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政府论文,宏观经济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前提,经济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内在机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早已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即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不再是人们自发行动的结果,而越来越成为政府引导下的自觉行为的产物。在当今,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否进行正确而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将是这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因为:
1.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是市场的外部性问题,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及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是分散的,他们各自进行经济决策,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事生产和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和全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需要相协调。相反,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常带来以下问题:
(1)在自发性和自组织功能的作用下, 常会造成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宏观总量的失衡,出现不正当和过度的竞争,出现两极分化等等。
(2 )依靠各市场主体和个人的力量难于达成某些社会公共性目标。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是全社会的代表因而他们不关心、也没有能力达成某些社会公共性目标;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社会公共性目标本身很难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化需求目标,从而也就无法成为各市场主体所自动寻求的商业机会。
(3)国民经济的运行会“外溢”出许多外部经济和不经济因素。 这是因为,相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所谓外部经济和不经济因素,就是其不负盈亏的因素(如环境因素),所以这些因素通常也就在其计算之外。
(4)由于市场主体的分散多元性, 决定了市场机制很难使经济资源的配置,向某些需要优先发展的项目集中和倾斜。
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所出现的上述问题,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相违背的,都将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持续。
2.作为社会中心或国家代表的政府,拥有其他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所没有的特殊权利和特性。
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只有政府是既拥有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又拥有领导和管理国家经济权力的市场主体,因此,以强制性和公共性为特征的政府,将会促进各市场主体增强对自身经济行为的自我约束力和理性约束力,这将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优势所在,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优势主要在于:
(1)在政府调控下, 经济运行易于受到社会自觉和有组织的调节。因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政府是一种自觉和有组织的力量。
(2)在政府调控下,经济运行也易于达成某些社会公共性目标。 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都更关注社会公共性目标。
(3)在政府调控下, 经济运行的某些“外溢”性因素(即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因素)就能得到更多的关照,或者更多地被“内化”。因为政府作为社会中心或社会代表,对某些经济当事人不予考虑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给予关注,并强制使之“内化”为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与收益。
(4)在政府的调控下,能够实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效结合。因为作为社会代表的政府,其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心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以上四个方面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优势所在,这四个方面,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将建立可持续的宏观经济体系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要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就是要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制定入手,在提出和确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制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可持续的宏观经济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并且,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应该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坚决反对不顾经济、社会、生态后果,盲目开发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变传统的、粗放的“资源消耗型”经济为“资源节约型”经济。
(2)建立集约型、效益型经济增长体系。
从我国工业化实际水平看,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增长方式仍主要是粗放型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规模的不断扩大,紧张的资源不允许更多的浪费,而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不允许由于过多消耗能源和原材料而导致高成本。因此,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集约型、效益型经济增长体系,应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3)建立崇尚节约、适合国情的消费体系。
不合理的消费结构,有可能促成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同时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另外,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人民的消费应节俭、适度。所以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应将促进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崇尚节俭、适合国情的消费体系作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4)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
物质财富更加平等分配、使全体国民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政府调控必须努力推进实现公平分配和广泛的社会平等:加强税收征管;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反腐败力度,打击贪污腐败分子;向贫困开战,要特别重视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阶层;确定保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合理幅度,以及正常的社会承受能力,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建立少生优育的人口生产体系。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在于要有强烈的人口忧患意识。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口保持在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坚决实行计划生育,实现控制人口规模的既定目标,建立一个合理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少生优育的人口生产体系。
