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管理中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探究论文_马慧敏

急诊护理管理中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探究论文_马慧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 经典病房 6100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急诊护理管理采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急诊科患者122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1例,分别采取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与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护理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急救反应时间。结果:护理后,对照组护理满意评分低于实验组,护理质量改善情况差于实验组,急救反应时间长于实验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中效果明显,可改善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前瞻性行为和激励理论为基础,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应在实施护理之前及时发现某一个护理环节可能会出现问题,并对此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对相关护理环节进行改善、优化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医院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多为危、急,且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流动性,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不安全的因素,进而在护理中频繁发生护患纠纷,现通过研究本院急诊收治的122例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2例患者入组开始时间为2017年5月,终止时间为2018年5月,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21-78岁,均值(64.3±3.55)岁,其中心胸外科占例,神经内科占例,胃肠外科占例,心血管内科占例;实验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23-75岁,均值(61.3±2.96)岁,其中有例胃肠外科患者,有例心胸外科患者,有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有例神经内科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比较,无对比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做好分诊准备,给予吸氧处理、生命体征监护等。实验组行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为:(1)成立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护士长、主任护师共同担任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小组中成员定期开展会议,共同讨论护理事件以及事件中常见风险等,共同制定应急方案和抢救工作流程,找出经常出现问题的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2)接诊护理:医院在接到急诊后,花费三分钟时间安排救护车,做出相应准备,并与家属保持连续,在途中详细询问患者情况,判断患者科室,做好相应的记录。(3)转运护理:患者送达医院后,小组成员需要立即准备急救器械、药物,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剧烈疼痛、躁动等情况,需要给予镇静、止痛护理,观察患者情况,随时准备心脏复苏,安抚患者家属,让其保持冷静,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4)院内转运: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小组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其情况,固定患者,避免患者在转运途中意外跌落,当患者清醒后,需要将抢救目的、需要配合的事项以及抢救风险告知患者,共同承担医疗风险,降低护患纠纷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抢救护理: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提前准备好器械和药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护理质量改善情况(患者意外摔倒、危险药物外渗、药物使用错误、医源性皮损发生情况)。应用我院急诊科自制的问卷调查患者对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问卷满分为100分,共有20道题目,患者得分越高,则表明其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c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评分和急救反应时间

护理后实验组满意评分更高,急救反应时间更短,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2.2护理质量改善情况

对照组医源性皮损、危险药物外渗、药物使用错误、患者意外摔倒发生率分别为16.39%、11.48%、9.84%、14.75%,实验组为3.28%、0、0、1.64%,两组护理质量改善情况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急诊科主要救治的均为急、危、重症患者,该类患者一般具有病情复杂且变化较快等特点,为此急诊科必须要提高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尽量降低潜在风险,避免出现医患纠纷事件。在此方面,医院急诊科必须要制定先进的、科学的护理方案,以及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对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展开系统的控制。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和平均急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实验组的急救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69%,常规组则为11.86%;实验组和常规组的急救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61%和83.05%。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组患者接收了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该种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相关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均能够根据事先制定的医疗与护理风险预案有效应对急诊医疗与护理问题,且能够对潜在护理风险等进行连续且系统的识别与预防。简而言之,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能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急诊护理风险加以充分的分析和相对准确的判断,同时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调整与优化可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治疗与康复方面的信心,有利于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治疗有效率。

4结论

医院急诊科是抢救危症患者、急症患者以及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患者病情较快,因此护理人员用实际行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率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可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全面落实护理人员的责任,前瞻性护理小组中的小组长主要负责高技术、高风险的护理工作,而责任护理则主要负责病情观察以及基础护理等。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护理后实验组急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患者护理满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实验组护理方法可行性高,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冯艳红等[4]研究指出,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运用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可提高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综上,急诊护理管理中采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护理有一定的可靠性,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荐。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7,28(12):191-192.

[2]王珺.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7,13(15):69-71.

[3]滕遂川.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18(08):73-74+77.

[4]林艳红.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产前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7,19(08):1377-1378.

论文作者:马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1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管理中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探究论文_马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