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作学习论文,初中论文,数学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合作学习被广大研究者所关注,它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数学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除了具有合作学习的总体特点外,还与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密切相关,目前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是关于数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与策略的研究[1];二是关于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2],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并且为一线教师普遍关注.
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本身的认识方面的研究较少,多数都是从应用层面上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研究,对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调查分析[3],而很少关注教师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只有赤峰学院的张海燕将教师的合作学习观分门别类,采用问卷的方法做了调查[4].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合理程度.因此,本文将初中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的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师合作学习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教师已有的合作学习知识,并未对实践层面进行探讨或评述.
一、调查的前期准备
1.调查方法的选择
研究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对某市两所初中学校的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这种方法与定量研究相比,框架性较弱,能够全面、多视角地把握教师的认知观,开放性较强,氛围轻松,可以在研究中观察被访谈者的行为与反思,增强了研究的可靠性.在每次访谈中都进行录音,再使用归纳的方法,对录音材料进行自上而下的整理,经过分析后形成结论.
2.调查内容的确定
研究从合作学习的5个方面考查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种类、合作学习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方法、合作学习的价值意义.访谈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
为了调查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了解的大致水平,笔者还设置了一道附加题:
您看过几本关于合作学习的书?看过多少个合作学习的案例?上过几节合作学习的课?您还了解哪些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著作或理论?
3.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从两所实施合作学习的学校随机选取了5名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其中重点中学2名,普通学校3名;男教师1名,女教师4名;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2名,教龄在10年以下的教师3名.
二、调查的结果
1.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考虑到概念问题比较抽象,对语言和逻辑表达要求较高,为了降低表达的难度,笔者根据合作学习的内涵,将这一方面拆分为两个小问题,从不同方向和侧面对教师进行访谈,汇总之后,得出数学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概念的掌握情况.
问题(1):您了解合作学习吗?您觉得数学学科适合合作学习吗?
对于这个问题,一位教师谈到:“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教会学生如何发散思维.如果学生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很难突破,这时就需要合作学习了.”大多数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再通过互帮互助、互相交流,最后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教师普遍认为数学学科非常适合合作学习,特别是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是以同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5].在调查中,80%的教师都能够说出合作学习的内涵,并且较为准确.
问题(2):您认为分组应该怎样分?组间同质是什么意思?合作学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您觉得小组讨论等同于合作学习吗?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将学生分出层次,再从不同的层次中随机抽样.教师认为这种方法即简便,又能保证他们实施教学的效果;而对于异质小组的理解,也都停留在成绩的不同层面上,合作学习的目标就是在最后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访谈的所有教师都认为小组讨论并不是合作学习,而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合作学习的一部分.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同的,合作学习最终是要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30%左右的教师对合作学习分组的理解还存在误差.
调查表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内涵了解水平比较一致,对于一些概念并没有出现混淆现象,对于合作学习的概念问题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2.关于合作学习的类型
合作学习的类型较为简单,从字面就可清楚地了解,因此,在这一部分只设计了一个问题,且采用“单刀直入”的形式,直接向教师发问.
问题(3):您认为合作学习有哪些不同类型?
一位中年教师说:“有两种.第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起引导和统领作用,但学生碍于老师不能畅所欲言.第二种是学生与学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这样能以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坏处是容易偏离主题.”少数教师能说出“以师班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即教师与全班学生全员参与进行合作学习,还有教师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不可能实现,在教学中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根据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将合作学习分成不同的类型,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大多数教师都对“以师生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生生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种类还知之甚少.
3.关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
笔者设计了两个关于合作学习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的问题,问题(4)是直接向教师提问,考虑到“理论基础”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又设计了问题(5),从具体理论入手,调查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基础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问题(4):您知道合作学习最先在哪个国家兴起、是谁提出来的吗?您知道它产生的历史以及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吗?您知道合作学习有哪些理论基础?
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普遍回答是不知道,只有一位教师说出合作学习是由美国引进到我国的理论.在笔者的提醒下,一位教师说出合作学习的哲学基础即交往理论:人与人都是需要交往的,需要面对面的说话交流,这与合作学习是一样的.从心理学方面来看,教师认为合作学习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合作学习在美国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理论,它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深刻的理论基础,超过半数的教师对此毫无所知,10%左右的教师略知一二.
问题(5):您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动机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吗?它们与合作学习有什么关系?
一位教师回答:“建构主义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建构,而合作学习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成功.”这位教师还提到:“人都想追求成功感,任何一名学生都有优点,而学优生常常成功,对于学困生来说,只有激发他的内驱动力,让他有动力学习才能成功,合作学习就有这种功能.”
建构主义理论是指学习者可以主动去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理解,超越自己的认识,从而得到发展.动机理论是指小组成员要想获得个人成功,就会帮助其他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社会互赖理论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最后达到预期目标.被调查的教师中,只有不到5%的人能够对此达到深刻理解.
调查表明,教师在这两方面所了解的知识比较匮乏,不了解的占多数,少数教师能说出一些,但都仅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还不是很清晰明确.
4.关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方法
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都是对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的直接发问.
问题(6):您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哪些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最主要是强调给每名学生独立思考和平等发言、表现的机会,给定一个目标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担负起责任,最终完成任务,最后还得由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60%的教师认为,小组目标、平等的机会、个人责任、小组评价是核心要素,认识还是比较准确的.
问题(7):合作学习有哪些方法是您了解的?它有哪些使用技巧?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对我们常常见到的小组成绩分工和小组竞赛分工方法比较熟悉,有位教师提到,曾经在教学视频和订阅的刊物上看过.“我也是在学校订的数学杂志上看过,将要学习的知识分成若干部分,再分配给不同学生,让他们自己做,然后再汇报,不过我感觉现在还不敢那么做——让学生自己学,他们能学到什么呀?研究出的东西也不一定对.”上述这位教师所说的,是“切块拼接法”.之后,笔者针对其他方法,如共学式法和小组调查法等进行了发问,然而,教师对于这些方法并不了解,也不太热衷,积极性较小.
(小组成绩分工、小组竞赛游戏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法[6]等,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调查表明,虽然语言表达没能达到规范的程度,但是对于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对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这里,教师提到的,正是目前研究者比较认同的由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因素理论.而在合作学习的方法的调查中,教师的认识具有很大差异.
5.关于合作学习的价值意义
由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这里只做了一个基本问题.
问题(8):您认为合作学习有什么意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技能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教师普遍认为,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更有教师认为,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慢慢的纠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位教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我有个学生,数学学得特别好,她算题时习惯把已知条件都列出来,这种习惯非常好,这实际上是一种命题法的表现,后来我发现,跟她一个小组的其他成员慢慢都养成了这种习惯.”在教学方面,一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调查表明,教师大都认可合作学习的价值,特别是在学生方面和教学方面有较大益处,认识的较为全面、深刻.
附加题:您看过几本关于合作学习的书?看过多少个合作学习的案例?上过几节合作学习的课?您还了解哪些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著作或理论?
在调查的教师之中,80%的教师在订阅的报纸增刊上看过关于合作学习的案例,但对于合作学习的著作书籍,只有20%的人读过,但都表示没有精读,对于其中的理论,也大多走马观花,没太留意.
综上,笔者使用了归纳的方法,对材料进行自上而下的整理,并绘制了统计图(如图1),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可见,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大多都是从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支撑.教师对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用到或体会到的理论(如合作学习的概念、方法、要素、价值等方面)的认识,要明显高于对合作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这样的抽象理论的认识,它们都是来源于实践,却在实践中看不到的,因而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略.
总之,通过这次简单的访谈调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结构,教师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模仿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合作学习的发展,我们应该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