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实行蓝光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论文_曹金凤,陈金兰

无为县人民医院 儿科,安徽/巢湖238300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新生儿黄疸给予蓝光治疗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40例黄疸患儿进行观察,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持续蓝光治疗,研究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6%,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8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明显,采用间断照射的不良反应更低,适合黄疸新生儿选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应用效果;不良反应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4h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上升的一种代谢障碍疾病,患儿有四肢、巩膜、皮肤黄染症状。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出生2周内会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容易并发肺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病理性黄疸主要有换血疗法、药物、蓝光照射等,蓝光照射是光疗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光照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尿液、胆汁、汗液的形式排除,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蓝光照射对黄疸的疗效明显,但是也容易引起腹泻、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本文就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不良反应进行了专门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40例黄疸患儿,其中男85例,女55例;日龄2-25d,平均年龄为(12.1±2.2)d;体重2600-4100g,平均体重(3350±420)g。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中各7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2)新生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有新生儿窒息、产伤、严重感染等疾病患儿;(2)近期已经接受影响治疗效果方案的患儿。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给予维生素B、C、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纠正酸中毒现象。采用北京华运安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XHZ-90L型蓝光治疗仪进行蓝光照射,室内温度维持在24°C-26°C,湿度维持在60%。观察组给予蓝光间断治疗,将新生儿温度控制在在37°左右,光源与患儿皮肤间隔60cm。每次照射时间为3-5h,每次蓝光照射间隔2-4.5h。对照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每次照射时间为11-17h,照射间隔时间为7-11h。在照射同时给予维生素B2口服,每天三次,每次半片。蓝光治疗结束后继续服用三天,每天一次。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时间均为3d,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过3d治疗后,患儿胆红素水平下降>3mg/dL;有效:患儿胆红素水平有所下降,下降幅度<3mg/dL;无效:治疗后患儿胆红素水平未下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有效率×10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皮疹、腹泻。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0处理,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若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

研究组总有效率(94.29%)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主要与高危妊娠、母体感染、羊水污染、血管外溶血等因素有关[2]。病理性黄疸的危害性强,病程较长,容易损伤患儿的神经系统,遗留残疾。且病理性黄疸的复发率高,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临床应加大对新生黄疸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重视度,正确配合医生治疗。

蓝光治疗是目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利用420-480mm蓝光进行照射,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无毒衍生物,通过尿液、汗液等形式排除体外,从而有效的降低胆红素水平[3]。通过临床对蓝光治疗的研究发现,蓝光照射过程中会生成许多中间产物,且年幼患儿体温中枢、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4]。光源离患儿皮肤距离低于60cm,且照射时间较长时容易使患儿体表温度升高,出现发热症状。所以,在临床使用蓝光治疗时,光源要距离患儿体表60cm。同时,将室内温度、采光度、湿度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为治疗提供最佳环境。在进行蓝光治疗前应做好治疗准备,将蒸馏水加入暖箱并预热。为患儿佩戴一次性眼罩,换好尿不湿,防止蓝光刺激视网膜和生殖系统。光疗消耗了患儿大量热量,应给患儿补水,减少水溶性物质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腹泻发生率[5]。临床在采用蓝光治疗时有间断照射和持续照射两种方式,本文中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当,整体疗效较好。但是,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14%)远远低于对照组(42.86%),持续蓝光照射的时间为11-17h,年幼患儿的皮肤娇嫩,对光波的耐受性差,长时间照射增加了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所而间断照射每次照射时间为3-5h,对新生儿的刺激小,不良反应更低。在给予蓝光治疗时,应同时给予对症治疗措施,补充维生素,服用双歧杆菌等,保护胃肠道,降低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蓝光间断治疗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持续照射的疗效均较好,但是,间断照射的不良反应明显更低,疗效更安全可靠,适合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帆.80例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3):133-134.

[2] 李敏.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4):184-185.

[3] 任明会.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4):162-162.

[4] 任俐.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1):355-355.

[5] 吴金霞,张称心.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182.

论文作者:曹金凤,陈金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黄疸实行蓝光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论文_曹金凤,陈金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