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主客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主客论文,生态论文,竞争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3-0164-04
一、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
生态竞争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生态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将生态竞争理论融入到高校德育中,我们可以把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界定为,由高校德育这一主要因子,与德育供应者、德育需求者、德育竞争者、德育互补者、德育管理部门等周边因子,连同高校德育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地域环境等环境因子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小生态系统,亦可称为生态群落,而高校德育系统正是这个小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发生的竞争,就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性,高校德育的竞争已经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潜在客观事实。但是,不能将高校德育竞争与其他性质的竞争等同起来,诚然,高校德育竞争与物种竞争和市场商品竞争是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然而高校德育竞争还具有自身特定的特征与规律。首先,高校德育的生态竞争在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德育竞争是高等学校竞争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其竞争的特点上有某些相同之处,不同层次与类别的高校之间的德育竞争在激烈程度上也是有差别的。然而,高校德育在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各级各类学校最重要的基础教育,高校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其输出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基本素质的高低,因此,各高等学校之间的德育竞争是具有普遍性的,其竞争面较广。其次,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具有微破坏性。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德育竞争是一种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竞争,不是市场自由竞争,竞争的范围、方式、结果和影响都很有限。高校德育的卖方市场性质,决定了其资源不会因竞争而造成闲置和浪费,只能由于竞争而充分挖掘潜力;高校德育竞争的非充分性决定了政府将直接或间接干预高校德育的竞争,不会放任不管,竞争是有限度的。竞争的结果只是决定高校德育成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1](p443-447)
二、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是指竞争的参与者,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最直观的表现。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就是高等学校。高校德育资源的共享性与相对稀缺性使得竞争存在于所有的高等学校。然而,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高等学校在展开德育生态竞争活动的具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从事德育工作的人亦即管理者、教师、学生来完成的。因此,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又可以具体细化为高校德育管理者、高校德育教师和高校德育学生这三大主要主体。
1.高校德育的管理者。
高校德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高校德育的兴衰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所谓高校德育管理者的范围较广,上到大学校长、下到教育班的年级助理等都包括在内。约瑟夫·考夫曼在《大学校长——过去和现在》一文中写到:“校长处于这样一个既庞大又脆弱的人类组织中心。”[2](p12-19)一所大学的校长是否重视德育建设以及其重视程度如何在不同层面上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整体的建设与发展,而高校德育的基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则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正是由于管理者的素质对高校德育发展起着决定与影响作用,优秀的管理者也成为了高校德育竞争的对象。高校德育管理者既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又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客体,具有双重身份。就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来看,由于目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公办高等学校的校长甚至包括副校长的选拔还是在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下进行的,其选拔方式还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命为主,但是校内的中层管理者大部分学校已经采用了竞聘上岗的选拔形式,有些高校还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副校长和院长,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等。与此不同,民办高等学校自创办之日起便是公开招聘学校的管理者。虽然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竞争还不够充分,但是竞争机制已经引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高等学校整体竞争的逐渐激烈,高校德育在此领域的竞争强度也会逐步加大。
2.高校德育的教师。
高校德育教师与管理者具有类似的性质,在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作为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教师是德育竞争的参与者与具体实施者;作为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客体,教师是高校德育资源中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争的主要对象。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楼舍和人数,而在于他的一代一代的师资力量。”[3](p18-20)教师是高校德育的灵魂,他们决定了高校德育的教学质量、研究活动质量以及社会服务质量等,是高校德育的生命所在。由于德育教师资源的有限性,尤其是高水平教师资源的稀缺性,再加上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教师队伍的亟待更新性,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对优秀教师的争夺愈演愈烈。有些高校为了引进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不惜重金,甚至有一部分高校之间相互“挖”人到了白热化程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资源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教师的人才流失也开始逐步蔓延开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高等教育服务慢慢放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通常以比国内更优越的条件来吸引我国优秀的德育教师出国或者到国内外资机构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从全国高校德育教师的人才流动的格局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教师资源主要向沿海地区流动,沿海地区的教师资源主要向国外或者国内外资教育机构流动。
3.高校德育的学生。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还包括学校的学生。与前两个主体相同,学生同样也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客体。由于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因此作为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学生应当就是高等学校的全体学生。因此,高校德育学生的竞争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在生源市场上的竞争和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两个方面。在学校的招生阶段,学生作为生源资源,更主要的表现为各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客体,而学生入学之后进入学习阶段,以及毕业之后进入就业市场,则主要是作为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出现的。
高校德育在生源资源上的竞争是间接地通过高等学校总体在生源市场上的竞争来实现的。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的被教育者,生源的质量、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高校德育的服务对象,学生又是德育成本的重要负担者,没有生源或者生源不足便会导致高校德育经费获取上的困境,教育成本难以得到补偿,正常的教育教学也难以维系。因此,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生源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重要对象。随着我国高等学校规模的增大和每年的扩招,高等教育的供给市场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独生子女在我国所占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加之近年来全国高中生的参加高考率开始不断下降,高等教育的需求市场在逐渐缩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高等学校在生源数量上的竞争自然愈发激烈。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生源的质量上也存在着竞争。很多高校,尤其是各名牌大学,纷纷到高等中学进行宣传,在各地举办招生咨询会,通过媒体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大学通过保送、免试、免学费、奖学金等各种手段来进行优秀人才的争夺,各高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生,给予大陆各省市高考状元高额的奖学金资助,这便与清华、北大这类大陆顶级名校直接发生了生源上的竞争,仅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录取的270名考生中就有17名省市级高考状元。
