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几个难点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集约化论文,难点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但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居安思危,既是稳定农业长远发展,避免和缓解下一轮波动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优化和调整农业发展战略,解决农业深层次问题的有利时机。在当前集中解决农产品市场营销问题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制约农业发展的几个“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在实践中更是反反复复,农业发展措施常常表现出机械的条件反射行为,治标难治本。进一步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一、农业投入:受农户投入行为二重特征的制约
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市场化赋予了农民经营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在宏观经济环境于农业不利的情况下,农民自主权的作用和效果首先不是加强农业投入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是促成了农户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且使资源向回报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户首先从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优化自己的投入方向和结构。由于比较利益的差别,务工经商往往成为农民感兴趣的热点,而农业则被置于次要地位,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弃种的现象加剧。
根据对农户行为机制分析,农民微观投入行为具有自身合理性。农民按照家庭总经济收入最大化的原则组织生产,而不管收入是主要来自农业还是非农产业。农户投入行为具有二重特征:一方面,农户要求保持一定的农业投入水平以维持一定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产量以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农户要求增加经济收入,现实的选择主要是从事非农产业。当农业与非农产业在资金、劳力等要素分配上发生矛盾时,农业往往要作出让步,至少在保持农户口粮需求基础上要作出让步。尽管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从事或都适宜于从事非农经营,但在“均田制”的格局下,任何一个从事非农产业或适宜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他所承包的耕地的问题。
近两年农业连续丰产,农产品供给丰富,但对此决不能盲目乐观。要重视农户投入的二重性,积极引导农户增加农业投入,同时加强政府宏观上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尽管近年来国民经济的总体发育和战略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并渐入热潮,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转机和前景,但从中国面临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期势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的“让步”还难以避免,农业投入后劲不足仍将是主要矛盾,农业集约化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二、规模经营:中国农业的持久难题
规模经营被认为是有效解决农业粗放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中国现阶段土地规模经营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尚有分歧,而且从实践来看也是有喜有忧。个别典型可能搞得很成功,但从面上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实行规模经营符合一般农业经济规律,但受到中国农村现实矛盾的制约。在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制约主要来自于长期以来城乡分割与工农分割政策所导致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相对滞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人地矛盾;在经济发达地区,则主要来自于土地作为一种资产的权属关系,而且非农产业越发达,土地价格越昂贵,土地本身作为一种利益的分配矛盾也越为突出。产权关系、户籍制度、农村福利和农村保险制度等各个方面无不影响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因此,规模经营在中国将是一个长远发展问题。
另外,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如果只谈规模大小,仅仅是以土地为主要标志的生产要素的分散与集中问题,而不说明以经营组织形式即人与物质要素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机制问题。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成功与随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关键在于确立了农民作为生产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权、责、利关系的统一,彻底改变了农业经营机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今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注意保持改革以来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成果,注意保持和完善能充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经营机制,必须坚持企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主要目标,是农业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长远需要。农业企业应是在家庭承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或股份制农场。目前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培育农业企业的生长点,把农业企业化经营推向前进。部分发达地区已开始了这方面尝试,这类地区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率高,非农收入占据主导地位,为土地流转、集中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区域工业化水平较高,以工补农能力增强,为扶持农业企业发展也奠定了物质基础。除这类地区外,还需引起重视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欠发达地区也应作为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突破口。这类地区人均耕地多,中低产田占相当比重,在首先以较好耕地满足农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易于从农户手中集中起部分低产田,而农业开发项目投资又可为低产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农业企业是农业投资的有效载体,实施中的关键是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宗旨,利用农业投资扶持农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三、结构调整:能否避免生产波动
