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挑战及我们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经济一体化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推进。理论上,全球化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一定平均地扩散到每一个国家。比如,从1960年到80年代末世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在同一时期内,世界最富与最穷的20%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1.1∶1增加到17.1∶1。可见,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地位的改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仔细地分析其利弊,制定相适应的战略,采取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孤立于全球化进程之外的对策。
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会也不是均等的。在过去的1985年~1995年,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进步: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7.4%增加到19.8%;向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占工业化国家制成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1.6%增加到18.5%;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工业的出口份额由44.7%增加到58.7%;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份额由24.5%增加到38.9%。但是,不同的地区其收益程度是不一样的。1985年~1995年,拉美国家和加勒比海地区向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的份额从3.3%下降到2.9%;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向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的份额则从6%上升到11.1%。
要想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必须制定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此,首先要明确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机会与挑战,而要明确这一点又必须首先明确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贸易自由化与区域集团化同时并存、交互作用。一方面,贸易自由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机会和与技术、技能和市场准入相关联的外国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区域集团化有可能导致那些被排除在区域一体化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及外国直接投资的转移。第二,信息革命正在使资本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的面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密切地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第三,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愈来愈快。快速的技术进步导致并加强了全球化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竞争力的特征、范围以及企业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强烈地影响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国际贸易环境;使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竞争取代了传统的价格竞争,并使竞争跨越了国界且愈发地激烈;改造着所有的工业部门,包括一度停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绿色壁垒成为新的主要的国际贸易壁垒。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以及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逐渐减少,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的余地越来越小,国际贸易壁垒逐渐转向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并逐渐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目前,各国出台的环境标志制度一致要求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符合环保要求,即产品在生产、销售、运输、消费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
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可获得资金(包括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和信息。
——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以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出口型工业转变。
——技术的更替往往为跳跃式发展提供机遇。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发展中国家工业、科技基础薄弱,加之自主研究开发成本越来越高,知识和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创新能力越来越集中到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
——低工资不再能成功地保持竞争力,发展中国家资源加工或“三来一补”型工业制品的竞争力减弱、利润降低;能否成功采用更多的新技术成为竞争胜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联盟、强强合并,在研究开发中投入巨资。例如IBM1996年开发网络软件投资42亿美元, 投资额相当于同年中国政府全部的R&D的投入。而这仅占IBM全部R&D经费的四分之一。 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垄断性更强。
——国际贸易的一些新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如1995年底世贸组织(WTO)通过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决议。 这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转让的成本更高。再比如,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订越来越复杂、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各国政府尤其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食品的农药残留物和有毒物质含量标准的规定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近年来人们对纺织品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丝绸染料的化学成分有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检测手段,特别是欧盟在1992年就提出要禁止进口含有所列举的51种化学物质的棉布。对进口产品的环保要求也正波及机电产品。越来越多的机电产品被要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如美国要求所有进口汽车装有防污装置,否则拒绝进口。
——1996年11月、12月,在马尼拉亚太经济合作首脑会议和新加坡世贸组织部长会议上,同意到2000年削减或取消信息技术关税,这就给享有技术优势的国家进入和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提供了更加畅通的途径。
面对竞争与挑战,发展中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国家工业化。
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要采取如下措施:
——促进新技术的应用。
——加强技术创新。
——保持传统产业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在促进技术开发方面,要采取如下措施:
——增加投资,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响应。
——鼓励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要采取如下措施:
——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将环境政策与产业政策整合在一起。
在调整政府的作用方面,要采取如下措施:
——保证市场系统的效率和竞争力。
——发展有活力的私人部门。
——规范经济政策。
在推进国家工业化方面,要采取如下措施:
——增强基础制造业的能力和出口能力。
——促进有效率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
——更新技术水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无一例外地影响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所不同的是,我国还是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大国,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决定着我国必须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必须迎头赶上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潮流。为此,
1.在发展的途径上,要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进行的战略。 具体地说,就是: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新兴产业领域迎头赶上。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速国家信息化进程,促进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化,争取在下世纪初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争取后来居上。大力开发及应用电子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大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资源深加工型、农业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等劳动密集产业、出口产业的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上述几方面相互促进,带动经济发展。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工业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体系,但技术水平相差悬殊。高技术产业、资本密集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出口加工产业、手工业同时并存,技术水平高低相差百年。
——一批新兴产业拥有世界90年代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如有线通讯、部分家用电器、航天、计算机、电子印刷、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另外,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机器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激光应用。
——以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主体技术相当于国际七八十年代水平。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工业企业具有国际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已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
——一些装备制造业还有大量装备、工艺处于五六十年代技术水平。
——一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十分落后。
——还有不少的手工业,延续几千年的农业技术仍在部分地区沿用。
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点在于中国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中国有科技人员1800多万,92万直接从事R&D活动。 直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独立的研究机构共5134个。其中中国科学院123个, 部委(包括国防口)926个,地方4000多个。另外高校有2500多个科研机构, 大中型企业中有14000多个科研机构,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有5万多个科研机构。每年的重大科技成果(省部级以上)大约是3万多项, 其中10%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每年批准的专利近5万项, 其中发表的专利近1万项,国际上被引用的论文和文献在世界上排第10位左右。
然而,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软弱。主要表现是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和能力薄弱,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独立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我国工业的主体技术以引进为主;基础研究、原理探索、单件产品研制能力强,工艺和规模生产能力弱,实验室、样机水平与实际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差太大。
我国的科技投入水平,即R&D占GDP的比例约为0.5%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2%~3%的水平。从企业的投入来看,我国企业R&D占销售额的比例约为0.5%左右,发达国家企业为5%~10 %或更高,在电子信息产业为10%~20%。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风险投资,在我国上市企业中高技术企业比例太小。而美国股市的强劲主要靠的是高科技板块的拉动。
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
——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中去,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技术跨越战略。在很多领域可以跨越发展。以汽车为例,燃油汽车要逐步被电动汽车所替代,发达国家燃油汽车已有很好基础,更新比较困难,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如果跨越一步,搞电动汽车,就可以与发达国家同步前进。在高速铁路和信息网络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
——加快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二者相互配套,构筑有利于科技经济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着重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加速科技知识的扩散和普及,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
——政府对技术创新实行一揽子优惠政策。
3.重视人力资本开发。
在全球化时代,人力资本是推动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国民的教育和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平衡发展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后发国家来说,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的主要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大部分生产技术包含在进口设备里,技能以现场经验为主,能够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掌握。技能的关键是技术选择能力、购买谈判能力和引进技术消化能力,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功能需要全面规划。在工业成为高技术部门之后的信息化时代,技能的关键是产品设计和工艺创新能力、开拓新视野和新思维的能力,必须有大量的研究生教育才能满足需要。要保证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战略的顺利实施,不仅要进行培养普通型人才的教育,还要进行培养精英型人才的教育,使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让企业在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主要的作用。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鼓励私人办学,并给教育资助者以莫大的社会荣誉。
——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4.严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有限的人均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传统的粗放的浪费资源型的发展模式显然不能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我国的全面腾飞将化为乌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
——提高全民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
——加强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及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5.调整政府的作用。
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经济调控领域中的作用也应发生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变化:
——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过程。
——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将产业政策从保护和促进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政策转向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地促进整体的经济竞争力。
——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
——强调区域目标,通过政策帮助落后地区。
——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重组。对中小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
* 今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测研究部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举办了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年)国际研讨会。本文在各位与会专家所作专题报告的基础上综合整理而成。整理人:侯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