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京建康技工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1;
3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
摘要:工程应用型教育更要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应用教育的生命。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工程知识的传授,但这种知识传授必须要有一个使学生亲身感受和内化的过程。从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来看,实践与创新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实践教育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教育脱离产业、学校脱离企业、教学脱离实践、学生脱离实际的现象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实践能力薄弱既是学校的缺陷,也必然成为学生的缺陷。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提高其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研究
1.基于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专业教育的重要依据ꎮ 土木工程类专业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工程企业的有效参与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学时不断压缩,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应增加的基本情况,以课内教学为基础、课外教学为拓展,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图如下:
1.1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工具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等。据此,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一是工具知识体系,包括大学英语、专业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文献检索、程序设计语言等基础课程。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大学生心理和大学体育等课程。三是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工程化学、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四是专业知识体系,主要涉及力学原理与方法方面的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和土力学课程,也涉及专业技术、施工原理与方法等相关基础课程,也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地质、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试验,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和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课程,还包括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方面的课程,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建设工程经济等,以及房屋建筑学、房屋设计、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基础工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实践
2.1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解仪器设备的构造才能讲清楚和学明白其使用方法和试验检测技术,在结构试验课的教学中应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 + 实验操作)。学校新建的结构实验室配备了先进齐全的结构试验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理论 + 实践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基本能做到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在试验室参观和操作。
2.2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创新
以往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即课程设计计算书与相关图纸进行评价与评分,在全面评判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方面存在不足。改革后的课程设计考核采取师生面对面答辩的形式,答辩的内容涉及课程设计的各环节。通过一对一的答辩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课程设计是否独立完成等情况,同时指出课程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完善之处以加深学生对工程设计的认识。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保证课程设计质量,又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课程设计的成果,有利于指导教师客观地评定设计成绩。
2.3实验内容工程化
模拟实际工程条件开展实验教学,进一步缩短实验室教学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距离,实现“上手快”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项目,是实际工程检测中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实验项目完全可以模拟现场检测的情况来设计,利用实验室的混凝土构件,学生分组协作,自行按要求布置测区和测点,操作回弹仪,记录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在考虑碳化深度的基础上进行回弹值修正,评定混凝土强度。在“简支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进行时,让学生自行粘贴混凝土应变片,安装百分表,连接静态应变仪,试验加载过程中观察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并使用裂缝测宽仪读取裂缝宽度,绘制裂缝发展图。这些实验细节的实施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从而获得岗位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3.土木工程应用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3.1确立以实践为重点的理念
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并重,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课教学中,对理论性较强、大纲要求高的内容,采用以引导性的演绎推理、分析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工程实例资料,然后给出一些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参考书、学术期刊,通过调查、设计实验方案,撰写自学报告和实验报告,举办交流学习体会、小型学术报告会。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项目,突破书本与课堂的范围,通过实例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需要更加柔性化,方式要多种多样,组织上应更加灵活,内容也应该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是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将其作为整合课内外培养的重要环节,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大大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形成课内与课外并重的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4.结束语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中有 200 多所院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所有院校均面临“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的挑战,这些院校均在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十多年来我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文章以检测评估能力培养为载体,提出以能力模块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青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尹晓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论文作者:刘若兰1,刘一枝2,刘成峰 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土木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