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政策手段及政策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效应论文,手段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各种政策手段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状况,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效果。
一、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对客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为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而变动财政收支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现代西方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他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下,社会需求总是不足的。当总供给为既定时,不充分的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无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和大量失业。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宏观经济调控功能,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改变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政府用于调节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税收政策,它是宏观财政中的重要调节政策,包括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其二是财政支出政策,指通过缩小或扩大财政支出(包括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规模,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政策。这两种政策的共同点在于,都能够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发挥调节作用,在这种调节中,可以根据需要选用税收、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手段。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减少人们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遏制通货膨胀,可以减少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等支出,也可以增加税收,当然,还可以同时采取这几种措施。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情况则正好相反。
作为财政政策手段的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和税收,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限于其量上的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1.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购买是这样一种变量,当它增加或减少时,不但能同方向地改变均衡国民收入,而且会使国民收入的变化量数倍于最初的购买支出变化量。这种现象在宏观经济学中称为政府购买乘数效应。
所谓政府购买乘数,表示的是最初政府购买变化量引起均衡国民收入变化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如果以K[,G]表示政府购买乘数, △G表示政府购买变化量,△Y[,G]表示△G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变化量,则有
由(1)式可知,当确定了政府购买乘数K[,G]以后, 用它乘以政府购买变化量△G, 便可得知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倍数变动情况,即
△Y[,G]=K[,G]×△G (2)
政府购买乘数,可通过三部门经济的需求方程求得:
Y=C+I+G
Y=(Y[,a])+I+G
Y=b(Y-T)+I+G(3)
对(3)式以G为自变量求全微分得;
政府购买支出之所以能够产生乘数效应,关键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密切联系。从这种联系出发,政府购买乘数也可有另一种推导方式:一项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可以产生一项自发性需求增加;该自发性需求增加,通过政府的消费而增加了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加,又通过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分配再分配,使个人收入有所增加;个人纳税后依然有一定数额的收入增长,这部分收入被分配成消费和储蓄,其中的消费继续变成需求,并由生产吸收变成国民收入,重新重复上述过程,只是随着纳税和储蓄的发生使国民收入越来越小,最后收敛到很小的值。
从(5)式可见, 三部门模型下的政府购买乘数是一个仅与边际消费倾向和税率有关的量,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则乘数越小,相同的政府购买产生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小;反之则大。
结论:
①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发挥作用,以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和不存在“瓶颈产业”为前提。
②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一把双刃的剑。它既可以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增加,也可以引起它的数倍减少。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增减政府购买,这样做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政府购买支出具有弹性,而非刚性。
③在试图以购买支出影响需求及国民收入时,应充分考虑缺口和乘数的大小,为乘数发挥作用留有余地。
2.转移支付乘数
转移支付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它的变动同样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倍数变动,产生转移支付乘数效应。
转移支付乘数所表示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比例。如果以K[,R]表示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转移支付的变动量,△Y[,R]表示△Y[,TR]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则有
同理,可根据三部门经济的需求方程求得转移支付乘数K[,R]如下
转移支付对经济运行的作用不象政府购买那样直接,它所影响的对象是居民收入;当转移支付增加时,个人收入增加,进而个人消费增加,并推动经济使国民收入增加和个人收入的再次增加,形成一个同其它乘数相类似的不断循环的需求链和倍增的国民收入增长结果。不过,转移支付乘数效应小于政府购买乘数效应。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支出在初始阶段对经济产生的作用不同。政府购买支出直接购买商品,构成社会总支出的一部分,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以后才在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下,逐渐以递减的速度影响消费支出和收入。转移支付则在最初没有构成社会总支出的一部分,而是首先等量变动个人可支配收入(假定没有税收),然后才影响消费支出。而且,由转移支付引起的个人支配收入变量与它所引起的消费支出变量并不相等,而是后者小于前者,中间漏出了一部分。这是因为,人们得到转移支付后,将其视为一般收入,按边际消费倾向进行消费与储蓄的分配,其中的消费部分产生对社会产品的需求。因此,它对国民收入的作用幅度小于政府购买支出。
3.税收乘数
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与转移支付相反,它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向数倍变动,这一现象称为税收乘数效应。
税收乘数是指税收的变化对国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比例,定义公式为:
税收之所以能够产生乘数效应,关键在于它的变动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又是影响消费支出的决定性因素。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税收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就会减少,若边际消费倾向保持不变,便会有更少的收入用于消费,引起社会总需求及总支出下降,抑制消费品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降低国民收入水平。