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市场化的主要内容。1992年开始加速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领域进行了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在中国,市场优化农业结构的机制还不完善,手段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低素质的、高度分散的小农还不能适应市场主体的地位,他们往往或是没有能力去获取、分析市场信息以把握市场变化,或是因组织性差而在市场交换中处于被剥夺地位,或是由于自身拥有商品数量很少而没有热情去关注市场;二是农业市场体系发育不足,尤其信息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而且流通环节的滞塞、流通秩序的混乱和市场信号的扭曲,往往给生产者以误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调整农业结构的动态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的大涨大落,这几乎在每一种农产品上都曾有所体现。在生产大涨与大落的交替中,波动对农业生产的正、负效应并不能正好相抵,每一个高峰带给农业的只是一时的高利润,而每一个低谷带给农业的不仅仅是暂时的经济损失,还严重挫伤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目前中国超小型的、脆弱的农户经济,在缺乏风险保障制度的情况下,这种打击往往形成极大的创伤,因而生产的恢复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艰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效率的净损失,这是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生产波动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但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可以延缓和平抑这种波动。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和引导,通过优化政府行为来影响和优化农民行为,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从政府行为的作用特点来说,应主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对农业结构变化的大局和方向进行优化和引导。危机时期的应急措施是必要的,但政府工作的重点更应是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四、技术进步:问题在两头还是在中间
技术进步是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技术进步缓慢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它涉及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技推广是中心环节,推广乏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而科技推广为何乏力?农业内部人士多把原因归结为国家投入不足、支持不够,遗憾的是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农业外部人士多把原因归结为计划经济所沿袭下来的政府包办行为,认为改革的出路是把农业技术推向市场。农业技术商品化的尝试在实践中并无多大效应,而把农技人员推向市场,却更多地是将之推向了远离农业技术的“商场”,对农技部门的一度“断奶”则曾使农技推广走到“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适应农业技术特点要求和我国现实条件的农技推广体制,的确是一个改革难题。
其实,农业技术进步缓慢,除了中间环节的问题外,还应(也许更为重要)从两头找找原因。说道底,技术进步取决于技术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内在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实际是技术推广这个环节的动力源泉。先说供给即农业科研,由于科研体制的弊端,科研人员的行为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为研究而研究,为成果而成果”的现象,致使一部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不佳。尽管表面上看科研成果倍出,但真正适用的技术实际上是供给不足。再说需求,实际上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缺乏自我增长的内在动力。主要原因是:①农业比较利益低,不能最好地激励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和对寻求技术变革进行投资。②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缺乏认识,接纳力差。③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客观上排斥某些现代化技术的采用,如农业机械化虽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受小规模地块限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又如棉田植保,适宜于推行区域种植和统一防治技术,但一家一户各自为政不易协调。④小农户不能承担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成本。如果是大农场,可以拿出一小块地先行试验,风险成本相对较小。但对于小规模农户来说,可能是拿自己的全部耕地冒风险,风险成本相对较大,因此也制约了农户尝试新技术的积极性。
五、组织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来看,影响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比较利益低一方面受制于以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为核心的国家宏观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受制于农业自身经营体制及其对宏观政策和宏观环境的适应性。工农关系问题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行为,近年来虽有所调整,但由于多方面矛盾制约,短期内还不可能彻底改观。工农差别的协调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靠政治强制方式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民不可能彻底摆脱受剥夺的地位,农业不可能获得比较经济利益的优势地位。所以农业集约化发展更多的是要从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出发,通过改造自身,更好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提高农业微观经营效益。
农业家庭承包制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曾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在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上,增加农业投入,实现规模经营、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在保持家庭经营这一基本形式不变的基础上,以克服“小规模、分散化”弊端为主要目的,以实现为农业服务为主要内容,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培育农业实现自我增长的内在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现实途径。例如通过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横向联合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可以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通过农户与产前产后部门联合,可以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商品率;通过农户与技术力量的联合,可以实现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改革与完善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市场经济成分的农业服务业,可以拓展家庭经营职能,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利益。可以说,组织创新是今后解决中国农业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农业集约化发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按照市场机制把农户组织起来,走新型的合作道路,则是农业经营组织变革的方向。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集约化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集约化管理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