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武松传》中的廉政意识研究论文_牛振,

山东快书《武松传》中的廉政意识研究论文_牛振,

青岛滨海学院 266555

摘要:山东快书《武松传》中武松的形象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下层人民一种朴质的廉政意识,是下层民众心中最为原始,最为朴素的对于公平正义的需求和惩恶扬善的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武松传》 背景 类型 廉政

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省,因其以山东方言表演,形式朴实粗犷,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大量山东快书的篇目中,“水浒故事”是表现最多的,而在“水浒故事”中又以武松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山东快书中的武松形象虽然源于《水浒传》,但和《水浒传》中的武松形象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区别,他的形象更多的是出于民间艺人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则是植根于其产生的时代大背景下。因此,这个形象除了中除了我们常说的“侠义”品格之外,还反映了这个时代背景下下层人民一种朴质的精神需求,那就是廉政意识。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山东快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者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唐朝的韩愈也在《送孟东野序》中有“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说法。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和作者经历遭际息息相关,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艺术化表达。而作者的遭际又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作品也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化反映。《诗大序》中“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说法既是指此。

同样,山东快书《武松传》中武松的形象的出现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环境。一般认为以《武松传》为代表的山东快书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刘茂基说)或者是清代咸丰年间(赵大桅说)临清、济宁等地。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即社会政治开始逐渐变得腐朽不堪,各种官商勾结,欺压百姓,恶霸欺行霸市,巧取豪夺,乡绅土豪鱼肉乡里,图财害命的现象层出不穷。

《武松传》开篇即言道:

大宋天子坐汴梁,普天下刀兵滚滚民遭殃

昏君无道不理政,奸臣当权乱朝纲

贪官污吏害百姓,黎民涂炭不安康

直逼的人人走投无有路,因此上英雄起义霸四方

昏君无道,奸臣当权,官商勾结而至于黎民涂炭,这大概是所有封建社会腐朽时期的共同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普通民众属于倍受欺压的那一部分。当他们受到不公平的欺压对待时,又大部分会处在一种求告无门,只能逆来顺受的境地,所谓的公平正义,往往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出于寻求心理安慰需要,他们会虚构一些英雄式的人物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方式来解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武松便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由于其高大威猛,武艺高强的形象特征以及“打遍天下不明事理之人”的好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再加上其在《水浒传》中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且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便顺理成章的成了这个英雄式人物的载体。另一方面,由于山东快书的开创者(无论哪一种说法)也属于落魄的下层文人,他们对于同处下层的民众遭遇和诉求感同身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将自己的见闻与人民的诉求结合起来,创造了“武老二”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来表达下层民众对于公平正义需求和对于能够惩恶扬善的英雄的歌颂与赞美之情。因此,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承载着普通民众内心需求的武松形象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2.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类型,产生有针对性的廉政需求。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说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这就是文学上著名的“不平则鸣”的论断,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面对这种种遭际,现实中的无奈往往会在更大限度上激发内心中的反抗,而这种潜意思的反抗类型,在不同的遭际下又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现实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无非来自于两个方面:官面压迫和“非官面”压迫。由于快书形成的社会及历史背景的因素,《武松传》里所展示的压迫类型主要属于“非官面”,如“李家五虎”在东岳庙私设税棚,强买强卖,属于欺行霸市的恶霸势力,而“小五”强抢民女则很明显是有些靠山的地痞流氓的做派;《狮子楼》中的西门庆,《快活林》里的蒋门神则属于官商勾结中的“恶商”,在具体行为上,西门庆和欺男霸女的“瞎小五”,蒋门神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李家五虎”又相差仿佛;《石家庄》上的石豹同样强抢民女,但由于其“庄主”的地位,则是土豪劣绅的形象表现;《闹南监》中的“催命鬼”和“活阎罗”则是恶吏的典型代表。

在面对官府的欺压时,由于面对的是统治阶层,底层民众在强大统治机器面前根本就没有话语权,是无可奈何的。因此,反抗上也往往束手束脚,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更上层的官员甚至是皇帝自己来主持公道,也就是所谓的“青天”情结。而在面对“非官面”的压迫时,由于抛开的“统治机器”这个强大的敌人,人们在反抗时,至少内心的反抗往往会更少顾忌,多会采取那种最简单直接的暴力方式。这大概也是《武松传》中武老二一双铁拳从头打倒尾的直接原因吧。

3.武松形象所反映的朴素廉政意识。

武松的形象体现了下层民众最基本的廉政诉求。在整个《武松传》的故事中,主人公武松用一双铁拳从头打到尾,他东岳庙打“李家五虎”,景阳冈打老虎,狮子楼杀西门庆,十字坡打孙二娘,石家庄杀方豹,快活林打“蒋门神”,鸳鸯楼杀张都监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用暴力来解决一切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意恩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来正自于我们国民独特的心理特征,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公平正义”都是下层民众最基本的廉政诉求。当这个最基本最质朴的要求无法实现的时候,人们就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

事实上,当公平正义受到伤害时,大多数民众的首先想到的还是通过统治阶级即“官府”的介入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并非通过暴力的手段来解决,这也是老百姓呼清正廉明的官员为“青天”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政治黑暗的年代里,这种质朴的愿望往往是无法实现的。由于身受欺压却又对现实无能为力,他们渴望出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来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现实中这种英雄却是并不存在的,于是,他们便根据自己的希望,塑造内心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英雄不求回报的打抱不平来寻求心理安慰,因此这虽然是一种无奈,却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而且,并非所有的情况下民众都对以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情有独钟,但当公平正义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无疑是最为痛快,最为酣畅淋漓的,也是下层民众最乐于见到的。

所以,武松虽然只是艺术作品中虚构的形象,但他这种爱打抱不平,不畏强权,为争取公平正义,勇于和贪官污吏做斗争的行为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理需。而武松高大威猛,武艺高强的形象正是实现这种诉求的最基本的保证。而这种对草菅人命,鱼肉乡里的贪官污吏的痛恨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作风的渴望。这是下层人民最朴素的廉政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廉政意识还不能和现在的廉政建设所提倡的廉政意识完全划等号,它仅仅是下层民众心中最为原始,最为朴素的对于公平正义的需求和惩恶扬善的意识,但正是由于它深深的植根于群众,才更赋予了它深刻的现实意义。

结语:

武松虽然只是艺术作品中虚构的形象,但他这种不畏强权,为争取公平正义勇于和贪官污吏做斗争的行为恰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理需求。在公平正义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人们只有通过艺术的想象来虚构某些英雄形象来对抗恶势力。因此,这种对草菅人命,鱼肉乡里的贪官污吏的痛恨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作风的要求,这是下层人民最朴素的廉政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山东快书武松传》.作家出版社.1957年8月.北京

本论文系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名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青岛城市品牌提升研究。课题编号:QDSKL1701183

论文作者:牛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山东快书《武松传》中的廉政意识研究论文_牛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