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其个人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是否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肯定,直接反映了高校德育的整体实力和德育效果的好坏,是验证高校德育是否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甚至能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生存的试金石。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踏入人才市场为社会作贡献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个人素质。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败坏,即使他的专业素质再高,也无法为社会作出任何贡献。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都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重要对象。
三、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客体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客体是指参与竞争的各方所共同争夺的对象以及要获取的共同的目标物。在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高等学校竞争的客体实际上就是维护和发展高校德育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声誉资源等。
1.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分为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要素。物质资源又具体包括了高校德育的财政经费、固定资产、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没有这些基础的物质作为支撑,高校德育就无法正常运转,更加无法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物质资源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基础性客体。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的财力资源主要体现为学校内部为德育分配的办学和建设经费以及少部分来自社会个人和团体的资助。通常情况下,雄厚的资金支持会为高校德育发展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财力的强弱决定了高校德育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由于高校德育的大部分经费是来源于学校内部的资金流,所以高校德育在财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不仅包括各个不同的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了学校内部德育本身与其他学科及领域在校内经费分配上的竞争。物力资源主要体现为高校德育的办学保障能力,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以及对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完善的德育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德育教学设备可以为高校德育创造和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物力资源的多寡决定了高校德育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的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的两条平行线,二者存在着交叉点并且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了充足的财力资源,学校就可以进行德育建设和投资,购买完备的图书资料,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设备,构建一流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建设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等,将财力资源转化为物力资源。同时,如果物力资源非常完备也会节省很多财力资源,从而可以将资金运用到其他方面进行更全面的德育建设。
高校德育对物质资源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对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引进吸收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其中,引进吸收能力是指高等学校在整个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对德育经费和物质基础的吸引能力,具体包括高校德育对国内外各种办学经费的筹措能力,以及政府财政拨款、学生交纳学费、基金组织援助、企业单位赞助、社会人士捐赠等多种渠道的资金筹措能力。将物质资料吸引过来之后,高校德育还必须对这些物质资料进行有效的使用,采取措施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公款私用等现象,努力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对物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仅有资源却不去开发,或者不能很好地开发,那么再多的资源也只能是单纯作为摆设,产生不了真正的德育价值;仅有开发却不去利用,或者不能有效率的利用,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这些资源的价值。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同时具备物质资源的引进吸收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对物质资源这一竞争客体的生态竞争力。
2.人力资源。
高等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密集型的知识性社会组织。在高校德育的生态竞争中,人力资源包括德育管理者、德育教师和学生,他们既是竞争的主体,又是竞争的客体。因此,人力资源便成为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竞争的主体,他们是高校德育各种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作为竞争的客体,他们又是各高等学校在德育竞争中相互争夺的标的物,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人力资源在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的核心地位。根据前文的论述综合来看,作为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主客体的人力资源,具有竞争资源的主导性、德育价值的无限性和内部能量的潜在性等特点。高校德育对优秀人力资源的吸引能力是衡量其竞争实力的重要尺度,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开发和运用能力是提高其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引进高层次的德育人才,对既有人才的全面开发和运用,可以为高校德育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又可以增强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为高校德育增添螺旋式上升的成长与发展能力。
3.环境资源。
任何情况下的高校德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家罗辀重提出的环境德育论思想,对德育环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指出,环境与学校教育“有莫大之关系”……“教育效率之大小,常与环境之良否成正比例”。[4](p23-24)因此,环境资源也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重要客体之一。在整个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德育过程中,将客观的自然环境和主观的人文环境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了高校德育的环境资源,具体包括高校德育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高校德育的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形态出现的校园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的优雅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陶冶作用。非生物环境的营造,特别是校园环境中德育人文色彩的渲染,例如贴有各类德育标语或者文章的宣传墙,具有道德导向意义的雕塑或者石刻,对教室、会议室、活动室等场所的精心布置等,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素养。高校德育的人文环境是指由学校传统、人际关系、舆论导向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德育人文心理环境,它是学校内质、个性、精神风貌在德育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反映。一所学校的优良传统,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榜样,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助,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公平、民主,校内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等,这些都为高校德育创造着优越的人文氛围,对最终的毕业生德育成效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风气、政治氛围、校园周边环境、学生家庭环境等社会要素共同组成的环境因素合体。例如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的经营,网吧、酒吧等场所对在校学生的吸引程度,这些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学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高校德育必须有效的利用现存的社会环境资源,达到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在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占据优势竞争地位。高校德育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于一体的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重要因素。地理位置的不同,相应带来的是各种环境资源的差异。