2.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需要采用适当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所经常运用的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更重视研究和探讨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在自然垄断部门、公共品生产部门和存在外部性的领域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是缺乏效率的,或者说是失灵的。而在所谓存在外部性的领域中,最典型的就是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市场在这一领域所以失灵主要是因为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自动指示器的价格机制失灵,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独立作出生产和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价格。因此,只有当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被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直接影响其价格时,生产者和消费者才会对其给予注意。 但现实中, 自然资源和环境往往是公共品,一方面,人们很难区分和履行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无法进行交易,因而也就不存在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在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某些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一些用途可以出售,而另一些(可能是很重要的)用途却不能出售,导致人们只注重能够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而忽视其他价值。例如森林的保护水土、净化空气等公益性用途是无法出售的,导致人们只重视其作为木材可以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另外,在现实中,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经济,却可能减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支出。所以市场机制不能反映环境和资源的真实价值,因而不能鼓励人们保护资源环境。而是相反,它使生产者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取超额利润,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使消费者以资源的高消耗、高浪费来换取自己生活舒适性的提高。因此,理顺价格,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我们用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理,依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国家掌握的、与价值形式相关的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以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各种经济利益的调节者——经济杠杆的调节,使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之中,从而使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发生了关系,这将促使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自觉地保护资源和环境,并进而提高人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3.制定并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下面我们仅就对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四个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区域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使这些政策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等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1)制定并实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产业结构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的影响很大。因为,伴随着三大产业由低向高的转换,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即当第一产业占优势时,污染水平较低。随着第二产业的增加,污染水平提高。而当第三产业大量增加时,污染水平又趋下降。产业组织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存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活动的“不可任意分割性”,任何生产设备和生产活动在加工对象达到相当数量时方有可能进行。规模经济不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原材料、能源的节约和污染物产生率的降低。
在产业政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要求我们的产业政策必须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积极发展战略产业,并在选择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时,把新兴的环境保护产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予以扶持,促其发展;建立合理的企业规模指导政策,尤其要结合我国企业规模小的实际情况,鼓励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2)制定并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
要使我们的财政政策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作努力:
第一,减少与保护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相符的财政补贴,推动合理价格体系的形成。因为,要消除市场领域的外部性,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关键是要使资源和商品的价格真正反映其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全部社会成本。而不合理的财政补贴,如对水、电、煤、油等资源和商品的补贴,则人为地压低了商品的成本,降低了资源的价值,掩盖了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搞乱了比价关系。从而造成了商品高价、原材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状况。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二,制定并执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不断完善税收制度。
税收政策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推动和制约作用,并进而影响环境的改善和恶化。税制的合理性可以导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资源税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品目也不多,若增设资源税种,扩大资源税所占的比重,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又能抑制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出量,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同时,通过对新兴的环保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税收鼓励和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税收制约,不仅可以推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且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第三,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征收环境税,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确保环境良性循环。征收环境税的目的,一是通过提高价格,抑制需求,从而促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通过改变不同类型资源的价格比,影响人们对不同资源的选择,减少污染,规范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行为。
第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财政收支政策,建立合理的分级财政体制,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多发展低起点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正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3)制定并实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货币政策。
在金融货币政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我们通过以银行信用为基本方式的金融货币政策对资金流动的调整,影响各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水平,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等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用利息补贴、限制金融机构的资方选择、提供信用担保、专项投资、投资减税等鼓励性金融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为增强环保企业所发行的债券的信誉,政府可以给予信用保证,以使该企业的债券对其他债券的替代性提高,从而增加其资金融通规模。
其次,政府也可以对那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用途实行限制性金融货币政策。如对有些投资采取加息政策;限制某些企业发行债券;以及对有些投资项目增加税收等。
(4)制定并实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
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必须确立以下三个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并消除贫困、保护环境。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贫困问题、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最终解决。所以,在确定区域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原则时,我们只能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有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公平则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将效率与公平问题放大到代际间加以考虑。当我们不讲效率时,必然会带来更加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时,这不仅会损害后代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会影响到当代人的需求满足程度。但是随着区域差异或不平等的日益扩大,社会对不平等的容忍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破坏社会安定和国家的稳定。为此,要适度地贯彻区域补偿原则,以解决在效率优先过程中同时伴生的多种社会矛盾。
以上四大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与其它经济政策和措施配合协调,才能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