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
姚 莹
四川大学
摘 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入手,对中西方送礼文化进行比较,从礼物选择、受礼方式、送礼时机及送礼目的四个维度切入,从地理环境、文化圈、价值观三个角度分析原因,并基于对外汉语教师视角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 文化比较 送礼文化
一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一)礼物选择
中国在意礼物本身的价值,即“价格”。越贵重的礼物越能表现出对受礼人的情感。中国人还会直接送现金,现金数目能表明送礼人与受礼人关系亲密程度。礼金数目越大,送礼者和收礼者关系越亲密。同时,受礼人社会地位越高,礼物必须越贵重,否则是对对方不尊敬。西方人刚好相反。他们更在意礼物的意义,尽量避免送贵重物品。送贵重的物品可能会给受礼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对方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时,可能会被怀疑有贿赂嫌疑。此外,西方人特别在意礼物的包装,精致的包装也能表现出送礼人的心意。
(二)受礼方式
中国人通常在收受礼物时,先“拒绝”礼物,再三推辞后“不得已”收下礼物。收礼后,不会立刻打开,等他人离开后,才会拆开礼物。此外,收礼者不会向送礼者反馈自己是否喜爱礼物。在送礼时,送礼者通常会“贬低”自己的礼物,说自己的礼物是小意思,希望对方海涵。送礼者通过“卑己”而达到“尊人”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儒家文化圈较常见。在西方国家,情况和中国完全相反。西方人更喜欢在公共场合收受礼物,在收到礼物后会当面、及时地拆开礼物,并且给予送礼者反馈,表达对礼物的喜爱以及对送礼者的感激。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当面拆礼物,还需要作出说明,表示歉意。
(三)送礼时机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即重视时效性。只有在合适时机送出的礼物,才能代表送礼者的心意,否则会收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如丧事或者喜事后,再补上礼物或礼金,被认为会带来不祥,这是一种忌讳。在西方,送礼的时机则和中国不大一样,如英国最佳送礼时机是在用餐结束后;中国人喜欢在初次见面时送上礼物,法国人只有在第二次见面时才可以送礼物;美国人除了特定场合的需要,一般不提倡赠送商业礼物。
(四)送礼目的
中国的送礼有更强的功利性质和目的性。人们通常在寻求别人帮助前送出礼物,把礼物当作疏通人脉、稳定关系的手段。在节日时,中国人喜欢给上司、孩子的老师等送礼物,以期望获得他们更多的关注或帮助。送礼并非单纯联络或加深感情,而是为了得到某种回报。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更注重送礼行为本身及礼物的象征意义,也更倾向于在获得帮助之后,以送礼物的形式来表达感谢之情,这与中国的“送礼好办事”截然不同。
是前一天,她在逛这里的时候,看见邵南了,他的身边是别的女人。或者她和他身边的女伴们一样,在他看来,是不同的鞋,在不同的场合挑选的,不同的鞋。
二 、造成差异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属于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也在中国人送礼中得到体现。儒家文化重视“礼”,要求人们礼尚往来,这使送礼不单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且是维系人际交往的工具。中国人将送礼、维系体面和关系当作一种基本的需要,将给“面子”、争脸面、礼尚往来当做是基本行为规范,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普遍的礼品消费观念。同时,儒家文化要求人们控制自我情绪,君子要“引而不发”,这对中国人形成含蓄内敛性格,及采取委婉的方法表达情感有着深刻影响。
(二)文化圈
中国深居内陆,土地辽阔,空间巨大,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土地,这让中国在千年发展中不需依靠外族支持,这也造成了中国文化长久的保守性和内敛性。同时,中国千年极少有对外战争,国家呈现安定平稳状态,这使中国人富于乐天安土。此外,闭关锁国政策也重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西方国家大多临海,使他们有出海冒险精神;国家常有对外战争,造就了西方文化中的对抗。这与中国人注重和谐中庸以及保守内敛得性格截然不同。
We also looked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clinical features and levels of tested markers in CP patients.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umor size,localization and serum TGF-β1, MCP-1, s-Fr and HA levels.
