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案”真正有利于“学”——以物理学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学科论文,物理论文,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因此,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目前,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质量不高的学案,直接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找出编写优秀学案的方法。
一、学案编写中存在的十方面问题
1.学习目标的主体不对
有的老师编写的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不对。
【案例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在这个案例中,隐含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为主体却是教师。
2.学习目标的宏观表述与微观表述重复
有的学案中,既从宏观方面概括地表述学习目标,又从微观方面很具体地表述学习目标,出现重复。
【案例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在平面镜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肯定就包含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因此,“平面镜成虚像”就是重复的内容。
3.学习目标的维度混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课程目标由单一的知识与技能,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虽然新课程并不要求每节课的学案都标出三维目标的标题,但是应该让人一看就知道某个目标是哪一维度的。有些学案维度表述就很混乱。有的教师编写的三维目标名称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有的教师使用的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案例3】“串联与并联”学习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观察能力,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4.学习目标单一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近十年,但是不少教师对课程的三维目标认识仍然不到位。
【案例4】“力”一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在这个案例中,只是写出了力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
5.学习目标不具体,难以测量
有的老师编写的学习目标过于笼统,与知识点无关,放到哪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可以,也就是放到哪里都没具体指导作用。
【案例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实验的爱好。
◆通过所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形成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这两条目标如果在课程标准中作为物理教学的总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一节课的目标就太笼统了,谁也判断不出来这是哪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或达到该目标。
6.知识回顾变成填空题
有的学案中,把知识回顾编写成填空题。
【案例6】“串联和并联”一节学案的“知识回顾”:
◆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因为会造成______。
这两条目标基本就是填空题,其实这部分内容只要列出“电路的组成部分、短路的危害”两个问题即可。
7.预习导读变成课本搬家
有的学案在引导学生预习部分,基本是把课本内容搬到学案,然后去掉部分词语,让学生填空。
【案例7】“抛体运动的规律”一节学案的“自学导读”:
◆用手水平抛出的小球,从离开手的瞬间开始,做______。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只受______作用,没有______的分力,所以,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______,水平方向的分速度______。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______,竖直方向受______,所以可以把运动分解咸水平方向的______,竖直方向的______。
◆做斜抛运动的物体,它的初速度是______或______的,而受到的重力是______的,力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也做______。
8.科学探究内容变成了“照方抓药”
有的学案中,为学生设计的科学探究部分成为程序化的内容。
【案例8】“温度计”一节的学案“提前探究,智者先行”(必须做实验后回答):
◆找3只杯子,分别盛有冷水、温水、热水(不要很烫),先把两只手分别放进冷水和热水中,过一会儿,先把左手放进温水中,再把右手放进温水中。
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答:感觉______,右手感觉______,左手感觉______。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请举出一例。
学生使用这个学案,根本不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照方抓药”即可。
9.学案“习题化”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就得大量做题,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机械照搬课本内容,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认为这就是“学案”(笔者曾见过一个学案,要学生填答的习题有25个)。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发挥学案导学的优势,更谈不上“以学论教”。
10.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相同学案完成相同任务
目前不少学校的做法是:同一所学校的同一学科教师分成年级组。每个年级组中,让一名教师执笔编写一节课的学案,由年级组长或有经验的教师审定,然后印发全年级使用。但是,同一年级中学生的个性与爱好不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等基础不同(即使同一个班中,也有优秀与一般学生之别)。因此,让这些不同特点的学生使用同一个学案,完成相同的任务是不恰当的。
二、学案编写的六项建议
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应该有不同的学案,因此编写学案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针对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这里提出编写学案的六项建议。
1.学习目标应该简洁、全面、重点突出
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应该使用可以测量的、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虽然不要求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橡八股文那样,列出三维目标的名称,但是应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属于哪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案例9】“光的色散”一节的学习目标:
根据光的色散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物理课程标准精神、教材编写意图、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知道色光的三基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不同。
◆能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和三原色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光的色散、色光和颜料的混合等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实验中,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自主探究颜料的混合实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应用光的色散知识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结合光的色散知识内容与学生基础设计的,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即使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题去掉,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各条学习目标是哪一维度的。
2.知识回顾应该简洁且富有启发性
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课效果很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在听课前准备好所必需的旧知识,很难做到当堂理解。预习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学生如果通过预习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可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因此,学案中必须有必要的知识回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标题可以灵活多样),但是,这些知识都是以前学过的,没必要设计成填空题,可以给出复习提纲,也可用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
【案例10】“串联和并联”一节学案中的“知识链接”:
◆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能否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为什么?
3.预习部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的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有所深化和拓展;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
【案例11】“平面镜”一节学案中的“问题导读,预知先觉”:你照过镜子吗?你肯定回答照过。但是下面的几个问题你不一定能答对,不信你就试一试吧。
◆你照镜子时,你的像是在镜子的表面上,还是在镜子前边,或是在镜子的后边?
◆你用一个大的平面镜照出的像大,还是用一个小的平面镜照出的像大?
4.科学探究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必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学案中,为学生设计的科学探究应该是引导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需要动手实验的,不做实验更不行。这样,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学会探究。
【案例12】“力”一节学案中的“自主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轻轻用力弯刻度尺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力拉弹簧,弹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力压弹簧,弹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
分析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初中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还不强,使用这个学案,学生只有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经常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5.问题应该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
学案绝不仅仅是学习提纲,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练习题集。它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也是师生间围绕文本的对话,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学习过程。编制学案的具体方式虽然可以多样化,但是其原则一定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工夫,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采用呈现给学生“问题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给出问题,例如,可以设计知识衔接的问题引入新课,可以选编基础变式的问题巩固概念,可以设计判断、选择题纠正差错,可以设计多变、多解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应该有利于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学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实施分层诱导,即:对后进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