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维度(注:物宝天华国际基金会资助项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基金会论文,天华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资助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与扩展,知识的重要性在增长,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亦在深化。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首次把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确认了人力资本投资和R&D 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极端重要性。人们估计,目前OECD成员国GDP的50 %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看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时代正在到来〔1〕。然而,“知识就是力量”的判断不是无条件的, 知识向力量的转化亦不是自动的。本文拟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从企业知识的转化这一角度,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
1 企业知识的类型和特征
企业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它不是企业员工知识的简单加总,而是由掌握着各种专业知识的员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知识体。那些额外的知识体现在企业的“成规”(routines)中,它是企业得以构建和在其中得以运转的行为方式、规则、程序、习惯、战略和技能的集合〔2〕。 成规的存在使企业在创新和生产过程中得以有效地协调个人知识和组织合作。企业家的职能是把员工个人能力配置成独特的企业知识基础,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在现代企业中,技术知识是企业知识中的核心部分。
(1)企业知识的分类
①根据知识的可表达性进行的分类
企业知识,基于其可表达性, 可以分为两大类〔2〕〔3〕〔4〕:编码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和难言知识(Tacit Knowledge)。前者可以明确表达并易于存贮和转移,亦称为可明确表达的知识(Articulatable Knowledge);后者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 不能作为一个文本提供,它内含在企业员工个人的头脑中,体现在特定的组织网络中。
编码知识和难言知识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努力,难言知识会转化成编码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往往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但这种表达,对于外部人员来说或许是难以理解的,往往被看成是难言知识。技术发展的过程可以被看成是难言技术知识不断向明言技术知识转化和新的难言技术不断产生的过程。
在可明确表达的知识中,有一部分具有独占性,易得到专利和商业秘密的保护,称为专有知识(Proprietary Knowledge)。 但专有知识易被模仿,逐渐丧失其市场价值。
尽管企业知识基础的大部分成分似乎是可明确表达的和公共的,但维系企业竞争力的专用部分是难言的和专有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立足于其难言能力上而不是其专有知识库存上。
②根据知识对象的划分
根据《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 可以把企业知识分成四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前两种知识类似于信息,即可明确表达的知识,后两种知识类似于难言知识,是一种粘滞信息(Sticky Information)。
表一 企业知识类型(根据知识对象)
类型 内涵
例证
获取途径示例
知道是什么 事关事实方 化学配方, 读书、查看
(Know- 面的知识
原料产地
数据库
what)
知道为什么 牛顿运动
吸纳受过
(Know- 指科学理论 定律,量子 科学训练
why)
力学原理
的劳动力
知道怎么做 知道怎么做 企业判断新 干中学、用
(Know- 某事,累积的产品市场前 中学,企业
how)技能和知识 景,操作技能间合作
知道是谁知道谁拥有知
利用咨询公 在特定的社会
(Know- 识,知道从哪司,销售网络关系中获取,
who)里获取知识接触有关专家
(2)企业知识的特征
企业是各不相同的。企业的特异性源于其知识基础。企业知识基础有如下特征:
①难言性。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明确完整地道出其拥有何种程度不等的知识,这蕴含着任一企业员工都不能道出企业拥有的知识。实际上,每个人都拥有一些连其本人都难以言表的知识〔4〕。
②专用性。企业拥有的知识往往是适合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产业空间的知识,脱离开这种情景,企业知识就会遭到程度不等的废弃;企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它是企业专用的“格式”,体现了企业特有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的知识,必须进行格式转换,才能纳入企业知识网络;企业通常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便利了企业内部个人间、小组间的知识交流。企业知识的专用性说明,企业知识是一种背景依赖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 )。
③异质性。企业知识的构成五花八门,仅拥有单一知识的企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生存的。为了向用户提供适当的人工制品和服务,科学知识、技术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美学知识乃至人类学知识等等都可能在无形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④生成性:企业的知识基础并非一种静态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生成性的动态知识交流网络,它包含着企业创新问题的生成机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启发法,能够有效地吸纳企业外部知识为我所用。可以说,企业知识具有自发的扩展机制,企业知识有其内在的成长逻辑。
⑤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企业知识的扩展总是立足于现有的知识基础,在与其当下的实践紧密相关的领域内学习。如果企业离开其知识基础,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与一个刚成立的企业一样难以保证。正是企业的局域创新搜索,使企业知识沿着特定方向扩展,形成累积效应,表现出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这种路径依赖,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步入技术锁定( lockin )困境的原因〔5〕。
企业知识基础的这五个特点表明,企业的特异性就在于其知识基础,不同的企业具有各不相同的知识基础,由此造成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差异。
2 企业知识与企业技术创新
既然企业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那么企业又是如何将其知识基础转化成可见的利润呢?
