化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这个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起来,导致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恩格斯甚至点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1〕但是, 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和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等的频繁通信联系,特别是对俄国等东方社会国家的了解与思考,逐渐把视线从西往东移,并进而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提出了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前提:一是保留和利用农村公社。农村公社是俄国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的生产和社会组织,一直残存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假如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2〕二是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成果。 资本主义在几百年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世代的总和。社会主义是在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建立的更高的社会制度。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引发和推动。“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3〕这就是常常被人遗忘、鲜为人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理论。这是不同于前一种方案的另一种方案,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方案。
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面对着两方面的重大课题。一方面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怎样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本世纪上半期,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曾效仿俄国,试图用“暴力攻打冬宫”的方式夺取政权,但最终都遭致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普遍放弃了暴力革命道路,试图通过和平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西方最大最有影响的意大利前共产党人曾先后提出各种方案进行探索:五、六十年代的“结构改革论”,七十年代的“历史性妥协”,八十年代的“民主替代”、“建立欧洲左翼联盟”。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和进展。这是20世纪没有解决而留给后世后人继续探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广大群众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遵循马克思的东方理论,以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为指针,先后发生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被突破了。这个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实践说明,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第一种设想而是按照他们的第二种设想发展,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几乎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前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并不是财富太多,无法容纳,而是因为民穷财尽,起来造反。社会主义革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虽然由经济动因引起的,但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由单纯的经济因素所决定,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阶级力量对比、国际条件等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并未作出回答,因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困惑和困难的境地。
这些困惑和困难,来自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1)这些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面临双重历史任务, 其中既有社会主义自身任务,还有发展商品经济、实现民主化和反对封建主义思想余毒的民主主义任务。(2 )这些国家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3)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并存和对立这个大格局中,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力上占优势,并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资本主义国家从其阶级本能出发,凭靠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扼杀”、“遏制”、“和平演变”和“超越遏制”(即更大规模的和平演变)战略,企图结束东西两大对立体系的这场“历史性较量”,重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主观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个长期探索过程。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工作上频频失误。邓小平同志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4〕
那些“认识不是完全清醒”、“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完善生产关系,还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同西方国家进行军备竞赛,还是追求所谓的社会“平等”,这是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致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集中力量,把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在首位。第二,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和经济体制没有完全搞清楚。很长一个时期,人们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和社会主义的异己物,排斥商品经济生产和市场,从而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长期没有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由于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影响,人们往往把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批评与自我批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拒绝和讳言改革,致使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第四,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实践中,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借鉴、利用、学习、协作的一面。正如南斯拉夫著名社会主义理论家格尔利奇科夫所指出的:“过去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失误之一就是不正确地评价了资本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资本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就应当是那样。社会主义要发展就不能简单地摒弃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某些方案,因为这些方案不仅仅具有西方社会的阶级特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特征。”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5〕两个“归根到底”,说明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不搞清楚,当代社会主义就难以继续向前推进和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经过反复实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也不例外。从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20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探讨的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有条件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本质。
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趋势时,对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其中包括生产力、所有制、社会生产、分配制度、国家制度、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方面。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一国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情况下,也曾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他当时认为还不具备条件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1918年7月, 布哈林在俄共(布)七大上提出在党纲中要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列宁不同意他的意见,指出:“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这些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烧好”。〔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这就为全面探讨社会主义特征提供了条件。党的十二大报告依据我国的长期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科学概括:(1) 生产资料公有制,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2)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初级阶段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3) 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基础上更广泛、更切实的社会主义民主;(5)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1~3条是经济特征,4~5条是政治特征,第6 条是思想文化特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特征是同一含义。
邓小平同志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略家,一向关注事物的本质,重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就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在1980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7〕1985年, 他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8〕九十年代,邓小平同志于1990年12 月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首次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9〕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怎样理解这个重要论断?这五句话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目的方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科学论断的特点是: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特征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针对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揭示出来的。
总括上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当强调三个概念,区分三个概念。强调三个概念,是指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其中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1〕只有全面把握这三个概念,才能全面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区分三个概念,是指区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和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根据,它比社会主义特征更宏观、更集中、更深层,是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概念。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它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它从总体上全面地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共性,具有普遍真理的性质。社会主义模式,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经济政治体制,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发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的个性,具有较明显的民族色彩。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过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五十年代初又曾出现过较为分散型的南斯拉夫模式;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间型的匈牙利模式;以后又出现了坚持走自己道路的中国模式等。总之,一个国家一种模式。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如我国的深圳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社会主义的这三个概念不能混淆。这就是说,既不能把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相混淆,象过去苏联理论界那样,拒不承认社会主义模式,误认为承认社会主义模式,就等于否定了社会主义特征这个共同规律;也不能把社会主义特征和社会主义本质相混淆,“合二而一”地称之谓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本质高于特征,特征集中表现为本质,本质是长期稳定不变的,特征在不同发展阶段上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演化可有量的变化。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问题。前者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即科学理解问题,属于认识范畴;后者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属于实践范畴。不能把这两个问题一而二、二而一,相混淆、混同,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如前所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可归结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一条正确发展道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目的、任务和途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继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新的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新课题。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如下十个“坚持”: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这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任命运的头等重大问题。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关键是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二是正确对待外国经验,这就是既要积极借鉴又不能照抄照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其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它,而不能干扰和冲击它。同时,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表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加快发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在改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路子。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其实质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发展自己。
(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是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必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又会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绝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针对“滑坡”的现象,必须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
(五)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制度的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为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制度上的保证。为此,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不同时期,可以侧重强调某一两项,但是不能削弱和动摇任何一项。
(六)坚持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要失掉。中国不能乱,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贯穿现代化建设长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动力,它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发展;发展是目的,“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经济的发展”,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同时它又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使三者之间保持平衡。
(七)坚持正确估计时代特征和世界格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世界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我们必须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双极已被打破,单极也不可能,多极是发展趋势。在多极世界格局中,中国应当而且能够成为重要一极,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八)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中国这个12亿人口的大国里,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自力更生”是说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对外开放和争取外援也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艰苦创业”是说中国现在的底子还很薄,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
(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任何政党都不能和她平起平坐、平分秋色。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三个层次的依靠力量: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十)坚持把执政的共产党建设好。邓小平同志指出:前苏联东欧剧变“首先出自内部”,“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因此,振兴中华,振兴社会主义,必须在国内外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上述十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走的道路。坚持走这条道路会大大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因而它的意义不亚于过去几十年(建国以后)或十几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更深层次的成就。尽管我们在走这条道路的过程中,还出现这种那种问题,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差。但“重要的是,坚冰已被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这条道路将为解决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社会主义重振雄风、再造辉煌开辟一条希望和成功之路,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3、502页。
〔4〕〔8〕〔9〕〔10〕〔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 135、364、323、142页。
〔5〕《人民日报》1993年11月4日。
〔6〕《列宁全集》第34卷,第60~61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