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如何走向小康社会--国家人民委员会经济系有关人士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解读_小康社会论文

民族地区如何走向小康社会--国家人民委员会经济系有关人士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解读_小康社会论文

民族地区如何奔小康——国家民委经济司有关人士解读“十六大”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民委论文,奔小康论文,民族地区论文,人士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够实现吗

胡毅力: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国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届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全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20年中保持在7%以上。

据初步测算,2000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8411亿元,人均GDP557美元,刚迈过400美元的温饱水平,相当于全国1995年水平,与全国人均854美元的差距是34.8%。

如果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计算,到2020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要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即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9.6%。

自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九五”期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是8.6%。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到2020年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4.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2520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80美元,与全国3000美元的相对差距比2000年缩小17个百分点。

根据以上测算,结合民族地区20多年发展的实践看,我认为在未来的20年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8.6%以上的发展速度,不断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在本世纪中叶民族地区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实现共同繁荣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其理由一是,前20多年的发展为民族地区在本世纪初实现较快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1989——2001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9.5%,高于全国9.3%的平均增长水平,高于我们对未来增长测算的中等速度。二是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十分明显,1998年以来的4年平均增速8.2%,明显高于全国7.5%的平均水平。三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东部地区向西扩散要求不断提高,边境民族地区的周边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这将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将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总之,我们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满了信心。

张志刚: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通过国债资金、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2000-2001年国家用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1350亿元,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20亿元,社会事业建设投资100亿元,总计投资额达到1770亿元。其中国家民委掌握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也由每年的3亿元增加到每年4亿元。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我们相信,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从规范化、法制化方面建立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王海青:事实证明,有了好的政策、大的投入,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年来,民族地区投资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显著加强。科技教育工作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培育特色产业渐露头角,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新举措之一:重点是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张庆安:我们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也要和边境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过程中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全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大多有着历史、文化、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没有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边疆民族地区和各族干部群众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坚持以质取胜,努力扩大出口,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走出去的跨国企业,最终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

新举措之二:关键是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李钟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还有3000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其中1800多万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扶贫开发,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总体水平。十六大对新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阶段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有新措施。主要是:一是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生存问题转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二是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抓贫困县转为在抓重点县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作到村、到户。三是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发展生产为主转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既解决吃穿问题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把解决物质贫困和解决精神、智力、健康贫困结合起来。四是在扶贫开发方式上,由开发优先转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五是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投入转为相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把财政扶持资金和信贷扶持资金相互结合,配套使用。六是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上,由资金投入为主转为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注重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七是在扶贫开发主体上,由单一强调国家扶持转为国家扶持、社会参与和贫困地区群众主动参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是在政府行为上,由政府直接进入和参与市场转为培育、规范、管理市场,从行政命令转变到基层的指导和服务上来。九是在扶贫考核上,由进程性指标考核为主转为效果性指标考核为主。

新举措之三:典型引路,加快牧区小康建设步伐

曲木林古:我国牧区大多分布在边疆民族地区,牧民主要是少数民族,牧区“三牧”问题的核心是牧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牧区小康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整体上牧区发展仍相对滞后,小康覆盖率低,水平不高。因此,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牧区发展,就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推进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研究制定实施符合牧区全面小康建设要求的新举措。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西北牧区,是典型的高原干旱草原区牧业县。阿克塞利用县城搬迁的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城市化进程,把实现牧民的永久性定居作为促进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畜牧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德政民心”工程来抓。在规划和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具有民族特色和旅游价值的现代草原新城的同时,引导全县82%的牧民定居在新县城,改变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传统畜牧业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型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城乡幼儿入园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子女上学受教育问题。阿克塞在小康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值得我国其他牧区借鉴。

新举措之四:为传统产业和民族特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彭泽昌: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流通方式”。这对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是重要的民族特色产业,也是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和工业的主体,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发展,必须树立4个“发展观”。一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掠夺性资源开采的西方工业化发展路子。因为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要站在对祖国美好山川负责、对人民身心健康、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二是要树立“市场化”发展观。也就是不能走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命令、完全依赖国家投入的工业化路子,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发挥产业政策和市场信息对生产要素流动、配置的导向作用。三是要树立“相对优势”发展观。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总体上不具优势,但民族地区也有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人力成本低以及特色产业传统技术等等优势,我们既不可无所作为、不思进取,又不可好高鹜远、贪大求全。四是要树立“后发优势”发展观。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合法地享用人类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尤其是运用当今世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力,实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沙依拉: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传统产业。“电脑农业”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形式,对于解决民族地区生产技术落后,教育水平低,农业技术人员紧缺,与市场连接薄弱的现实问题,推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加快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是当代生产技术中最新、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推广电脑农业必须注意开发适应各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环境及具有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人们所易于接受的信息产品和适用技术。二是坚持推广机制创新。随着电脑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规范,在不放松政府推动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积极探索利用技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有效途径,使电脑农业推广工作逐渐转移到依靠市场、自我发展的轨道上来。三是坚持思路创新。要打破电脑农业只是一个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简单理解,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多极效用,使电脑农业系统成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标签:;  ;  ;  ;  ;  ;  ;  

民族地区如何走向小康社会--国家人民委员会经济系有关人士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解读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