一般来说,由于企业知识基础的难言性和专用性,要直接把知识出售出去是十分困难的。即便是可以明确表达的那部分知识,由于人类需要的往往是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因而无法找到大规模的需求市场。即便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由于这种知识的公共物品特征而极易复制,企业也难以从中谋利。因此,企业通常需要把其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注入特定的人工制品或服务之中,为客户构造一个简易的使用界面,从而开拓出一个新的易获利的消费品或投资品或服务市场。这个过程,其实正是通常称作的技术创新过程,因为现代企业创新的核心部分,说到底,就是技术知识的转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创新的过程:
<&K·R→A/S+K'&>其中K为企业知识;R为物质资源,包括生产设备和物质投入;A 为人工制品;S为服务;K'是所生成的新的知识。 这一图式意指企业知识对物质资源的操作生成了人工制品或服务以及新的企业知识增量。现作如下说明:
(1 )技术与人工制品的区别:技术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周围环境过程中所习得的处理、使用和制造有用物品的技能和知识;人工制品则是技术作用于物质资源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也是实施技术过程的物质手段。尽管人工制品本身不是技术,但它内含着一定的技术知识,是技术知识的物化形式。从无形的技术资源转化成有形的人工制品,其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生产技术可以制造出不同的人工制品,不同的生产工艺编排也可生产出同样的人工制品。这一关系可表为下述图式:
其中T[,1]、T[,2]为两类技术,An为系列化的人工制品。
(2)人工制品对于用户的意义,就是其体现的界面, 就是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这一界面实质上划定了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用户的使用技术乃至生产技术之间的边界。创新者若要构造出良好的界面,就必得研究用户的具体要求,并把这种知识建构进入工制品,实现产品设计的“地方化”(Localization)。
(3)技术创新过程中既包含着知识对物质资源的操作, 也包含着知识的自操作和新知识的生成。知识的自操作包括知识的搜寻,知识的存贮,知识的筛选,知识的格式转换,知识的纯化,知识的激活和知识的合成〔6〕。 新知识的生成包括新的可明确表达知识的生成和新的难言知识的生成。下述图式表明,知识的自操作, 往往是难言知识K[,t]对明言知识K[,a]的操作,这种操作结果是在创新过程中, 生成了新难言知识K[,t]'和新的可明确表达的知识K[,a]'。
<@(K[,t]·K[,a])R→A/S+K[,t]'+K[,a]'@>
(4)企业内部需求与技术开发。一般而言, 企业开发技术的目的并不是直接以商品形式出售谋利,企业内部生成的大部分技术知识并未被商品化,而是以各种方式融入生产工艺设备和打入市场的人工制品。因此,与其说技术是商品,莫如说技术是资源。正如Graham所指出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通常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内部需求和各部门的偏好,而不是对市场需求的感觉……内部需求能够与市场信息一样或更多地影响一项技术选择”〔7〕。
3 企业技术创新收益的独占方式
技术创新的独占性(appropriabilitv )是指企业占有与其创新活动有关的利润的程度,反过来也反映出企业知识无偿流入公共领域的程度,创新的独占程度越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也就越大。
专利保护似乎是提高创新独占性的重要手段。诺思(D.North )注意到〔8〕,鼓励技术创新的系统的激励机制“ 仅仅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才被确立起来”。但是,经验研究表明〔9〕, 专利保护并不象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重要;独占性与产业技术特征、创新类型高度相关。
具体讲,就产品创新而言,与强调知识产权的流行信念相反,在大多数产业中,率先创新形成的领先优势和配套的营销手段是提高独占性的主要途径。这类产业(如半导体、计算机、电信、飞机及发动机等)的技术特征是,往往具有异常复杂的制造系统或产品内部系统,即便新产品并未申请专利保护,即便有转让者的积极配合,要把其专有知识转移到其它企业亦十分困难。而且,在此类产业中,未来的技术突破常常导源于当前直接的技术经验,使今天的企业优势易于转换成明天的企业优势。正是这种技术基础的难言性、专用性、系统性和累积性,而非对一项孤立发明的稳定控制,才使率先创新的企业得以长期受益。尽管专利保护对创新独占性的作用远小于人们通常所相信的程度,但在某些产业中,专利保护仍是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一类是其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化学成分的产业(如制药、有机化工与合成纤维等);另一类是仪器设备产业(如科学仪器),其技术特征是产品部件易于确定,模仿容易,若无专利保护,创新者将难以获利。
