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钱美兰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n=45)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n=45)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2例(4.44%)、对照组8例(17.7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8%(44/45)、对照组71.11%(32/4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科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可与好评。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妇产科;院内感染;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8-0184-02

院内感染指的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或者在医院感染,出院后发病。院内感染的发生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患者的抵抗力、免疫力较差,给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1];二是患者缺乏健康意识,没有足够重视院内感染。医院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内必然存在大量病原菌,也不排除患者会将其他类型的病原菌从院外携带至院内[2]。院内感染发生后,患者必须接受额外的治疗,延误了康复时间,还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个别患者甚至因此死亡。如何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本研究以9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比较了常规护理管理、无缝隙护理管理对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90例妇产科患者均选自2018年1月—12月,对照组(n=45)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56±2.14)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98±0.46)年;疾病类型:5例卵巢肿瘤、11例盆腔炎、3例妊高症、6例人工流产、8例宫外孕、4例子宫肌瘤、3例阴道炎、5例功能性子宫出血。观察组(n=45)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4.71±1.86)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1.86±0.32)年;疾病类型:4例卵巢肿瘤、10例盆腔炎、4例妊高症、8例人工流产、5例宫外孕、6例子宫肌瘤、5例阴道炎、3例功能性子宫出血。两组妇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管理:告知患者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叮嘱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生命指标、口头健康教育、主动和患者交流。

无缝隙护理管理:

1.2.1转变观念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全科护理人员共同学习无缝隙护理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护理管理的技巧、提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明确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岗位职责,让每项护理内容都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3]。

1.2.2心理干预 在不断的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多观察患者的表情、神态,留意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比如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多关心、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完成信心重建。将疾病、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告知家属,患者私密部位的护理可以由家属负责[4]。

1.2.3环境管理 营造安静、温馨、整洁的病房环境,根据每天的天气情况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严格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针对重点部分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4生活护理 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和体征,在生活中主动帮助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护理管理措施,在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灵活调整护理措施,让护理更加契合患者的真实情况[5]。

1.2.5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力度 完善妇产科护理管理体系,严密监测微生物的含量,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做好双手卫生,采取一人一物一巾的护理模式[6],避免交叉感染。组织患者参加健康知识讲座,让患者明白院内感染的危害性和风险因素,做好防感染措施的监督和指导,让患者了解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致病菌与相关的预防、处理措施。

1.2.6合理应用抗生素 每位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必须进行药敏试验与实验室病原学检查,以患者的病理特点、具体免疫状态为依据[7],合理选择抗生素,尽量缩短抗生素治疗的时间。

1.2.7查找护理管理中存在的缝隙 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持续改进妇产科的临床护理质量。邀请资历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年轻、资历浅的护理人员进行医疗护理素质拓展训练;不断优化、改进护理措施,阶段性的总结、反思护理经验以及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人格尊严,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

1.3 观察评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包括呼吸道感染、术口感染、宫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②在患者出院前向其发放妇产科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85分表示满意;70~85分表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以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相加之和作为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呼吸道感染与胃肠道感染各1例,发生率4.44%;对照组中共有8例院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各2例;术口感染和宫腔感染各1例,发生率17.76%,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无缝隙护理管理指的是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患者出院,整个过程都能享受到系统、科学、完善的护理服务。医院组织护理人员统一参加无缝隙护理管理培训,学习无缝隙护理技巧、内容,提高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专业的态度获得患者的信任,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独立人格,加强护患交流,积极干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耐心询问患者的个人需求,并尽量满足;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做好常见并发症的预防粗喔屎;护士长制订合理、科学的排班制度,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专业、特长、经验、能力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实施弹性排班,提高护理效率,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无缝隙,严格控制院内感染风险。

近年来,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各个科室、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该护理模式的宗旨在于[8]:明确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总结、反思护理缝隙,不断的弥补护理缺陷,保证患者入院至出院这段时间能够享受到细致、完整、完善的护理服务,提升妇产科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妇产科院内感染是对患者的沉重打击,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的护理管理策略预防、控制感染,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院内感染分别是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而对照组中共有8例院内感染,其中1例宫腔感染、2例呼吸道感染、1例术口感染、2例胃肠道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7.78%,仅有1例不满意;对照组中,13例患者对常规护理管理不满意,总满意度只有71.11%,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将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妇产科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匀,潘名娥.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5):1836-1839.

[2]李淑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3):280.

[3]廖瑞熹.无缝隙护理管理制度在妇产科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18):126-128.

[4]周碧仪,林少涛.无缝隙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61-63.

[5]陈翠芳.无隙衔接交叉渗透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4):80-82.

[6]董洁.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医院感染防控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2):1550-1551.

[7]李慧贤.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妇科门诊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144,152.

[8]金晓晶.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4):233.

论文作者:钱美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  ;  ;  ;  ;  ;  ;  ;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钱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