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方式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市场进入指的是一个企业进入一个新行业或市场的行为。跨国市场进入是指一国企业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生产性分支机构的市场进入,也称为生产型或实业型市场 进入。进入方式的选择有两种:一是选择拥有境外分支机构的方式,主要有购并当地已 有企业和创建境外新企业两种;二是选择对境外分支机构的拥有或控制程度,即股权形 式,简单地可分为独资与合资两种。不同的进入方式对投资者而言在控制程度、资源投 入与风险分担上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影响到投资者日后对其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与控 制,影响到对未来盈余的分配或损失的分担,甚至对投资企业日后的营运与绩效也将产 生重大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战略是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前提 。
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有了重大进展。其中代表性的有斯蒂 芬·海默(S·H·Hymer)于196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 资的研究》,首创的垄断优势论。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卡森(M·Casson) 于1976年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提出的内部化理论。约翰·邓宁(J·H·Dunning)于1 977年发表的《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中提出来的国际生 产折衷理论。刘易斯·威尔斯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的小规 模技术理论。以及日本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1978年出版的《直接对外投资:跨国经营的 日本模式》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这些理论主要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 动因,也在一定程度解释了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问题。比如:海默根据其垄断优势 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以新建独资经营为主要形式。Caves & Mehra(1986) 和Hennart & Park(1993)研究认为并购与新建的选择部分取决于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它所 面临的市场进入障碍。Shih-Fen S.Chen和Ming Zeng(2004)研究了日本制造业进入美国 时并购与新建的选择,它表明企业如果面临更高的品牌障碍时,倾向于并购策略,如果 有更高的先期广告投入,更倾向于新建策略。Sung Jin Kang(2004)利用日本20年的面 板数据,研究了日本跨国公司市场进入决策和所有权策略,认为公司规模对FDI决策和 所有权策略选择的影响显著。Laszlo Tihanyi,David A Griffith,Craig J Russell(20 05)实证研究了文化差异对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并不显著。然 而,国外研究并没有讨论基于我国国有跨国企业集团的市场进入方式。
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跨国市场进入方式进行了研究。吴先明(2003)分析了我国企 业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若干案例;尹建桥等(2001)讨论了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股权选择 ;刘松涛(2004)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国内研究并没有 系统分析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做出选择。
本文将从不同市场进入方式的国际经验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 资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购并与新建企业选择的国际经验和影响因素
购并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并取得该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把该企业 直接纳入自己的经营体系。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大大 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快速进入目标市场,与新建企业相比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投资风 险。并且在目标企业陷入困境时收购,不仅可以取得较低的收购价格,还能获得被收购 企业的市场份额。购并的主要负面作用体现在:一是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外汇现金,且 难用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品和技术折价投入,这对外汇资金不足的我国企业限制较 大。二是被购并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制度等与进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若管理 和控制不当,易造成经营失败。三是对于未上市被购并企业的资产评估复杂。四是在东 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购并的干涉与限制较多。
新建企业就是指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目标市场创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新的生产 能力。其最大的优点是能让投资者最大程度地按自己的意愿策划和安排新建企业的生产 经营、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掌握主动性,更好地把握风险;此外,还可以利用机器设 备、原材料、技术等作为资本投入,来弥补外汇资金的不足。与购并方式相比,新建企 业的不足在于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建设周期更长,投资风险也更大。
1.各国(地区)的选择经验与发展趋势