就工艺创新而言,领先优势和专利保护的有效性均较小,更有效的手段是保守技术秘密。专利保护的低效和保密的高效似乎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工艺较之产品技术更易于藏而不露;另一方面,竞争者对新产品的模仿较之竞争者对新工艺的模仿,更易被发现和证明,专利权也就更容易得到实施。领先优势对独占工艺创新收益的较低有效性反映了,要把产品成本的降低转换成市场份额的大幅上升,比起重大的产品创新所带来的市场扩展,要更为缓慢。正因为对工艺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因而大量产业R&D直接定向于产品创新。
对独占机制的上述考察,确证了竞争的第一位的重要性,即率先创新并控制必要的配套资产(注:Teece,D.J., "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Research Policy 1,5 (1986):285—305.)是赢得创新利润的最重要手段。同时也突出表明了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与企业技术能力的直接关联,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施展其技术能力,巧妙地扩大市场并尽可能隐匿其专有能力,获取其应得收益,从而形成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激励的良性循环。事实上,由于企业技术知识的难言性和专用性,即使企业并不试图遮掩,竞争对手也难以模仿。
诺思注意到了对知识和技术本身进行考核的困难和重要性,认为“精确地定义和刻画一种思想的不可能性意味着需要代用的规则 ”,〔8〕也就是需要一种间接定价机制。专利制度就是对企业技术知识的一种间接定价机制,尽管它意味着考核的不完全性和某种程度的暂时垄断。但在我们看来,把企业知识转化成人工制品或服务投入市场本身同样是一种对知识的间接定价,诺思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既然如此,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思考就不应仅盯着产权包括知识产权,而且应对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的建立,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化,给以应有注意。
4 网络组织与企业知识的生产
企业并非是孤立的存在物,它处在更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及其专业人员往往隶属于一组更宽广的技术实践者共同体,借此获取企业创新所需的超出其雇员直接能力范围的专业知识。由于员工与这些技术共同体的其它成员,共享相同的技术范式,受制于类似的“最佳实践”的基本原则,因而方便了其间的专业知识交流。同时,企业还往往关联着更大的技术——社会系统(如电力传输系统、空中交通系统),该系统作为企业发展的背景之一,制导着企业知识扩展的方向。根据康斯坦(E.W.Constant Ⅱ)〔11〕, 我们可作如下图示(见图1)。
图1 网络中的企业
位于上述组织网络中的企业,不仅通过吸纳外部知识,而且与其它组织一道共同进行新知识的生产,这种组织交往,对于企业获取难言知识即know-how 和 know-who类知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组织网络的重要性有了明显增长。网络组织业已成为介于市场与各层组织之间的应付系统化的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企业间的合作网络似乎成为一种生死攸关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变成一个不断学习的团队,为适应新技术不断地改进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强化其知识基础,塑造其核心能力。同时,企业需要加入外部组织网络之中,交换知识并共同生产新知识。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3〕, 可以使企业迅速获取通用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增强其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处理know-what和know-why知识, 推动了知识的编码化,扩展了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范围,降低了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成本,加速了企业知识向人工制品和服务的转变速度。但是,信息技术并没有改变难言知识的重要性。面对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企业急需发展出新的难言能力,以便更有效地“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的信息,识别信息的形式,理解和释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1〕〔9〕〔10〕所有这些能力,在“信息过剩”的时代,越发显得重要起来。而对这些以及其它难言知识,只有通过干中学、用中学,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合作方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