生态平衡状态是生物与环境高度相互适应,环境质量良好,整个系统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5](p281-283)要想创造有利于高校德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各种有益作用,达到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最佳生态平衡状态,就必须从生态系统的全局着手。从上述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四大环境资源来看,高校德育作为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元要素于一身的整体,必须有赖于校址区位的科学性、校园规划的合理性、环境布局的审美性、政策方针的配套性、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和人文心理的融合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才能使得其内部各个构成因素在协调与统一的前提下相互进行全方位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达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4.声誉资源。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声誉资源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德育过程中给社会各界留下的综合印象的反映情况,是社会各界对高校德育的综合评价。它主要包括教风学风、学术声誉、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这三大方面。
首先,优良的校风、健康积极的校园精神可以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是提升高校德育社会声誉的内在保证。一个学校的校风集中反映了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对高校德育内的不同群体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校风又分为教风和学风,具体到高校德育就是指在校德育教师的风范和全体学生在德育领域的学习风气。教师风范主要反映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德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日常德育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学习风气主要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教风和学风在无形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高校德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一所学校的良好校风对学校整体的德育工作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对德育师生具有向心力式的凝聚作用,并且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因此,优良的校风是改善并维持高校德育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保障。
其次,良好的学术声誉可以为高校德育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是高校德育底蕴和实力的直接反映。高校德育的学术声誉是指高等学校在德育学科领域的科研水平在社会上所得到的评价,尤其是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打造良好的学术声誉,就必须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层次以及优良的学术研究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等。良好的学术声誉为高校德育吸引更多的优质德育资源,并且在自身学术实力的基础上产出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从而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竞争资源,步入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最后,作为高校德育产出的最终成果——毕业生,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之后,来自社会各界对该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是高校德育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过程中,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上的印象非常重要。经过长期的、众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形成了高校德育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德育在此方面的社会声誉资源,在毕业生踏入社会后给社会各界在思想道德素质的第一印象上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
四、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都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具体来讲,主要分为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客体各自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两大类。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而客体具有客体性,在竞争中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统一关系。主体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认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状况与特点,确定竞争的方向与目的,选择竞争的内容与途径,开发利用各种竞争资源等等。主体在主导和支配客体的同时也受客体的影响与制约。例如,作为基础性竞争客体的物质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师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资金的匮乏会导致教师在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不满,从而降低其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校园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积极等。因此,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德育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高校德育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虽然不存在典型的竞争关系,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局限,二者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经常发生管理者与教师在工资待遇、工作安排等方面的矛盾。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高校德育的管理者相对于教师而言在校内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然而,作为以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机构,高等学校应当以教师为主导,以管理为辅助。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管理人员利用行政职务之便,制定有利于行政岗位人员却不利于教学岗位人员的各种方针政策,从而缓解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矛盾。高校德育的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学生由于在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中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管理者的管理内容和方法的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高校德育师生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随着现代德育理论的发展,师生作为德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已经不再是一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施教者居高临下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师生地位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客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丰厚的物质资源可以提升高校德育对优质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增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与人才流动的稳定性,有条件选择和创造更好的环境资源,打造并维持优良的声誉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物质资源并提高现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可以直接为高校德育带来良好的教风、学术声誉等声誉资源。优势的地理位置、优雅的自然环境、优越的人文气氛和优良的社会环境这些环境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学校带来正面效应的声誉资源。良好的声誉资源可以间接地提升高校德育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吸引能力。总之,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不同客体之间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