美国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时,通过购并方式而建立的子公司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并在投资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通过新建而成立的子公司所占比例则有所下 降。且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里,其投资方式有显著差异。发达国家如美国对制造业的直接 投资以收购方式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新建企业为主。这种投资方式的差异与发展中国 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政府对外资并购有限制、欢迎新建企业等因素有关。日本在20世 纪80年代以前,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以新建企业为主,80年代以后,以并购方式为主;而 对发展中国家主要以新建企业为主。
近年来,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据贸发会议统计,近2 0年来,公司并购涉及金额以42%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达720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7%,比当年跨国投资增加总额还多。且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以及技 术密集型产业。按出售方所属部门/行业统计的跨国并购出售额计算,在1990年全球跨 国并购交易总额中,第一产业(初级产业)仅占3.4%,其中95.7%是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并 购;第二产业(制造业)占50.1%;第三产业(服务业)占46.5%,其中的51.8%是金融和运 输、仓储与通讯;2000年以上各比重分别为0.8%、88.7%、25.5%、73.6%和65.2%。电讯 、金融、商业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要领域。在并购方向上,横向并 购是主流,在这新一轮的跨国并购中,无论是从并购项目数还是并购金额来看,横向并 购均占第一位,其次是混合并购,最后是纵向并购。1999年横向并购值占总值的70%, 大大提高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跨国并购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日增,跨国公司需要有更大的公司规模来分摊创新成本,需 要新的技术资产以增强创新能力。二是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各国市场的透明度 ,许多国家取消了对外资股权和所有权的限制规定,放松了对电信、运输、金融服务等 行业的管制。三是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在20世纪80年代,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资本 账户的自由化。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为跨国 并购解除了制度障碍。
近年来,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 重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并购方式的直接投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2.并购与新建企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1)产业特性。产业特性对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的成长状 况,如果对外投资于成长迅速、增长率高的产业,为了尽快抓住行业成长机会,迅速占 领市场,一般更倾向于选择购并方式,以尽快满足跨国企业迅速成长对资源、信息、市 场和规模的需求。
(2)优势所有权的特性。优势所有权的特性对新建企业与并购选择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特有资源。拥有技术、垄断性工业产权等特有资源的企业,为了更有效发挥 其特有资源的优势,一般采用新建企业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尤其是以技术的独占性为 本质特征,通过技术的独占达到市场独占的对外直接投资,更是以新建企业的方式进入 。二是企业跨国投资的经营管理经验。由于收购比新建企业简单,有时成本也更低,风 险也较小,故缺少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更偏向于以购并方式对外直接投资。
(3)投资动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是为了实现其多元化的跨国经营战略,往往采 用购并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以众多的国外子公司从事范围较广又互不关联的行业经营。
(4)东道国的外资政策。一般来说,各国政府都比较欢迎外国公司以新建企业的方式到 本国进行投资,往往对外企业收购本国企业加以程度不同的限制。而发达国家的外资政 策较为宽松,故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较多采用购并方式进入,相反,在工业化程度较低 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则更多采用新建企业的方式。
二、独资与合资选择的国际经验和影响因素
独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根据东道国法律,在东道国设立的全部资本由投资者投入 并独立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者拥有全部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其主要优点是: 与合资相比,不存在与合资方在利益、目标等方面的冲突,可以确保海外分支机构按母 公司统一的战略目标运行,易于贯彻母公司的经营策略;可以避免本公司的技术与经营 秘密的泄露,保护本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其不足之处是:需要投入的 资金较多,由于不熟悉东道国的经营环境,故风险较大。此外,东道国政府往往对独资 企业有所限制,也难以获得当地企业的合作。
合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与东道国或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在东道国共同 投资组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主体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优点表现在:若与东 道国合资,能更好地取得当地政府和合资者的支持,能充分利用当地合资方的营销网络 和市场信誉,从而更快地获得当地市场信息;有利于利用当地的融资渠道,减少资金投 入;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东道国的各种优惠政策。其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存在合资方, 当各方得益目标不一致时,容易在经营政策和管理上产生冲突,难以贯彻进入企业的长 期战略;矛盾激化时,还会影响合资企业的经营效率,甚至导致解体;对拥有技术优势 的进入企业,还容易泄露技术和其他商业秘密。
1.各国(地区)的选择经验