税收不同于政府支出,其主要特点在于,它是循环流动的一个漏损项目,本身构成了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额。一旦增加税收,第一步就是等量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然后才能影响消费支出。但是,税收所引起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量却不等于而是大于它所引起的消费减少量。这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除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外,还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税收增加一定量从而个人可支配收入相应减少时,消费的减少不是等于而是小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政府支出。
图1 财政政策IS—LM曲线的影响
二、财政政策效应
前面分析中,阐述了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税收等财政政策手段的效应,揭示了商品市场上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下面运用IS —LM模型,结合两个市场及其均衡状况,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的整体效应。
图1中,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决定均衡利率为r[,0],均衡国民收入为Y[,0]。当政府采用扩张性政策(增加购买和转移支付或减税)时,商品市场上总需求增加,从而使IS曲线向右方移动到IS′,并与LM曲线相交于 E′,决定了利率为r′,国民收入为Y′,显然r′〉r[,0],Y′〉Y[,0],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和利率提高。
当在原来的均衡点,政府支出使IS曲线移动到IS′ 曲线时, 如果利率不变,就会由于总需求的增加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均衡点由E 移动到E[,1]而不是E′,均衡收入是Y[,1]而不是Y′。此时,商品市场实现了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处于不均衡状态: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货币需求,在原来的利率水平r[,0]时,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则利率水平将提高。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下降,该过程直到E′ 点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才告结束,这时决定的均衡利率为r′,均衡国民收入为Y′。r′〉r[,0],Y[,0]〈Y′〈Y[,1]。
这种调整的假定条件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货币市场尚未受到干扰,均衡点仍处于E点(货币市场均衡点)。但随着总需求的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引起货币需求扩大。于是,货币市场供不应求,利率上升,与产量同时提高,直至达于均衡点E′为止。如图1所示,货币市场的调节是沿着LM曲线进行的。
综合考察财政政策对两个市场的影响,不难看出,其传递机制并不象原来分析的那样简单,即△G↑→AD↑→Y↑,而是更为复杂一些,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会因货币市场供不应求导致的利率上升、投资下降而被抵销一部分,其传递机制为:
这就是说,财政政策首先影响商品市场,引起国民收入增加,间接影响货币市场,引起利率上升,进而在商品市场上产生反响,引起国民收入下降。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在图1中,E[,1]点是利率不变时, 商品市场的均衡点,即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总需求变动所产生的新的均衡点,这时国民收入为Y[,1]。但在两个市场的均衡点E′ 时,均衡国民收入则是小于Y[,1]的Y′。Y′小于Y[,1],根源于利率的上升减少了总需求,从而减少了国民收入的增加。这种由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从而压缩总需求的作用,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然而,不同情况下,挤出效应有大小之差。具体说来,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LM曲线的斜率。
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通过乘数作用,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财政支出的增加,从而引起交易性货币需求扩大。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排斥部分私人投资,这不过是产生挤出效应的因素之一。其实,产生挤出效应的还有一个与财政政策相关的重要因素——赤字和发行公债等。
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自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府接受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弥补赤字,大量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这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
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公司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感而争购公债时,则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处于优势,政府借款的比重越大,就有越来越多的私人借款者借不到资金而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挤出一部分私有企业的投资,从而抵销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府的协调配合
上述分析表明,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出发点不同。财政政策从分配环节出发,试图通过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货币政策则从流通环节出发,对经济运行发挥调节作用,其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向市场提供既能稳定币值又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其次,作用机制不同。实行财政政策,无论是变动政府支出还是税收,都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而实行货币政策,则需经过一些中间环节才能影响社会总需求以及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第三,政策手段的性质不同。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就是变动财政收支的过程。由于财政收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使得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而货币政策调节的是货币供应量,各种政策手段都具有偿还性和交易性,这决定了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带有更明显的经济手段特征。此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各有其不同的局限性。这些都决定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有机地协调配合起来,灵活运用。单独运用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有效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怎样协调配合,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最佳模式,这是政策运用技巧问题。政府可根据需要以及各种政策手段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选择政策配合模式,即进行相机抉择。在西方国家经济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模式: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在短期内,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迅速而有效的刺激经济发展,大幅度地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这种模式可以对经济发挥明显的收缩作用。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抑制通货膨胀。
4.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导致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驰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总之,不同的政策配合模式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条件,应当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地进行相机抉择。
标签:转移支付论文; 国民收入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总需求曲线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税收作用论文; 财政政策工具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国民收入分配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