西方文化经历了哲学文化、科学文化、文学文化四个发展阶段,完成了由理想到现实的蜕变,这是一个通过实证追求真理的过程,因此他们讲求实事求是,不喜欢有模糊地带,崇尚直截了当的风格。中国人“贬低”自己礼物的行为,会给他们不确定的感觉。在西方文化圈中,“面子”概念比中国文化中的“面子”的内涵要小得多。他们对事不对人,可能在为了某件事情公开对抗,但事情结束后,双方感情并不会因此受挫。所以在发生冲突时,他们也能做到“人事两分”,因此西方人极难理解中国人的“死要面子”观念。
(三)价值观
西方人在意个体存在,注重个体感受,有着极强的个体主义倾向。他们将个体从集体中分开,重视个人、强调竞争、追求个性,这些都是其价值观里极其重要的部分。如西方人的姓名,与中国相反,他们先说“名”,再说“姓”。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就开始为了自身解放而同宗教神权作斗争,以“个性解放”为口号,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因此,他们对于情感不喜欢遮掩,直接表现出自己的喜恶。
例题: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下图中,为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
中国人通常将个体置于国家或社会之中,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价值需要通过集体得到实现。如中国人的姓名:先是代表家族的“姓”,其次才是代表个体的“名”。因此,中国人有着极强的家族观念,注重圈内外之分,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看重送礼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自己与亲戚朋友间的关系,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以实现自己在这个网中的价值。
三 、基于对外汉语教师视角的优化建议
(一)对于合作院校建议
留学生去目的国前或者对外汉语老师在派出前,合作院校或者合作组织可以开展一些关于送礼文化的跨文化训练活动,来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如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即通过讲座、播放视频、发放资料的形式,告知留学生或者汉语老师目的国的送礼风俗,让他们对该国送礼风俗有大致了解;还可以开展提高文化敏感性的训练,即通过情景模拟设置不恰当的送礼场景,引导受训者发现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受训者真实体会目的国家的送礼文化。
“威县的葡萄和梨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威县梨甚至已经端上了党的十九大的餐桌。看到这样的成绩,我感到十分骄傲,因为其中有着根力多的影子。”王淑平表示,威县的葡萄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且价格比外地高,这得益于威县果农在施肥管理上能够始终先人一步。在外地种植户只知道使用尿素、二铵的时候,根力多就在推广硫酸钾的使用,让威县的葡萄卖相更好、口感更甜;当外地也懂得了种葡萄要使用氮、磷、钾复合肥的时候,根力多已经在推广含微生物的肥料、悬浮型液体肥料和土壤调理剂,让威县的土壤更加健康,可持续种植。
(二)对于即将赴任的汉语老师或留学生的建议
关注禁忌:对外汉语教师或留学生需要对目的国公众禁忌有全面了解。公众禁忌,就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当地风俗习惯、公共社会道德等引起的忌讳。但是了解公众禁忌是不够的,还需了解个人禁忌和宗教禁忌。个人禁忌,就是由收礼者个人原因而产生的禁忌。这要求送礼者对受礼者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礼物。此外,西方人常有信仰,这要送礼者关注受礼者忌讳。
此外,还要根据收礼者和送礼者的关系,决定是否送礼、送何种礼物。在中国,通常在初次见面时送上见面礼,拉近彼此关系。但是这套方法不适用于每个国家。比如,美国人只跟熟人送礼,如果送礼者跟收礼者不是好朋友,冒失送礼,这会让美国人觉得你别有所图。
若送礼者触犯他国禁忌或有不合适送礼行为,一定要在了解情况后,及时向收礼者道歉解释,强调文化差异性,无意冒犯,态度诚恳。必要时可以请第三方介入,帮忙解释。
参考文献 :
[1]张友燕,张丽娟.希腊文化的摇篮—爱琴文化[J].世界文化,2008(10):46~47.
[2]潘宏.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J].广经济研究导刊,2012(28):252~253.
[3]张耀健.从中西方送礼的风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11(70):47.
[4]唐顺敏.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探论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3(9):24~26.
[5]于海飞.中西方赠送礼仪差异分析[J].现代交际,2010(7):59~60.
[6]徐虹.从送礼收礼的不同看中西文化间的差异[J].新课程学习,2012(11):186.
[7]李彩霞,蔡荣寿.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40~143,209.
[8]杜晶鑫.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2(1):98.
[9]余卫华,王璐,朱艾莲.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看“入乡随俗”的交际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49~52.
作者简介 :姚莹(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汉语国际教育2017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