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之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刘玉兰 韩丽君

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之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刘玉兰 韩丽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共计80例,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进行一般的术后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术后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肿胀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其无肿胀情况患者明显要多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肿胀护理中,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肿胀恢复速度,改善患者的情况,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骨质;术后肿胀;

下肢骨折是临床骨科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情况,并且由于目前社会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情况的进一步加重,临床下肢骨折患者的数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在目前的临床中,对于下肢骨折患者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根据相关临床统计显示,在临床中下肢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很容易出现肢体肿胀以及疼痛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者治疗的痛苦,还对患者的后续治疗造成了负面影响[1]。本次研究就对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共计80例,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干预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34±13.25)岁;常规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5.96±12.44)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相同,进行相同的术前准备。

1.2.1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的护理,主要包括相关生命指标的监测、病情观察以及疼痛护理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干预组

干预组则在常规组患者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进行相应的的肿胀护理,以加速患者的肿胀消除作为主要的护理目标,详细内容如下:①健康宣教:手术结束后,当患者意识恢复清醒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相关肿胀知识的宣教工作,告知患者肿胀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其对治疗预后的影响,使患者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告知患者有效的预防方式,例如定时进行锻炼活动等,并动员患者的家属在患者不能下床期间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床上活动,当患者能够活动时帮助患者进行必要的床下活动;②用药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药物使用之前首先了解患者的皮肤情况以及肿胀情况,询问患者及家属,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等,告知患者进行用药的必要性,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③冷热疗:为刺激患者的手术部位,促进其局部的血管收缩以及组织代谢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加快肿胀的消除速度,可对临床患者进行冷疗和热疗工作;手术结束后的1-2天对即可开始对患者进行冷敷,冷敷中选择使用大小合适的毛巾将冰袋进行包裹,将其放置于患者手术出的前、内以及外侧,持续时间为20min,每3小时进行一次冷敷,冷敷中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的不良反应;手术结束后3-4天则可使用使用威伐光对患者进行热疗,对术区进行照射,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④按摩: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按摩工作,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按摩,按摩过程要尽量保持轻柔,力道由轻到重,以患者的耐受情况为主。

1.3观察指标

主要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肿胀情况进行记录,将患者术后第七天的数据进行对比。

肿胀评估:①重度:患者的皮肤呈现较为紧张的情况,并有水泡出现;②中度:患者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肿胀情况,患者皮纹消失,出现皮肤温度升高的情况,但是皮肤上并无张力性水泡出现;③轻度:患者皮肤呈现正常,但是较紧张且皮纹变浅;④无:无肿胀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与常规组患者各40例,干预组无肿胀患者33例,占比82.5%,常规组10例,占比25%,x2=66.499,p=0.000;干预组轻度肿胀患者4例,占比10%,常规组17例,占比42.5%,x2=27.280,p=0.000;干预组中度肿胀患者3例,占比7.5%,常规组7例,占比17.5%,x2=4.571,p=0.033;干预组重度肿胀患者0例,常规组6例,占比15%,x2=16.216,p=0.000;干预组患者在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其无肿胀情况患者明显要多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中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情况,目前临床中主要使用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由于在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加之需要使用牵引、内固定或者外固定等方式来促进患者的恢复,就会使得患者的血液循环和临床循坏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临床并发症中[2]。

术后肿胀就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极易出现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会在患者的术后三到五天中出现明显的表现,如果患者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治疗,很可能会使得肿胀处的血液和水肿液机化为瘢痕,不仅会增加患者在临床中的痛苦,还会由于肿胀对患者肢体血管以及神经的压迫,导致患者出现患肢坏死的情况,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3]。因此在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对于肿胀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护理内容[4]。术后肿胀的护理则包括相关知识的宣教、用药指导以及临床按摩、冷热疗等,从多个方面保证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促进患者的肿胀消除[5]。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肿胀情况要明显好于常规组,显示进行一定肿胀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6]。

综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肿胀护理中,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肿胀恢复速度,改善患者的情况,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艳霞, 车爱枝. 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4):90-92.

[2]王琰, 董瑞瑞. 骨折术后护理干预对肢体肿胀康复情况的影响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 17(10):141-145.

[3]陆群.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19):108-111.

[4]牛雪雷. 肿胀护理干预在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和疼痛程度中的作用[J]. 中国伤残医学, 2017, 25(21):91-92.

[5]卢璇, 曾国娣, 陈燕旋,等. 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12):162-163.

[6]田秀英. 探讨护理干预影响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25):105-106.

论文作者:刘玉兰 韩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9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之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刘玉兰 韩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