英、美等国的早期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独资为主,一方面是凭借其殖民政策,另一方 面是由于其具有垄断性的技术优势,且为了保持其技术垄断地位需要独资方式。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对外投资规模的越来越 大,合资、合作方式逐步增多。美国在第二次大战前,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采取独资方式 ,合资经营很少。第二次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 变化和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调整,在坚持以独资方式为主的前提下,采取 增加合资方式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其投资方式合资多于独资,且在发达 国家的独资比例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此外,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还有一个显著 特点,即多家日本企业联合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在一些投资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行业 ,这种联合投资方式更多;对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少数股权安排的合资企业为主。
我国香港特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以合资为主,合资方式是由其投资行业和投资区位 所决定的,合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与东道国合作,占领和开拓东道国产品市场,另一方 面又符合东道国的引资战略。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偏好独资。一方面,在资源寻求型投 资中,为确保资源供应的稳定性而偏向独资,另一方面,大企业在崛起后,为了发挥其 所有权优势,也以独资为主。1982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独资方式占70.4%,20世 纪90年代有所下降,占60.5%。我国台湾地区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和以发展中 国家为主的投资区域决定了其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以合资为主,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方 式也是以独资为主。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服务业为主,在服务业中又以金融保险业 为主,且主要投向发达国家,因此以独资和多数股权安排为主。
2.独资与合资选择的影响因素
(1)投资规模。如果从资源需求的角度看,当海外投资的规模越大,所需资源越多且投 资者的投资能力有限时,会希望寻求合作伙伴,以分摊资源需求的压力。如果从稳健安 全的角度看,进入一个新市场的初期,由于对投资环境不熟悉,一般不愿意大规模投入 ,且倾向于选择合资方式,当对环境熟悉之后,投入海外的资源越多,投资者越重视其 投入资产的安全,希望对投入资产有控制能力,因此,更倾向于选择独资方式。
我国当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海外投资环境不了解,另一方 面投资能力也有限,因此,大都选择合资或合营的方式。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 利亚合营恰那铁矿,首钢总集团在秘鲁投资收购大型铁矿公司等。而发达国家的对外直 接投资随着规模的扩大,更倾向于以独资方式投资。从我国的外资企业的发展就可看出 这一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进入多以合资方式为主进行试探性投资,但近年来, 外商开始逐步对合资企业进行控股,不仅在新项目上出现更多的独资企业,对于已合资 的项目,也通过增资扩股转为控股,甚至独资。
(2)产业特性。如果所投资产业的预期利润率高,则适宜采用独资经营;如果预期效益 较低,且克服风险成本的能力有限,则可考虑合资经营,以分散风险。
(3)优势所有权的特性。优势所有权的特性对独资与合资选择的影响有以下两方面:一 是企业的特有资源,拥有技术、垄断性工业产权等特有资源的企业,为了更有效发挥其 特有资源的优势,尤其是以技术的独占性为本质特征,通过技术的独占达到市场独占的 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以独资的方式进入。二是技术知识的隐含性。许多有竞争价值的技 术或组织知识,都隐含于组织日常的运作惯例中,比如:生产组织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等,它们不易在不同的组织间转移扩散,为了保有对这些技术或知识的控制与应用,投 资者较倾向以独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
(4)投资动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是为了执行其全球策略布局,进行生产合理化 ,或推动企业专属优势所有权在不同海外分支机构间的转移,则倾向以独资方式进入海 外市场;如果是为了进入当地市场以扩展销售,或者是为了熟悉和适应国际经营环境, 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跟踪先进技术水平,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选择 合资方式则更为有利。
(5)东道国的外资政策。许多发展中国家基于某些政治及经济方面的考虑,对于外资的 持股比例有所限制。很明显,东道国政府对外资的限制性政策和对外国投资商的戒备心 理,促使投资者选择合资方式进入。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战略
对于是选择购并还是新建,是合资还是独资,主要从投资厂商的主观愿望和投资环境 的客观实际两个方面考虑。从投资厂商的主观愿望方面看,在选择市场进入方式时,一 方面要以生产与交易成本的极小化为目标,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率的市场进入方式;另 一方面要以长期利润的极大化为目标,选择有利于竞争地位提升的市场进入方式。从投 资环境的客观实际方面看,许多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基于某些政治及经济因素的 考虑,对于外资企业购并本国企业及股权比例有所限制,市场进入方式是投资厂商和东 道国政府谈判的结果。此外,投资者的实力和海外投资所需的资源多少也影响市场进入 方式的选择,一般当投资者的规模愈大或所拥有的资源愈多时,其愈倾向且有能力以独 资方式进入;海外投资(营运)的规模愈大或所需投入的资源愈多且投资者的自身资源有 限时,其愈倾向以合资方式进入。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由于我国企业缺少国际投资经验,需要国 外合作者的引导和支持,二是许多东道国对投资范围和股权比例的限制,除了专业外贸 公司建立的境外企业因投资额相对较小而选择独资形式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大 多采用与东道国或第三国合资的形式。目前,在我国境外企业中,独资企业约占20%, 合资企业约占70%,其他类型的约占10%。在合资企业中,又以对等或少数股权为主。随 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及合资企业的股权比重将 逐步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境外非贸易性企业中,1990年中方投资占协议投资 总额的42.9%,1993年提高到45.7%,1996年进一步提高到47.6%,1997年达到48.5%,到 2000年,非金融类境外企业的该比例达到了67%。这种变化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 投资的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的发展规律,即:与外资合作→向外资学习→与外资竞争的 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在具体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市场进入战略时,应结合企业规模、产业特征、自 身能力、优势所有权特征、投资区位等因素,权衡各种方式的优劣利弊,作出正确的选 择。
