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四川 射洪 629200)
【摘 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72例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活动。调查2组孕产妇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新生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观察并统计2组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产妇护理满意度为91.86%,新生儿护理满意度为94.18%;对照组依次为75.58%、73.26%。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孕产妇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9.30%,新生儿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依次为22.09%、15.12%。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产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提高孕产妇、新生儿护理服务满意度,并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对促进护理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品管圈活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03-02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application effect in obstetric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Liu li feng Zhang xia
(Shehong People's Hospital , 629200, Sichuan)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in obstetric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application effect. Methods: our hospital 172 cases of puerpera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8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86 cases).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maternal group maternal in conven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Service satisfaction survey two groups of maternal care and neonatal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security incident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maternal care satisfaction was 91.86%, the newborn care satisfaction was 94.18%; the control group, in turn, was 75.58%, 73.26%. Comparisons of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9.30% incidence of maternal care security incidents, newborn care safety incident rate was 2.33%; the control group, in turn, was 22.09%, 15.12%. Comparisons of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s: in obstetric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should b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ter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mprove maternal and newborn care service satisfac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safety ev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ursing safety.
【Key words】obstetric care; Risk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故的频发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已成为患者及医院管理者所关注的热点。产科作为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其急诊多、不可预知因素多、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护理工作繁杂琐碎等特点使产科护理面临着高风险威胁,如何提高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是当前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1]。品管圈活动,即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在护理团队全员参与的前提下,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工作现状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予以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对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善、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院产科收治的172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86例孕产妇于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4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72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2~36岁,平均(29.2±3.5)岁;孕周38~41周,平均(39.5±1.4)周;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初产妇102例,经产妇70例。随机将本组172例孕产妇分为2组,即观察组86例,对照组86例。2组孕产妇在年龄、产次、孕次、孕周、文化程度及一般体征比较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86例孕产妇行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完善各类护理常规和护理流程等。
观察组86例孕产妇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由科室1名护士长及18名护理人员共同组成,成立品管圈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品管圈成立的意义及目的、特点、品管圈活动原则、实施步骤与运转方案,促使小组成员对应用品管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有充分的了解。
1.2.2现状调查
品管圈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对科室既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护理缺陷资料以及潜在的风险问题,予以护理现状深入探讨。同时。结合本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对产妇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风险共同商榷,归纳和总结当前护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及风险:(1)孕产妇护理风险:○1对产程进展的估计缺乏经验,导致产程估计不足;○2催产素滴注过程中未及时巡视,导致子宫收缩情况观察不到位;○3未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及胎心音的变化,导致胎儿宫内窘迫;○4产后未认真观察产妇宫缩、膀胱充盈及阴道流血情况,造成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5孕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率低,导致孕妇自我保护能力缺乏[2]。(2)新生儿护理风险:○1新生儿足圈脱落;○2新生儿沐浴未按操作规程导致新生儿烫伤;○3产房消毒不严,未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导致新生儿交叉感染[3]。
1.2.3原因分析
针对产科护理存在的风险问题,予以原则分析:(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的缺乏。因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护理服务意识,导致在护理工作中不认真、不细心,引发护理安全隐患。(2)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薄弱。护理人员因法制观念的薄弱,导致职业风险、责任意识不够,忽视患者的权益。(3)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缺乏。产科临床所应用的各种新型仪器设备不断增多,临床护理实践中一旦护理人员未及时掌握各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技能,极易引发护理安全事故。(4)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产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将直接导致护理工作质量的下降,引发护理安全风险[4]。
1.2.4品管圈活动的实施
针对产科护理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原因,品管圈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为科室护理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优化科室护理资源配置,促进护理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在品管圈活动的实践实施中,具体措施如下:(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1正确绘制产程图,对产妇产程进行密切观察评估,并识别异常产程,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2在催产素滴注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重点观察产妇子宫的收缩情况、产程进展、胎心变化等,以防止胎儿宫内窘迫[5]。○3产后加强产妇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量、子宫底高度及膀胱充盈度等密切观察,予以产妇并发症预防护理。○4加强产妇健康宣教,提高她们对妊娠、分娩、哺乳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孕妇自我保护能力。(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1对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手圈及胸牌的重要性,叮嘱其勿随意摘除;同时,予以新生儿系带左右两个足圈,以起到双重保险作用。○2对护理人员加强新生儿沐浴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防止新生儿烫伤意外事件发生。○3加强产房的严格消毒,避免新生儿交叉感染;○4重视新生儿皮肤护理,预防皮肤压疮。
1.2.5质量改进
科室主管护士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及安全隐患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风险问题予以品管圈小组立即整改,并进行 PDCA 循环促进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满意度
自行编制产妇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2组孕产妇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新生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对象为孕产妇)。评价标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等级,满意率为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之和[6]。
1.3.2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
观察并统计2组产妇及新生儿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孕产妇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9.30%,新生儿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依次为22.09%、15.12%。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主要指医院内在予以患者护理措施的全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医疗护理服务行业作为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前医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主要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降低护理安全隐患,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品管圈,其本身意义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而组成的一个小圈团体,用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而在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临床实践中,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应用,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每位护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寻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改进质量,从而促进护理质量及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稳定提高,降低护理安全隐患,保障护理安全[7]。
本研究中,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应用品管圈活动。结果,观察组孕产妇护理满意度、新生儿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孕产妇、新生儿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孕产妇、新生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同时能够减少护理安全隐患,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主要是由于相较于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品管圈活动实施的主要优点在于:(1)科学定位护理高危风险问题。品管圈活动下,通过小组成员对科室既往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护理缺陷资料以及潜在风险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科学定位护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及风险,锁定科室护理风险管理重点,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目标性,减少常规管理模式下的盲目性,从而风险管理质量的提高[8]。(2)深入分析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品管圈活动下,针对科室护理存在的高危风险问题,小组成员深入分析护理风险问题所存在的原因,并以改善护理质量为中心,制定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风险安全隐患。(3)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品管圈活动下,PDCA 循环贯穿于护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能够不断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以全面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综上,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产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提高孕产妇、新生儿护理服务满意度,并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对促进护理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美娟,周凯云.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产科分级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J]. 交通医学,2012,26 (5)504-506.
[2]章一华.品管圈活动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28(6):723.
[3]贾慧琴.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2014 ,7 (3):163-164.
[4]张春芳.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27 (4):356-357.
[5]廉玉平. 品管圈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应用[J]. 包头医学. 2014,38(01):59-60.
[6]张慧娜,刘彦平. 品管圈在提高儿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中的应用[J]. 河北医药,2014,36(03):453-455.
[7]胡军,汉瑞娟,朱鑫华,等. 品管圈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01):124-126.
[8]张毓,周艳,唐晶. 品管圈模式在护理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14,8(05):527-528.
论文作者:刘利锋,张霞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品管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新生儿论文; 产科论文; 产妇论文; 风险论文; 孕产妇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