1.从投资动机看,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型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应以并购、 合资为主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的重要目标是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的途经主要有 两条:一是直接获取其现有的先进技术,二是置身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环境中 ,利用其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自主开发先进技术。从减少进入障碍和风险、加快 进入速度、尽快获得短缺资源的角度看,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开放度高 的特点,对于外汇资金充裕和精通跨国经营业务、熟悉国际惯例的管理人员的企业,应 尽量选择购并方式,以减少进入时间和进入成本,在股权安排上,由于该类投资对股权 无特殊要求,且合资在有些方面还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因此,可更多地考虑合资方式, 特别是对于进入技术程度较高、进入障碍较多的发达国家市场,比如日本和西欧国家, 购并合资对我国许多企业来说更为有利。如果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也可以考虑独资兴 建投资成本较小的研发机构等,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置身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 社会环境中,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效应,从事自主先进技术、新生产工艺 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从东道国的外资政策看,我国的产业转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家 ,进入方式应以新建企业和合资为主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从东道国方面看,许多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的政治和经济角 度考虑,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股权安排和企业并购等方面均有各种限制,而对新建合资企 业比较欢迎。从进入企业方面看,我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一般都拥有生产技 术优势,选择新建企业和合资方式,用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工业产权等作为资本 入股,既可以节约外汇资金,也有利于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还可 以利用当地企业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更好地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对东南亚等独立意 识较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对外资的控股比重有各种形式的限制,且对外国投资商戒 备较强,实行少数股权比较合适。如果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目标是要按进入企业的 战略意图和经营方式实施跨国发展和控制时,也可采用新建方式,以便贯彻企业的战略 意图。
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稳定性较差,市场开放度较低;对外直接 投资不仅是资本和经营要素的转移,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系统的跨国界延伸,从稳健 性出发,减少国外经营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宜采用渐进式战略,首先通过向 目标市场出口,检验产品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力,掌握东道国的市场潜力,熟悉其市场 环境,建立营销网络,积累经营经验。其次,建立拥有经营控制权的销售机构,让销售 服务环节进入东道国市场。第三,如果东道国市场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社会经济环境 相对稳定,可以进一步投资将装配、储运系统移至当地,将出口最终产品改为出口中间 产品,在当地组装适合东道国市场的最终产品。最后,如果东道国的市场前景或通过东 道国销往第三国的渠道顺畅,且东道国的资源、劳动力等条件有利,则可以进一步将全 部生产经营系统转移至东道国,完成直接投资的全过程。
3.从投资规模角度看,自然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应以合资为主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本质上讲是“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它不仅要从企 业追逐利润的微观经济目标出发,也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效益来考虑。资源开发型 的境外投资符合我国“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战略导向,它可直接从国外取 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合 资为主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各国都有严格的控制;二是资源开发型 的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合资有利于对投入资源的分担;三是合资经营还有利于与东道国 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风险的共担、资源的共享,确保长期稳定的 海外资源供给。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所有权的转移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股权并购论文; 股权分配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